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本的增与减

作者:谢九

通常而言,作为最了解自己公司的人群,大股东和高管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和业绩有超出普通投资者的理解,当公司股价大幅下跌之后,可以基本判断出股价被低估,从而在二级市场增持股票。另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逐渐成熟,也有一些公司开始意识到市值管理的重要性,只有为投资者创造出最大的投资回报,公司才能获得投资者更多的支持。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通过增持来进行市值管理,不仅有利于公司和股东之间的双赢,也有利于打造在资本市场的良好形象。

不过,并非所有的产业资本增持都值得普通投资者追捧,有些大股东的增持可能并不具备太强的投资参考价值。有些上市公司的增持主要为了再融资,比如近期的中国北车(601299),大股东北车集团于7月12日买入公司股票410万股,而公司不久前刚刚重新调整了非公开发行的方案,在股价连续下跌的背景下将发行价下调15%,此次再次宣布增持,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保证再融资能够顺利完成。如果二级市场股价继续下跌,公司的增发价还有进一步下调的风险。对于这些增发行为,投资者一般也不会太买账,中国北车宣布增持之后,并没有对公司股价起到提振作用。在去年高铁概念最活跃的时候,中国北车的股价曾经在半年内实现翻番,不过随着近期高铁概念退潮,相关公司的股价也随之回落。

还有一些大股东和高管的增持行为仅仅是为了二级市场的短期炒作。比如洋河股份(002304)的原董事和副总裁李风云,在今年2月17日买入25万股,并于6月28日卖出9万股,由于构成了短线交易,所得收益138万元被公司董事会收回。

也有些增持行为是公司股东为了增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这一类公司通常发生在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的持股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早期的一些“三无”概念股经常发生类似的股权争夺战,近期的案例发生在鄂武商(000501)身上。这家上市公司的前两大股东的股权原本只相差4个百分点,近期为了争夺绝对控制权而通过各种手段增持上市公司股份,从而拉动公司股价上涨。津劝业(600821)的前两大股东之间的股份差距也只有不到3个百分点,为了争夺绝对控制权,今年上半年也都通过二级市场大幅增持。对于小股东而言,短期之内自然也是乐见大股东之间的这种股权争夺,不过对于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这类增持行为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

除了以上一些目的之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的增持行为纯属哗众取宠,比如雷鸣科化(60985)的大股东在7月13日宣布,通过交易所系统增持100股。大股东仅仅增持1手的行为,也被很多投资者戏称为“史上最‘雷人’的增持公告”。

A股市场上近期大股东增持比例比较高的公司主要有中国宝安(000009)和中国卫星(600118)等,高管增持比例较高的有新北洋(002376)和中兴通讯(000063)等。

7月7日,中国宝安发布公告称,2011年6月28日至2011年7月6日,第一大股东富安公司在二级市场增持1639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1.5%。买入价格在16.73元至18.69元。富安公司表示,本次增持的目的是看好中国宝安的发展前景,在未来12个月内有可能继续增加其在中国宝安中拥有权益的股份,同时,富安公司承诺在增持计划实施期间及法定期限内,不减持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而仅仅在一周之后,中国宝安的363万股限售股可以上市流通,公司大股东的增持行为无疑给投资者一粒定心丸,股价在近期强势反弹,不到一个月内涨幅已经达到35%,远远超过了大股东的增持成本。如果仅就公司现有主业来看,中国宝安并没有太多过人之处。公司的主业是房地产和医药产业,这两大产业原本是今年股市上较为疲软的板块,不过想象空间在主业之外:一是公司是国内A股的创投概念龙头公司之一,持股49.56%的中国风险投资公司参股了众多高新项目公司;其次是公司的新能源和新材料业务。正因为想象空间,加上大股东的增持行为,公司才在并不景气的股市大环境下,依然享有70倍左右的市盈率。

中国卫星在6月22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的全资子公司航天神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6月21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系统在二级市场买入本公司股份286万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0.41%。控股股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及神舟投资拟自本次增持之日起算的未来12个月内,从二级市场上继续择机增持本公司股份,累计增持比例不超过已发行总股份的2%(含本次已增持部分),并且承诺在增持期间及法定期限内不减持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中国卫星发布大股东增持的公告之后,股价的涨幅接近20%,远远超过同期大盘涨幅。尽管公司的静态市盈率已经很高,想象空间在于,公司是中国股市唯一一家从事卫星制造和研发的公司,而且未来存在大股东优质资产注入的预期,而近期大股东的增持行为,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投资者的预期。

与大股东的大手笔增持相比,公司高管们的增持金额相对较低,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高管对公司未来的信心。尤其是进入7月份以来,上市公司高管的增持行为明显增强。在近期众多的高管增持中,就增持金额来看,新北洋和中兴通讯增持较多。

6月29日,新北洋的董事长门洪强和总经理从强滋通过大宗交易以17.57元的价格增持公司股份470万股,涉及金额8258万元,在高管增持中算是拿出了实质性的真金白银。作为一家上市时间不长的公司,新北洋的发行价格为22.58元,近期经过“10送10”之后,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增持价格17.57元其实已经远远高于发行价,这个小细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位高管对自己公司的信心。新北洋是国内专用打印机行业的龙头企业,是铁路系统最大的客票打印机生产商,市场份额超过60%,同时在邮政系统等领域也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尽管专用打印机是一个没有太多想象空间的行业,但公司预期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实现30%~60%的增长,主要原因在于铁路系统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而在高铁快速发展的时代,公司可算是受益者之一。而最大的潜在风险在于,如果将来高铁售票进入无纸化时代,对于公司业务将带来巨大冲击。

中兴通讯这家老牌白马股在过去一年多来的股价走势较为一般,尽管公司业绩依然保持了不错的增长,过去4年来的净利润都至少实现了30%以上的增速。今年6月24日,公司以副总裁和监事为主的15位高管集体增持公司股票,以个人自有资金、以市场价格从二级市场购入106万股。以当日市场价格计算,估计耗资2800多万元,增持后上述高管共持有公司股份599万股。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最不愿意看见的就是大股东和高管减持,这可能意味着上市公司自己都不看好自己的发展前景。不过,有时候情况可能也并不如此简单,很多上市公司的减持,并不一定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前景恶化,有时候是因为大股东或者高管的原始成本太低,只要所持股份获得流动权,在任何价位都有减持套现的冲动。还有些减持行为是因为公司股价短期上涨过高,大股东或者高管减持部分股份获利,还有可能是在银根紧缩的背景下,通过套现股票来缓解现金流压力。虽然大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的减持行为通常会给股价带来压力,但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反而在减持压力下逆势上涨。比如西藏发展(000752)的股价在今年涨幅超过200%,在此期间,大股东先后减持了将近8%的股份,由于该公司有涉足稀土开发的传闻,稀土概念的光环盖过了大股东减持的压力。比如迪康药业(600466),公司股价在今年上涨200%,在4月15日到6月10日期间,大股东蓝光集团减持公司股份2107万股,占总股份的4.8%,但这并没有阻止公司股价的上涨。精诚铜业(002171)的股价在今年也有将近翻番的涨幅,公司在6月17日公告大股东减持1.27%之后,股价在一个月内依然上涨了17%。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上市公司遭大股东减持还能逆势上涨,主要原因是因为投资者判断大股东的减持并非是出于对公司没有信心,减持只是短期行为,并不影响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文 / 谢九) 增持二级市场股票投资产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