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子和肚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5月CPI涨5.5%,创34个月新高,其中食品价格涨11.7%。在当前物价“涨”声一片的大背景下,湖北麻城市城区的“马路菜市场”为平抑蔬菜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报道让我产生联想。
笔者所在县是一个农业县,据官方公布的数据: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462万元。如果把那些超出平均收入的人一剔除,普通市民的收入能有多少可想而知。但是,蔬菜价格却一直居高不下,现在市场上最便宜的蔬菜也在3元1公斤左右,比省城还要高出许多。市民们怨声载道、叫苦不迭。这其中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中间环节推高了菜价。因为尽管是农业县,但吃菜有很大一部分是靠外地供应。高额的物流成本要进入菜价,再加上所有的蔬菜经营者都必须按照划行归市、进场经营的原则到农贸市场租摊位。而进到市场租摊位,不仅有摊位费、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这些费用基本上年年都涨,而且涨幅都大大超过了经营者的利润率。所以,如果不善经营,就只有亏损。笔者一族兄在外打工多年,2006年返乡后就在菜场租摊位卖了一年菜,最后亏损2万多元,只好灰溜溜地收摊子回家种田去了。
而本地农民即使是偶尔出售一点自己多余的蔬菜,也不敢在街头巷尾自由买卖。要么是进到菜场临时租摊位,要么是将菜低价卖给有摊位的商贩,眼睁睁地看着摊贩用高价销售。如果有敢于私自在街头“打游击”的卖菜者,就会被撵得鸡飞狗跳。而那高价的蔬菜让低收入的群众心惊胆战,有些特别困难的群众就只好等到天黑之后,才到农贸市场捡那些烂菜叶。
这种状况让农民、市民、菜贩子都有怨言,都在呼吁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让农民把自家种的菜自由地挑到街头出售,让“马路菜市”来平抑一下昂贵的市场。但是,不知是哪里“卡了壳”,一直没有哪个部门回应。而且据有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在电视上说,还要进一步加强划行归市、进场经营的管理,对不进场经营的游商小贩要加大处罚力度。看来市民购买那种带着露珠、味道纯正、价格便宜的本地菜只能是一种奢望了。实际上,即便是“为平抑蔬菜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麻城广大市民欢迎”的“马路菜市”,不也是每天8点之前要被“撵街”吗?
(文 / 张沛灏) 肚子蔬菜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