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五省会馆壁画:沉睡半世后的抢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北五省会馆壁画:沉睡半世后的抢救0( 陕西安康紫阳北五省会馆内的壁画 )

偶然问世

“当年能发现这批珍贵的壁画,完全是偶然和幸运。”安康市紫阳县文物管理处处长姜波告诉我们,“1952年,北五省会馆就被改造为瓦房店政府粮库,隶属紫阳县粮食局。虽然厢房和鼓楼被拆除,但主体建筑还是基本完好,当初为了防止粮食受潮而在正殿过殿墙壁附近安装的夹层木板,意外成了壁画的保护层。”会馆壁画第二次化险为夷发生在80年代中期,由于安康电站库区蓄水,瓦房店周边成了淹没区,使得湖南、武昌、黄州等清代会馆建筑先后被拆除,但北五省会馆处于淹没线以上,所以能保留下来。尽管会馆在2003年全省文物普查中脱颖而出,得以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依旧很难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2007年8月的那个雨夜。“当天文管所的同志跑来说,雨下得太大,过殿西北角开始漏水,墙壁上的木板都开始脱落。结果,我们侧着用手电筒从木板脱落的地方往里一照,看到隐隐约约有花纹,还有描金。”姜波回忆说,职业养成的本能,他赶紧敦促工作人员买了几块遮雨布,做了一个简易棚子,然后亲自爬上了过殿屋檐,把遮雨棚挂在了椽子上。在接下来的3天中,他和紫阳文管所的同事一起,在省文物局专家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正殿和过殿壁画上遮挡的木板拆了下来,“先从正殿北墙正中开始,从上往下,拆一部分,就立刻摄影存档”。

姜波告诉我们,当时为了争取文保立项,在壁画发现后不久,紫阳县政府就决定把会馆的产权从粮食局转到文广局以及作为下属单位的文物管理所。凑巧的是,壁画发现不久,恰逢陕西省文物工作会议于安康市召开,在市文物局长吴少华的安排下,紫阳县文管所负责人就北五省会馆壁画的发现在会上做了一次专题报告,终于引起了高层的关注和重视。由此,在陕西省文物局直接推动下,从2010年8月开始,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文物保护专家一起,耗时半年之久,苦心孤诣地设计了一个为期3年、复杂而详尽的保护与修复方案,这一方案将从今年6月中旬开始启动。

在当地文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们穿过刚刚修缮完成不久的观戏楼,进入会馆过殿和正殿。姜波介绍说,9处壁画总面积达到220平方米,分别位于过殿东西墙、正殿北侧与东西墙内侧,算是陕西境内迄今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壁画。其中过殿壁画形制为8扇屏风状,面积各为12平方米,为工笔所绘“二十四孝图”。正殿东西二墙壁画为面积18平方米,描金富彩,内容为三国故事,包括“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三英战吕布”、“甘露寺吴国太看新郎”等脍炙人口的情节。正殿北墙内侧壁画为双龙戏珠与天官赐福图,北二墙壁画为6扇屏风,主题为花鸟百兽、山水树木及人物。虽然经历了150年岁月无情的洗刷,今日的参观者仍然会为这些画作粗细有致的线条、遒劲有力的人物动作、浓淡分明的着色和婉转自如的笔力惊叹。在正殿东墙壁画左下方的角落,作者创作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故事空间:身着红金两色盔甲、头戴束发罩冠的吕布奋力舞动手中的画戟,抵挡身边环伺来攻的刘备、关羽与张飞,胯下坐骑马尾飘逸、四蹄昂扬。

这些生动形象的壁画作者究竟是谁?在正殿东墙壁画旁边,有一处落款为“会馆弟子仝立,杨文辉手书”旨在为纪念会馆筹款扩建的石碑,日期为同治五年(1866)丙寅仲夏月。密密麻麻镌刻着上百位捐助人和商号的名讳,但丝毫没有一线追寻画师身份的踪迹。最后,在今年4月的初步清理后,考古工作人员在正殿东墙壁画的一角找到了答案:从一处模糊的字迹中,依稀可见“赵培滋,同治五年”字样。与同时代无数因身份低微而被历史洪流淹没的民间画师一样,在迄今发现的各种文献方志中,都找不到他生平的丝毫信息,只有这些出自他手、略显黯淡的画作,成为他遗留在历史上的唯一形象。

北五省会馆壁画:沉睡半世后的抢救1

尽管我们无从知晓赵培滋的生活,然而他在150年前使用的绘画技法,却能从这些线条色彩以及文献中看出端倪:“中国的寺观壁画绘制技术,在宋代就已经逐渐成型。根据《营造法式》的规定,画师先在墙面覆盖一层细泥,再刷白粉一道,用胶水固化墙面,然后开始作画。”西安美院中国艺术史研究专家沈琍告诉我们,壁画内容和图样多有固定“粉本”,即以羊皮或者牛皮纸制成的白描画册,沿人物、器物、花鸟山水轮廓凿有小孔,画匠只需将“粉本”固定于墙上,然后以颜料粉包轻拍,便可在墙体上留下大致形象,随即再用柳木炭条加以修改勾勒,最终用墨上线,彩笔填色。为了方便帮工或弟子协助着色,画师往往会在线条空白处留下色彩代号,诸如“工”代表红,“六”为绿,“七”为青。宋代后,为了追求画面富丽堂皇之美感与立体效果,在细部加以描金,将沥粉置于有收缩力的囊袋中,外罩口径不一的沥口,缓缓挤压囊袋,沿着线条将沥粉涂抹在画面上,然后贴以金箔。在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中,那些迄今仍然色彩闪烁的三国人物盔甲甲片、武器与匾额题字,都是赵培滋和他手下不知名的弟子与帮工,依据这项古老技术完成的杰作。

