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传奇

作者:李晶晶

叶家传奇0( 叶伟特 )

叶伟特向我讲述他的往事时,淡定从容,没有回避,不做躲闪,那份坦然与平静就像在说别人的故事。

潮汕记忆

新中国成立前,潮汕地区的蔡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大户,做的是钱庄生意。叶伟特说:“蔡家就是我的外公家。他们在上世纪初盖的大宅院至今留存,只是里面早已住进了‘72家房客’。”蔡家宅子之大超乎想象。叶伟特仅举一两例,可窥其貌,上下三层的砖石建筑,固若金汤。站在屋内一角,看不见走廊尽头;蔡家的孩子们骑着脚踏车在屋内转一圈需要10多分钟;最小的洗漱间也是百余平方米。

叶伟特的外祖父蔡英杰是蔡家的大少爷,他不喜欢钱庄的生意,于是独自去汕头,开了一家小糖果店,做得有滋有味。蔡家富裕,蔡英杰闲暇无事就喜欢收藏些古董。1937年5月,日本人制造“青山清案”,派兵舰进入汕头港。蔡英杰觉得汕头不可久待下去,将糖果店关张,回到了老家潮安。当时战事频繁,也无生意可做,只能吃老本。

抗日有几年了,有一天,一个中国人带了一个日本军官来找蔡英杰。军官说自己喜欢中国艺术品,想请他帮忙收集。于是蔡英杰在家里开始做起了古董生意,不过客人只有这一位。叶伟特说:“估计当时我外公也不太懂好坏吧,可收来的货全部都被买走了。当时挣了很多钱,家里特意做了很多衣柜,专门用来装钱,里面全是现金,到最后所有的柜子都塞不进了,门都关不上。”

叶家传奇1( 金镶玉系列之第八款 )

日本投降后,蔡英杰正式在潮安开了古董店,他的店以翡翠经营为主。其他还有两家做得比较大的,有一家姓吴的专做瓷器,还有一家姓刘的只做紫砂壶。所以那时在潮汕流传一句话:吴家瓷,蔡家玉,刘家壶。叶伟特向我说明,潮汕人很爱喝茶,所以紫砂在这里很流行。在他小的时候还看到周边地区出土过很多紫砂壶,叶伟特的母亲当时也收了不少出土的紫砂壶。

蔡家以经营翡翠为主,这是因为潮汕人的偏好,也因为当时南方有很大的翡翠交易市场,那时全国分为广州、北京、上海三大翡翠交易市场。潮汕虽属广东,但到广州也需要15个小时,市场相对闭塞,蔡英杰因此成为独霸粤东地区的最大的翡翠行家。那时货品主要卖给越南、日本、柬埔寨、老挝等地。翡翠的发货分为东京庄、越南庄、柬埔寨庄,全部都有“庄口”。老挝也有很多华侨在买,日本和东南亚是翡翠当时的主要市场。

叶家传奇2( 金镶玉系列之第四款 )

东京庄的东西必须是最顶级的。翡翠不怕小,但颜色、水头一定要精。越南庄的东西相对差很多。叶伟特小时候曾看到一些行家会收很多珍珠,这些珍珠都是国外进口,买的人都是国内做药材生意的,不过这些珍珠都是从地下渠道进来。叶伟特印象最深的还是看母亲做柬埔寨华侨的生意。他说:“那会儿华侨都是拿皮箱装钱,我那时小,喜欢打开装钱的皮箱,里面有电动刮胡刀,那时觉得这东西太神奇了,对钱一点感觉都没有。”

然而平静的生活没能维续多久。1956年全国范围内开始公私合营,蔡英杰的公司在合营之后没多久,被政府派驻的公方代表上告,说在经营的时候有偷税漏税。叶伟特说:“就这样,外公被抓起来了,判了8年刑,关了5年后放了出来。”蔡英杰出狱后不久,叶伟特的母亲和父亲结婚。“我父亲是海员,香港人。外公有时候卖东西到香港后,就让我父亲顺便把账收回来。”世事难料,没多久,公安机关以“特务罪”将叶伟特的父亲抓了。其理由是,每天都有港币进来,是想搞组织,这些钱就是串联的经费。蔡英杰再次陷入牢狱之灾,这次他被判15年徒刑,叶伟特的父亲被判8年徒刑。

叶家传奇3( 蓝地球系列之金珊瑚 )

