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新军事合作:马六甲海峡的生存之道
作者:俞力莎( 6月4日,正在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对话会的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发表主题演讲 )
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上月卸任前,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十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表示,尽管美军在国内面临预算压力,但仍将通过各种方式在亚太地区保持“强有力”的存在,其中包括在新加坡部署新型濒海战斗舰。濒海战斗舰主要用于跨海近岸作战,为航母编队充当急先锋,夺取濒海控制权。
“美国在新加坡部署此类战舰,是为了保护所谓的‘非挑衅性’军事存在,以取代更强大的海军力量在该地区存在的必要性。”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贾拉南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张嘉松(Chong Chia Siong)告诉本刊。美国海军正是依靠新加坡的樟宜军港,实现了在东南亚的前沿部署:向西可增援波斯湾驻军,向东能监控南海及台海局势;如有需要,基地内的美国军舰可在24小时内控制整个马六甲海峡。北京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保筠教授向本刊指出:“美国的全球战略就是要对世界主要通道获得掌控权,尤其是它提出‘重返亚洲’后,马六甲海峡更成为其介入东南亚事务和南海问题的重要平台。”
新加坡并不是马六甲海峡沿岸唯一的国家,但是,杨保筠指出:“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两个伊斯兰大国反对马六甲海峡的国际化,两国早就签署了海峡共管的协议。”历史上,苏加诺时期的印尼与美国关系交恶,马来亚联邦也与美国保持了一定距离。“冷战”后,印尼政局始终动荡不定,因为东帝汶独立问题发生骚乱,美国自1999至2005年一直对印尼实施武器禁运。马美军事关系也是2002年起以反恐为契机才趋于活跃。
而对于新加坡而言,“它很久以来就一直想要在国内有个港口可以用来托管美国海军资产。新加坡没有自己的航母,樟宜海军基地却可以承载航母规模的舰船。首要原因正在于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贾拉南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防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陈思诚(Tan See Seng)教授向本刊指出。杨保筠说:“作为一个缺乏战略纵深的城市国家,处于敏感的交通要道上,又面临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包围,新加坡在安全上对美国有所需求是符合逻辑的。”刚脱离马来亚联邦获得独立时,它就对深陷越战泥潭的美国表示了支持。上世纪90年代末樟宜军港刚兴建之初,它已向美国发出邀请。2003年,樟宜成为美海军在东南亚的第一个航母驻泊基地。“尽管新加坡不是美国的正式盟友,但2005年它和美国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防务和安全合作伙伴关系的战略框架协定》,进一步加强了两国间本已十分牢固的防务联系。”陈思诚指出,新加坡一直积极参与“金色眼镜蛇”、“卡拉特”、“环太平洋”、“天虎”、“东南亚反恐合作”等美国在亚洲组织的常规军事演习,它还是第一个加入美国主导的“防扩散安全倡议”的东盟国家。
美国希望新加坡由一个相对中立的参与者,转变成为其在亚太地区主要的军事合作伙伴。但是,“新加坡领导人认为,稳定的权力平衡对于维护亚洲的和平与安全是必要的,这是国际贸易和投资在亚洲及全球蓬勃发展的先决条件”。陈思诚说。张嘉松指出,新加坡最初鼓励美国进入这一地区,是为填补英国退出东南亚后出现的权力真空。之后,为了在美苏之间取得平衡,它又谨慎地避免自己成为美国的正式盟友。“冷战”后,新加坡希望美国继续为马六甲海峡安全提供保障,又不愿意它独霸海峡,在2004年与马来西亚、印尼共同拒绝了美国提出的“区域海上安全计划”,即四国共同部署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沿马六甲海峡巡逻。2005年,新、马、印达成共识,维护海峡安全主要由三国负责。如今,“新加坡欢迎中国在亚洲发挥大国作用、扮演领袖角色,也同样重视美国作为平衡者的价值。美国濒海战斗舰在新加坡的部署,既是美、新两国间的一种历史性军事部署,又是对上述理念的一种表达”。陈思诚说。
他认为:“新加坡看重非正式盟友关系所提供的灵活性。‘冷战’期间,在东盟国家中的经验也令它获知一些地区性国家是如何看待联盟关系的。”菲律宾和泰国都曾经是美国遏制战略的前哨基地,但现在也都逃离不了被降格到第二梯队的命运。依赖美国提供集体安全和经济援助的“搭便车”行为在东南亚并不少见。但是,新加坡很早就开始了国防现代化建设。在当前东南亚的潜艇采购热潮中,又率先成为东南亚首个装备AIP潜艇的国家,军队现代化程度在东盟名列前茅,军事动员能力也达到了欧洲中等国家的水平。杨保筠评价:“新加坡正是一个典型的小国外交、平衡外交的落实者。”■(文 / 俞力莎) 合作马六甲海峡美新军事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