清代会馆建筑一般由戏楼、客厅、正厅、厢房结合庭院组合而成。戏楼、客厅、正厅处于院落的中轴线上,厢房对称排列于轴线两侧。北五省会馆也沿用了这样的平面布局,它地处瓦房沟与任河交汇处的山嘴上,坐北面南,毗邻汉江,依山势营构,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其组合顺序从前到后依次为大门、戏楼、客厅、正厅,两侧设有厢房,自山门至大殿形成三进封闭院落,东西宽近20米,南北深65米,占地约1300平方米。山门与戏楼共用一建筑物,面阔3间,二层结构;山门正面墙体中部镶砌3间砖雕装饰性门楼。“整个会馆建筑布局还有个专用名称,叫‘四水归明堂式’。”紫阳县文管所所长姜波告诉我们,“传统上认为,水为财之源。商人忌讳财源外流,天井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向外流,而是流入天井,所以称其为四水到堂或四水归明堂。”

北五省会馆壁画:沉睡半世后的抢救2

在希冀财运亨通、百业兴旺之外,会馆建筑艺术所担负的意识形态功能还远不止于此。明清以来,评话小说与戏曲的勃兴,使得会馆、寺庙与村社赛会越发成为民间文艺“小传统”的传播中心。在壁画与神像创作中,民间艺术家作者越发倾向于借鉴年画、话本绣像与民间传说来处理人物形象与细节,进行杂糅。“虽然画作完成于清代中期,但作者仍然依从民间传统,在人物塑造上采取了鲜明的明代风格。”沈琍说,诸如三国英雄身上的鹘尾、腿裙,呈现棱角形,中间凸起的铠甲片以及人物铠甲外罩的绣衫都为明代样式。在与正殿相对的观戏楼门柱上至今还保留着一副赞颂关羽功绩的对联:“一双凤眼识破曹氏奸雄,两道蚕眉锁定汉室江山。”

新技术与修复之道

北五省会馆壁画:沉睡半世后的抢救3( 中德合作“陕西安康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项目”已正式启动。图为中德双方现场讨论工作计划 )

“总体来看,整个北五省会馆建筑在建国后受到的破坏不是非常严重,因为一直作为县粮食局下属的粮仓,‘文革’破四旧基本没有被波及到。”紫阳县文广局负责人陈启安指着正殿外观戏楼石制护栏望柱上一个个头部残缺不全的小型异兽塑像说,“这些小的损害都是村里孩子长年累月恶作剧,敲掉的”。然而,相对于不期而至的人为破坏,环境因素导致的自然蜕变却是威胁这批珍贵壁画乃至整个会馆建筑遗址最为严重的隐形杀手。“2007年刚重见天日的时候,壁画的颜色非常鲜艳,但没过多久,因为地方上文保条件跟不上,只能临时用布幔遮挡一下,隔离不了紫外线和其他污染,就逐渐褪色,有些地方还产生了霉变、酥化。”姜波对我们说。在会馆正殿一角,西安元智系统技术公司负责人邓鸿全神贯注地盯着一台三星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曲线。“这是今天整个正殿和过殿环境中温度、湿度、光照和紫外线强度的变化数据。”他告诉我们,“这套我们自主开发的室内无线传感系统,能精确测量壁画表面和所处环境的各类数据。”我们注意到矗立在画壁前的几个纤细金属三脚架,利用无线传输方式,位于架子下方的白色微型传感器将监测数据通过ADSL网直接传送到这台笔记本电脑上。“类似无线传感技术最先在上世纪90年代被美国军方用于战场环境评估,民用化了以后就被应用于室内环境监测。”邓鸿说。作为西安文物修复保护中心的技术合作方,这套设备已经被陕西历史博物馆、汉阳陵、南京大报恩寺地宫等近年来国内一批重要考古发掘现场和博物馆以及文保单位所应用。

“传统壁画工艺中的绘画材料,一般是在无机矿物颜料中加入一定量的动物或植物胶结材料。由于富含蛋白质,这些有机类胶料在陕南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会变质老化,也会引发微生物病害。微生物新陈代谢产生的有机酸和草酸会和颜料中的石青、石绿发生反应,使颜料层酥粉化,容易脱落。”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总工程师白崇斌告诉我们。而传统绘画颜料中的铅白、铅丹,也容易在潮湿环境下变成棕色的二氧化铅。不仅如此,会馆壁画长期直接暴露在空气下,使得空气中的酸性物质附着于壁画表面,出现反复结晶,从而导致表面产生剥蚀与脱落。