其实叶伟特出生的时候,蔡英杰已经去坐牢了,这些事情都是他的母亲讲述给他的。“当时我父亲坐牢,我母亲又没有工作,其间生了3次大病,几乎毙命。”说到这时,感觉不到叶伟特有任何不满或牢骚。“或许这就是宿命吧,都是过去的事情了,难道现在还要再回头去怨天尤人吗?”叶伟特继续向我讲述着往事:“其中有一次非常危险,母亲约了一个朋友到家说事,可来了之后怎么敲门也不开,可他又听到房间里面有动静。觉得很不对劲,于是踹门而入。母亲当时已经昏厥,我还小,不知什么状况,一直就坐在她旁边。母亲的朋友背上她就往医院跑,当时家里只有两元钱,手术和住院的费用都是朋友掏的。”

生活的艰苦,让叶伟特的母亲不得不选择偷渡去香港。“早先,我大舅在内地的时候是陆军,二舅则在山东乳山当海军。但是因为他们身份不好就提早复员,回来当了老师。‘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学生批斗得厉害,无奈之下,他们偷渡到了香港,并在那里开了几家珠宝店。”叶伟特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叶伟特前后偷渡了3次,可都没有成功。被抓后,一船的人都被挂着“叛国投敌罪”的牌子站在卡车上,全汕头游街。叶伟特母亲的朋友们就踩着单车在后面紧紧跟着。

叶家传奇4( 清18世纪白玉福禄寿山子 )

“粉碎‘四人帮’后,外公和父亲的案件被定为冤假错案,直接由中央批示,得以平反,不过他们都在监狱里待了8年。”叶伟特说,经过叶家多方面的努力,终于在1978年整个家族13个人分三批入境到香港。

香港岁月

叶家传奇5( 17世纪鱼篓纹白玉烟壶一对 )

1978年,15岁的叶伟特来到了香港。陆续在堂兄的玩具厂和大舅的珠宝店打工。4年后,他开始跟着母亲做古董生意。当时是翡翠行情的低谷期,从内地买翡翠到香港常常亏本,能赚两成就非常好了。但是白玉生意非常好做,在内地两三百元买进的,到香港很容易卖到一两千元,于是叶伟特的母亲转做白玉,可是叶伟特一点兴趣都没有。

叶伟特说,自己从小看的翡翠全是最好的,满绿,水头又好,养眼。而且那时外公在的时候,给的玩具就是白玉、黄玉、玛瑙、珊瑚、金砂料等,所以和母亲去收白玉的时候,根本看不上眼。“小时候我曾把外公给我的‘玩具’都装在一个盒子里,我母亲帮我保管。后来批准能到香港的时候,在深圳海关全部被没收了,连单子也没开。里面有一对极好的翡翠手环,是我满月到3岁时戴的。”叶伟特向我回忆着。

叶家传奇6( 明晚期黄玉马 )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部分的白玉来自福建饶安及汕头。饶安有一个村庄专门做老坑翡翠,这和汕头那边是同一拨儿做翡翠的人。他们全国各地去收东西,结果收回的翡翠全部都亏本,倒是贴回来的白玉全部赚钱了,于是所有人不做翡翠转做白玉。潮汕地区和福建地区第一批做白玉的人都是从翡翠转行过来的。叶伟特记得,那时每个月都能看到大批的白玉。

那时,像白玉那种鼻烟壶都是统一价,有工带款的基本上3000元,没工的800元也没人要。后来好事者把那些没工的都拿去加工,一下就能卖到2000多元。“现在再看到这些后加工的,都想吐,那工实在是差得不行。”后来叶伟特偶尔也碰到做工精巧、很可爱的玉器,和外公送给他的一样:黄玉的鼻烟壶、松下老人、秋葵玉,可在潮汕地区没人懂,300元钱都没人要。看到这些漂亮的玉器,叶伟特也会心动。

叶家传奇7( 清18世纪南红玛瑙仙鹤献寿瓶 )

叶伟特跟在母亲身边两年后。有一次,母亲给了他2万港元,说你已经学了两年,现在该是自己独立去做生意的时候了。叶伟特说刚开始,收东西很辛苦。第一次拿2万多元钱买了一堆东西,装了满满一鞋盒:里面有子冈牌、子冈勒子、四喜人等。叶伟特拿到潮汕吴姓老行家那里,就是之前说过的“吴家瓷”,他们新中国成立前就到了香港。“吴老先生问我,小弟你买这些东西花了多少钱?我说2万元呀,他说你亏定了。算了,第一次不让你亏,那就2万块钱跟你全拿吧。”叶伟特当时非常高兴,自己第一次做买卖居然没有亏本。隔了几个月叶伟特发现,仅是一个子冈勒子就值2万元了,那一鞋盒子里有好几个呢!叶伟特说,其实这位老行家也不是很懂,基本上是乱买乱卖乱发财。

