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怖认证”与完美制造
作者:李三奥迪A4L,一个中国版的完美制造,如果这个钢铁之躯有意识,它一定记得在成为英雄的努力中曾经历的那些“恐怖认证”。作为第8代奥迪A4车系的重要成员,奥迪A4L的国产化研发在新平台设计开发基本定型后,便与欧洲版奥迪A4的研发在一定程度上“分道扬镳”,历时超过3年。3年里,在中德双方2000名研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新一代中国版奥迪A4L在全国范围进行了累计行程超过300万公里的路试,并专门生产多达70辆测试车辆进行了上百次碰撞及相关测试。
国产化的第一步,就是零部件的认证,这也是国产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确保零部件达到符合全球统一的“奥迪标准”,一汽-大众奥迪品牌引进了德国BMG认证体系(Baumustergenehmigung,工程样件认证),这意味着全车绝大部分的零件都需要经过零部件供应商、一汽-大众、奥迪公司总部技术研发部门三轮检测。奥迪A4L全车近千个国产零件,需要经过BMG认可的零部件达到了700个,其中甚至包括了小塑料盖这样不起眼的小零件。
用一汽-大众奥迪产品管理工程师班强的话说,认可过程的严格程度简直可以用“恐怖”来形容。“奥迪A4L的手套箱由27个零件组成,每个零件根据各自的设计和材质特征,需要经过2~4种检测,仅一个手套箱就需要经过包括气味、85摄氏度持续100小时耐热性、从严寒到酷暑的气候交变、240小时的光照老化等60多项测试。”BMG认可体系中测试标准极为苛刻,比如化妆镜,要求用15公斤的铁球以35公里/小时的数度撞击不能破碎;备胎必须承受车辆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持续驾驶120小时。
即使油箱盖这种貌似简单的零件,也要通过奥迪制定的多达3000次开合测试。这意味着如果每3天加一次油,正常情况下,这个邮箱盖至少可保证25年不损坏。班强说:“听起来有些不近人情,甚至有‘质量过剩’的嫌疑,但没办法,是标准就要一丝不苟地执行。否则,在这个油箱盖上松一下,就会在其他零件上也松一下,依此类推,标准体系就垮掉了。”
身为产品管理工程师,在很多环节上,班强和他的伙伴们是“恐怖认证”的直接执行者,很多时候他们表现得必须“不近人情”。记得有一次,一个国产的A4L油箱盖在做开合测试时出现了问题,当时已经测试了2900多次。“按照开合测试标准,只要在3000次之内,一旦出现问题,就要被作为不合格品处理,哪怕距离标准只差不到100次了。这意味着油箱盖的供应商需要根据问题做出整改方案,然后再重新参与测试。”生产链条环环相扣,如果一个国产零部件迟迟不能通过测试怎么办?班强的回答是:“不计成本,暂时使用进口零件替补进行生产,直到国产零件达到标准为止。”
除了完备的零部件认可体系以外,A4L还需要接受奥迪全球统一的整车认可试验。A4L样车在经历了瑞典的冬天、南非的夏天等极端天气的考验之后,还在以高温酷暑著称的美国凤凰城进行“实车大气暴晒实验”。凤凰城地处美国亚利桑那,其所处自然环境为热带沙漠气候,日均气温超过38摄氏度,每天日照时间长达10小时,强烈的紫外线使得它成为汽车大气暴晒实验的首选之地。在全球范围的整车认可试验中,前后共耗费了21辆A4L,这些“烈士”经历了种种严苛的环境考验,终于换来了奥迪A4L过硬的体格。
苛刻的认证自然提高了造车成本,但中方并没有将其理解为德国人“故意卡脖子”。“坚持奥迪标准毫不妥协,已经成了中德双方的共识和自觉行为。虽然成本高,又要花时间,但在市场上获得了回报,产品得到用户的认可,维护了奥迪品牌和一汽-大众的形象,这是值得的。”班强说。
经过20年的历练,“制造完美轿车”已成为一汽-大众奥迪制造团队的信念。一汽-大众规划部经理郎庆东对制造完美轿车的理解是:“所谓完美,不仅仅是车身外观的精准、缝隙的最小化,不仅仅是内饰用料的高级、做工的精致,在这些看得见的方面奥迪早就是业界公认的标准。完美更在于外观、内饰里面的骨架和器官等,这些人们看不见的部分决定着车辆的性能、安全、可靠性和耐久性。”
