

南中国海棋局的10年
作者:宋晓军( 希拉里7月23日在东盟会议上强调用国际法解决南中国海争端,然而美国自己却并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
也许是因为美国国内国债上限谈判的危机,也许是因为传媒大亨默多克回到了美国……这次报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东盟行程的主角,似乎变成了法新社。在很多中国媒体关注美国插手南中国海的力度是多少的时候,法新社在希拉里抵达巴厘岛后,在报道中引用了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东南亚负责人鲍尔(Ernest Bower)的一段话,这段话也许会把人们从对南中国海局势“突变”的期待拉回到对局势“渐变”的线索上。
“希拉里显然已经确定东南亚是未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支点……尽管东南亚在战略上没有印度、中国甚至日本重要,但它注定是21世纪地缘政治的重要棋局。”鲍尔在美国总统大选帷幕已经拉开时说的这段话,让我不禁想起了10年前由小布什竞选班子国防事务负责人作为第一撰稿人的哈利勒扎德(Zalmay Khalilzad)为兰德公司撰写的一份报告——《美国与亚洲——探索美国的新战略和兵力态势》。在2001年5月15日公布的这份报告中,不仅多次提到了东南亚和南中国海的海洋权益争端,而且还建议将南中国海争端作为实现美国重返东南亚实现新兵力布局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10年前发布的有关美国在东南亚重新进行兵力布局的“报告”中,对东盟10国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对美国重返东南亚“经贸先行”的政策充满了信心。报告认为,虽然1997年的源于东南亚的亚洲金融危机让美国与东南亚的贸易额下降了20%,但美国完全可以通过加大投资力度等措施,恢复东南亚国家对美国的信誉。与此同时,在另一条轨道上,中国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基础,开始了在东南亚与美国的“贸易比拼”。
有意思的是,如果将中美与东盟10年的贸易额变迁看成一条长跑路线,可以发现美国的“起跑”很快,加速也很急迫,而中国的“起跑”相对较慢,但加速度均匀且越来越快。时间到了2007年中期,美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额已达1700亿美元,投资额已达900亿美元。而恰恰是在这一年底,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超过了美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到了2010年,美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刚刚达到2000亿美元,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已达2928亿美元。那么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答案恰恰是在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只有416亿美元的2001年兰德公司发布的那份“报告”中。在这份“报告”中,作者丝毫没有回避以军事强势遏制中国的意图,比如在分析美国空军在东亚投送能力时,认为距离台湾都在350公里以内的位于琉球群岛的机场还比较理想,而以南中国海“某点”为中心的500海里和1000海里两个范围内,能够支撑美国空军大规模以远征形式存在的只有菲律宾。为此,“报告”建议,为了给美国空军提供一套更为可靠的选择方案,“从长远看,改善美国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或许还有越南之间的安全合作能提供一种机遇”。也就是说,美国的“贸易先行”是以兵力部署为目的的。但2007年后,随着中国中程弹道导弹的技术成熟和量产能力的加强,以及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上的迟滞直至后来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最终放弃了在东亚对中国实施强势军事遏制的战略。而这恰恰给了中国在这场“贸易比拼”中后来居上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奥巴马上任后在重新调整东南亚政策上,虽然其切入点和操作方法与10年前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战略目标显然不够清晰,7月23日希拉里在美国并没有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强调用国际法解决争端的讲话也证明了这点。如果从近期美国希望印度和日本加强与东盟贸易的要求及强化与菲律宾和越南的军事演习上看,美国目前是在面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强势(预期2015年贸易额将达5000亿美元),选择是一种临时防御的态势。证据在于,在2010年中国与东盟10国的贸易额增速上看,排在第一位的是马来西亚(43%),排在第二位的是越南(42.8%),排在第三位的就是菲律宾(40.3%)。用一句通俗的话比喻就是:10年前美国在包括南中国海在内的地方挖了很多遏制中国的“坑”,10年后由于美国对本身能力及形势发展出现了判断失误,导致中国开始在这些“坑”里栽树了。从这个角度看,鲍尔将南中国海比喻为“21世纪地缘政治的重要棋局”也许刚刚到中盘,而未来决定这盘棋局对弈最终结局的因素,也许就在看似缓慢的“渐变”中。■(文 / 宋晓军) 南中国海10东南亚国家联盟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