香港的第一批收藏家出现于50年代,以赵从衍他们为代表,几乎都是从上海、江浙过来的银行家、企业家,他们最有实力。第二批收藏家出现在80年代中期,香港本地人开始增多,例如明报的老板、第一届华人警务处长李君夏,港督的御用律师、医生,还有公司的会计师等,他们是最为富有的。那时叶伟特认识了很多这样的客人。

叶家传奇8( 郑琪琪 )

其中有一位是杜月笙的后人,现在中环还有他的一座大厦,还有一所学校。叶伟特说,这位藏家是一个很怪的人,他买进东西玩一阵之后,就让我七折再收回去,说中间的差额作为我的租金、经费开支用。我七折收回来之后再卖给别人,他一看到,又从人家那儿买下,玩到不想玩了,又来找到我,说你再七折收回去吧。几年之中,一件东西能折腾四五次。他和现在的人不一样,是喜欢玩,又绝不让你亏钱。还有一些老收藏家,叫你拿东西给他看之前,会特意在福临门餐厅开位等你。去了之后先请吃鱼翅,然后再请你拿东西给他看。生意做完了,还会特激动地说:“谢谢,太感谢了!”

叶伟特说,过去和这些收藏家做生意是一种享受,买家卖家之间都相互尊重。香港的收藏家大多数偏向于喜欢东西,他们不是买来等赚钱,完全是自己喜欢。所以原来香港的收藏家都不出书,出书这个文化是“老外”的,他们把自己的收藏记录下来。中国人出书是为了有记录,能更好地卖东西。

叶家传奇9( 清18世纪 青白玉福庆双耳盖瓶 瓶体扁方,四角见棱,有文昭武穆之风范。盖壁雕如意云头、蕉叶及“卍”字纹。瓶体束颈、折肩,腹部弧收,束胫,圈足足边外扩,内呈二层台式。颈部两边象鼻耳套环。瓶身四面皆满饰,西番莲、并蒂莲、拐子纹、螭龙纹、变体寿字、双蝠衔磬,纹饰内容丰富,布局严谨。此瓶琢料罕巨,瓶体恢弘,有三代鼎彝之气。足脚盖端,四处棱角,硬折劲挺,有造办处玉作之风范。满身图纹,皆有吉庆之意,边角配饰,正装体统,图案布局讲究居中与对称,宫廷气息俯拾皆是。另有嵌银丝木座承托,具厅堂凛然之气。 )

8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叶伟特的母亲在中环的成利商场开了一个小摊位,这里地方虽然很小,每家摊位不过七八平方米,但所经营的东西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这是当时香港、欧美买高古青铜、金银器、玉器、陶器的集中地,如果不知道这个地方的人,要说自己收藏有多大,都是有限的。叶伟特在母亲开店后两年,也在对面开了一家。

逐渐地,香港收藏家的爱好从明清玉器转向高古玉器。于是叶伟特将进货重心放到了内地的上海。“上海有两个人帮我们收货,当时上海老藏家的东西基本都会卖给他们,他们拿到货之后,再卖给我们。那一段时间,基本上把上海老藏家的东西收了六成左右。”

叶家传奇10( 清乾隆 河塘青翠绿料笔筒 此器器型秀美,通体浅浮雕荷叶与荷花,寓意和美吉祥,清新脱俗。底部楷书刻款“乾隆年制”。此种题材多用在瓷器、竹木牙角雕中,是清代中、晚期典型风格。整器形制规矩,构图丰富,工艺精美,属乾隆时期文房精品。 )

在上海除了收高古玉器外,叶伟特也会去当时的文物公司、进出口公司买东西。他说,当时仓库很大,东西多得不行,那里的总经理还说,小伙子你来晚了,早个5年10年这里的东西要比现在更多。就这样,叶伟特都已经觉得叹为观止了。当时仓库里面有30多把如意,一把需要8000元外汇券。有些是红木和紫檀的,有些损坏,叶伟特就和经理商量,你帮我把坏了的都修好,30多件全要。一把玉如意,一个紫檀底座,一个玻璃盒,再套一个红木密封的盒,算四件套。叶伟特买回香港后,最贵的能卖到5万港元。几个月的时间全部卖掉了。差不多5年后,上海文物公司来香港中艺做展览,一个如意就涨到了50万港元。这可把叶伟特郁闷坏了。

当时在上海友谊商店发生了一件事,让叶伟特感触颇深。友谊大厦卖的都是工艺品,我当时在这里买东西,那里一层大概1000平方米,一层楼是紫檀、黄杨木、漆等,一层是玉器,一层是象牙,只有拿外国护照和回乡证才能进去买东西。