以车身工艺为例,奥迪A4L的车身以“高强度、轻量化、完美细节”标定了新高度。奥迪车身框架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设计理念,由不同强度的6种钢材接合组成,其中主干部分大量采用一次性热成型的超高强度钢,其强度是普通高强度钢板的4.5倍。车身因此强度更高、重量更轻,在大大提高安全性的同时,还能提高车辆高速转弯时的稳定性。当然,新材料的使用必然会大幅度提高制造成本,但却在驾驶安全和操控乐趣之间获得更高的平衡。
一流的材料需要一流的焊接工艺发挥其最大能效。奥迪品牌很早就大量采用激光焊接手段,而奥迪A4L更是在国内首次使用了“等离子钎焊技术”。这种先进的焊接技术通过产生强有力的等离子束,充分熔化材料,零件变形小。这项技术进一步提升了车辆表面光滑度,同时使车身强度大大增加。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采用新技术,侧围线焊装工位的工人数量由原先的160多人减少到如今的十几个人,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效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工艺质量。
在汽车四大工艺的最后一步,奥迪总装车间有一个叫做“婚礼结合”的特别工位。这个工位的名字来自于德语“Hochzeit”,原意是“婚礼”,这里指“车身和底盘的装配”。如果说一辆汽车是一个家,那么车身和底盘就是一对即将走到一起的爱人,他们的完美结合将使爱巢更加牢固可靠。因此,奥迪为旗下每款车型特别设计制造一个底盘托架,以便将车身和底盘进行“全自动对准安装拧紧”。
即使是“拧螺丝”的工序,也暗藏着大大的玄机。根据技术需求,每个螺栓都会设定标准的力矩值。如果拧紧力矩过小,螺栓没有充分固定,日常使用中的震动可能导致螺栓松动;而如果拧紧力矩过大,则会造成螺栓材料内部变形甚至断裂,给以后的使用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与一般汽车制造车间人工电动扳手不同,一汽-大众奥迪斥巨资引进了先进的大型底盘拧紧机,不但实现了不同螺栓采用不同的拧紧力矩值,而且每个车辆的拧紧力矩值数据都会在奥迪总部的数据库中保存15年之久,在此期间用户出现任何相关安全问题,都可以找到原始数据核对。
在奥迪总装车间整车检测线的尽头,可以看到一座灰色全封闭的房子,里面有很多三色灯笼罩下的隧道。如电影里的时光隧道一般,一个红衣人拿着本子和测量尺,围着一辆奥迪A4L看上一整天,这就是奥迪整车品质检测的最终一道环节“奥迪特”(Audit)——整车特评审。
奥迪特评审体系诞生于1970年,一批身着红衣的“质量狂人”尊崇“高档在于细节”的理念,专门从事“鸡蛋里挑骨头”的工作,以最苛刻的眼光对新车进行从内到外极其细致的产品审核。记者了解到,培养一名合格的奥迪特独立评审员,至少需要10年时间,其中包括至少5年的生产相关经验和5年的特协助评审经验,其培养过程的资金投入、时长和复杂程度甚至不亚于培养一名飞行员。
针对每部被抽检的奥迪新车,都有1名质量评审员花费至少1天的时间进行质量评审,观察方法类似中医的“望、闻、问、切”,对产品的外观、内饰、气味、触感、各项功能等多方面进行检查测试并评价打分,其评价标准与大众集团的兰博基尼、宾利完全一致。奥迪特体系将可能发现的用户抱怨按照程度分为A、B、C三类。
“一汽-大众奥迪的新车奥迪特抽检率达到了30%,如果发现任何可能导致的用户抱怨,相关的一批车型都会被特别关注并采取相应的质量行动,从根源上避免用户在使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一汽-大众质量保证部沃尔弗经理解释说。
从零部件认证,到整车生产,这些鲜为人知、甚至有些不近情理的细枝末节,构成了奥迪“决不妥协”的企业文化,正如一汽-大众总经理安铁成所说:“在一汽-大众内部,中德合资双方文化背景不同,利益诉求也有差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妥协,但在零部件采购和整车生产中,在坚持奥迪标准的问题上,没有丝毫的妥协,只有彻底的一致。”■ 奥迪a4中国一汽一汽-大众奥迪一汽大众奥迪公司德国汽车大众汽车a4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