叶家传奇11( “万玉山房”古玩珍赏 清乾隆 碧玉抱月瓶 该瓶玉色苍碧,质地坚润。整器做双耳抱月扁瓶式,盖、身光素,口、沿阴刻回纹。颈两侧饰如意活环双耳,减地浮雕西番莲图案。器型端庄,工艺精湛。 )

叶伟特回忆说,买过几次之后,再去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了。工作人员在那儿洗地板,我问东西都去哪儿了,说全部卖光了。一个日本人把三层楼的东西全部买空,其中光是象牙筷子就有一两百箱,一双筷子才两元钱;象牙蝈蝈罐一排四五十个,八骏马一套一套的,象牙最好的部分拿来做的小白菜等等,让我看得直流口水。当时想买一套自己玩都买不起,一个8000元。当时因为经济缘故,香港人还不能跟日本人抗衡。

90年代,台湾地区经济有着直追日本的势头。于是叶伟特在台湾租下写字楼开了一家店,一个月的时间10天在香港、10天在台湾、10天在内地。从内地买货,到香港卖收藏家,到台湾卖行家。叶伟特说,当时台湾对大陆文物都疯狂地喜欢,与日本人的情形近似。我每次去台湾都是一小箱货,搭乘最晚的班机从香港飞台湾。我在出机场的路上就开始给客人打电话,等我到了酒店之后就有生意了,然后一直做到凌晨4点左右,我的货基本上全部卖完。当时生意很简单,没有现在这么累。在叶伟特看来,香港收藏家偏理性,台湾收藏家偏感性。所以很多玉都跑到了台湾。而内地的农民则肆意涨价,玉器价格一直向上飙升。

叶家传奇12( 清18世纪 白玉五福捧寿盖盒 盖盒扁圆形,盖与盒子母口相接,扣合严密。盖顶稍平,圆形开光内隐起团寿纹,外围环绕5只祥蝠。此种纹饰始创于清康熙景德镇御窑,以后历朝均有沿用。据《尚书·洪范》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器表浮雕寿桃、竹枝纹、水仙、灵芝等吉祥纹样。此件盖盒玉质温润致密,局部留皮色,器表琢以“五福捧寿”的主题图案,有强烈的宫廷玉器色彩。 )

夫妻拍档

叶伟特的古董生意风生水起,他的“业余爱好”——珠宝设计也进展顺利。叶伟特刚到香港的时候,在舅舅的珠宝店里打工。晚上闲来无事,于是报了夜校,学习服装设计。叶伟特说,我们看东西的眼光、感觉和香港人很不相同。他们觉得我们想出来的东西有趣、独特。上课时间久了,叶伟特再看舅舅店里的一些珠宝,总觉得修改样式之后会更好看,于是开始尝试在珠宝上做文章。几个月后,店里的设计师索性把所有设计的活儿全部交给叶伟特去做。“我没有科班去学珠宝设计,但又受服装设计的影响,还是能有设计感,所以做出来的东西风格和别人很不一样,不死板,不中规中矩。”

叶家传奇13( 清中期 糖白玉巧雕刘海戏金蟾 立体图雕刘海身背法宝驾驭着巨大金蟾,生动夸张,在立体圆雕作品之中属巅峰之作。虽然此器玉色其貌不扬,但当上手细看,会为其工艺之精绝、设计之巧妙、杂而不乱而赞叹不已。 )

其实,叶伟特的珠宝设计除了受服装设计的影响,更重要的灵感是从古玉中借鉴而来的。他说,古玉除了礼器之外,其他基本属于首饰范畴。现代首饰和古代首饰的差异不是材料问题,而是古代的首饰由男人佩戴,通常是一组,一组为10~20件,现代首饰是女人专属。在叶伟特的设计中,会借用传统中国水晶环、玛瑙珠、白玉这些东西,与现代的金、宝石类的东西相结合。将硬朗的中国古代艺术转化为适合现代女性佩戴,具有柔美气质的首饰。

80年代开始,叶伟特帮着一位台湾客人收古代玉器并做相应的珠宝设计,前后有10年之久,但并未推广到市场。1990年叶伟特在香港丝绸之路酒店开了一家店,这里的商铺全部是经营古董,唯独叶伟特这里既有古董也有一部分珠宝。他说:“有一次,一位客人买走了我全部的古董,我只能开始卖珠宝,所以古董店就成了珠宝店。当时珠宝生意太好做了,来的客人都是中东地区的贵族,他们都是带着一袋一袋的美元现钞。我们标价一套100万港元的首饰,他们以为是美元,也不还价就买。”或许是生意太好的缘故,叶伟特的珠宝店被匪徒盯梢上,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打劫事件,珠宝店没有上保险,损失惨重,叶伟特顿时陷入到事业的最低谷,连续10年时间都在还债中度过。

叶家传奇14( 17世纪或以前 玛瑙磨具 此件八角形玛瑙捣具,外形有如道教八卦图,有浓厚的道家元素。工艺规矩略带古朴,可见制作者在当时颇为古老的制作条件下,将如此坚韧的材质尽其所能制作成器。玛瑙产自戈壁及东北,元朝的发源地,而元朝推崇道教,故此器有可能是炼丹程序之中的一种用来捣碎药或石的工具。再者,由于玛瑙在当时极为珍贵罕见,故推断此器应是元朝或以前皇家用具。 )

事业虽然不尽如人意,但爱情却降临到叶伟特身上。一次去广州出差的时候,叶伟特约了正在学声乐的表弟吃饭。表弟不知是无意还是故意,带着声乐老师的女儿郑琪琪来了,这年琪琪20岁。据说,当时叶伟特见到她之后,就喜欢得不行,发出猛烈攻势。后来的故事有些老套,但却美好,两人终成眷属成了夫妻。郑琪琪是东北女孩,她说自己家虽然不做古董生意,但外公、外婆是沈阳那边的正黄旗,喜欢字画古董,家中明清老家具很多。所以自己从小就潜移默化地受着影响,很是喜欢老物件。

郑琪琪和叶伟特结婚后,夫唱妇随。琪琪虽然不懂古董,却性格开朗,于是主要负责市场与客户,叶伟特则专心负责进货与经营。琪琪说:“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并不懂,都是他在教我。这么多年下来,真是很好的互补,相对而言非常稳定。”

对于郑琪琪来说,最早的锻炼就是在汕头开店的经历。刚结婚的时候,她的香港居民证一时办不下来,于是叶伟特建议先在汕头开家古董店。他说:广东人不懂古董,潮汕人之间相互信用度很低。如果你在这儿都可以做成生意,那去哪儿都没问题。于是叶伟特为郑琪琪在汕头开了一家古董店。琪琪回忆说,当时最大的客人就是台湾人,因为他们在汕头设厂,生意极好。几年之后,琪琪定居香港,汕头的经济也日渐滑坡,台商厂家向招商条件更优惠的东莞、昆山外移。

生意多年下来,叶伟特夫妇对现在的市场感触颇多。他们说,现在有一些客人想买好东西,但觉得自己眼光有限,可又不相信卖东西给他们的行家,于是找一些旁门左道的“专家”、“军师”。前段时间有一批“开门见山”明清玉件,洒金皮的,行话是“带着身份证,出世纸的玉器”。叶伟特的一个好朋友,带着南方一位收藏家来店里,提出想买些好玉器,叶伟特夫妇才拿出这批东西。第二天,这位收藏家又带着另一位“军师”来了,表示想与叶伟特夫妇合伙卖,被叶伟特一口拒绝。他说:“我认为要赚钱可以,但是你必须有一定的魄力、财力,之后培养出眼力,获得一定的认知度、知名度之后,才能以此赢利。如果你不跨入这一行,永远都是门外汉。”琪琪在一旁说道,有些新入场的客人对东西有兴趣,又不想交学费,又想选好货,这种矛盾难以避免也无法解决。但是这类客人买东西出的价钱会高,但我们宁愿放弃他们,而愿意以相对低的价格卖给我们十几年的老客人。

郑琪琪说到现在市场的另一种普遍现象。有一天,同样也是一位客人带了“军师”来,在“军师”的建议下东西没有买成。过了两天,有人来店里,点名要那两件东西,叶伟特夫妇就拿出来给他看,几乎在东西刚拿出来的瞬间,这位客人就同意买下。后来得知,这是“军师”另托其人来买的。琪琪性子直,又举一例,有些人看字画,有些“大专家”说这东西不对,到场之后都是“专家”在举牌。先排除障碍,再自己出手。现在香港的价格追不上内地,但是香港是细水长流,非常稳定。

当然,现在的叶伟特已走出事业的低谷,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他的“伟特珠宝”也将批量推出,最好的顾问就是自己的太太郑琪琪,所有新设计出的款式,琪琪都会试戴,再从女性的角度提出建议。叶家的生活如今走向平静,然而在潮安老家的祖宅里,仍保留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许那将是下一个传奇的开始。■

(实习记者段棣淳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 / 李晶晶) 叶家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