紫阳壁画保护项目现场负责人马琳燕副研究员给我们出示了一系列高清晰壁画存档照片,上面密密麻麻地用不同颜色的符号勾勒出了各种性质不一的损伤——成片的雨水流挂痕迹,星罗棋布的霉变点和接近地面部分出现的泛盐现象;改建粮站时为了搭建库房架板而在壁画表面揳出的无数钉孔,以及许多以钉孔为中心形成的空臌和木板造成的划痕。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主任张颖岚研究员告诉记者,为了科学有效地研究和保护好这批珍贵的清代壁画,在陕西省文物局的重视和推动下,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将紫阳北五省会馆壁画保护工作纳入到中德两国政府间的文物保护科技合作项目中,从环境实时监测,壁画制作工艺及材料研究、表面清理及加固材料和方法的研究等多方面进行为期三年的合作。今年3月至4月,包括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文物保护专家埃默林教授(Prof. Erwin Emmerling)、卡特里娜·白兰(Catharina Blaensdorf)、文保中心张颖岚主任、白崇斌副总工程师、马琳燕副研究员等在内的中德专家人员对会馆现场进行了先后多次实地考察,中德双方共同讨论确定了合作方案的初步结构。 “从1993年陕西彬县大佛寺造像群修复保护开始,我们就与德方建立了合作关系,成功地解决了塑像表面生漆颜料开裂起翘问题,他们的技术和设想对我们开拓思路很有帮助。”白崇斌说,今年3月至6月,中德专家人员对会馆现场进行了考察,摄像记录,确立了现场环境监测系统,对绘画层、粘结层、霉菌和附着物等进行了取样,并利用利用超声波和探地雷达分别对壁画墙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壁画地仗的空鼓范围进行探测。

较之150年前的画师赵培滋,西安文物保护中心花费在会馆墙壁上的精力与心血不遑多让,然而他们手中掌握的技术手段却已经日新月异。6月16日,国家遗产中心文物保护专家王丹华、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陆寿麟等一批国内一流的文物保护专家和艺术史研究专家,在紫阳进行了实地考察,再次判明了整体工序的方向。根据初步方案,在德方对表面颜料以及污染物取样进行试验分析后,西安文保修复中心的专家们将在过殿东墙壁画上设立试验区,进行表面污染物清洗试验。马琳燕告诉我们,据文保修复中心在彬县大佛寺,重庆湖广会馆油饰旧木雕刻,蒙古博格达汗宫等历次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壁画清洗的具体步骤是:首先用特制手刷和手术刀去除表面沉积物,然后用空气涡流清除与颜料层不相容的沉积物,最后用有机溶剂清洗壁画浅表层。根据文保修复中心在彬县大佛寺、蓝田水陆庵泥塑、蒙古博格达汗宫等历次工作中取得的经验,随后的修复流程业已初步拟定。“这个壁画起翘部分,我们打算先以蒸汽机产生的热蒸汽,或贴覆湿宣纸将鼓胀部分颜料层软化,然后用高浓度黏结剂明胶注射,完全吸收挥发后,用自制的竹木刀或者手术刀将鼓胀部分轻轻回贴至原位,最后用包有脱脂棉的棉拓轻轻在表面滚压。”白崇斌表示,壁画表面上产生的表面裂缝则用传统工艺制作细泥补齐,空臌部分用灌浆材料进行弥合,使颜料和地仗(颜料层与墙体砖之间的泥土层)完全结合,最后喷涂一层丙烯液。但这并非是最终的选择,“今年8月至9月中旬,中德双方专家在现场将进一步深入勘察病害、绘图记录,分别在实验室及现场进行空鼓灌浆工艺及材料的试验,届时将最终决定北五省会馆壁画表面清洗和修复的最恰当办法”。白崇斌说。

除开文物研究价值,壁画对紫阳县来说意味着什么?陈启安认为,它继紫阳茶叶、民歌、汉江古民居之后,成为又一处地方文化名片,将为这座自我定义为“小重庆”的陕南山城带来更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他向我们透露,针对北五省会馆的第二期工程即将在8月份开始,争取在两年内完工,工程内容为修缮原本摆在正殿中的雕花木质屏风,复建正殿两侧的厢房与鼓楼,并完成会馆周边环境的整体拆迁与清理,前期预算已经投入达200多万元。“安康市和省里对这个方案非常支持,归根结底,还是这批壁画起了关键性作用。”陈启安说。■

(照片由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王保平提供)

汉江水运贸易造就的繁荣

如果从空中俯瞰宛如附着于峭壁之上的紫阳县城,便可看出这险峻的“两山夹一川”之势曾经赋予它的地理重要性:贯穿秦岭与巴山之间的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它源于陕南西部的宁强县五丁关、陈家大梁一带,在陕南穿行780多公里,最后在白河县进入湖北。这条奔腾曲折的水系与长江另一支流丹江,形成了陕南地区航运经济的命脉,源源不断地将木材、皮革、漆油、烟草、铁器、中药等当地出产物品输出,同时带来了东南诸省输入的织物、食盐、瓷器。由于地处川、陕、鄂、渝四省市交界处,紫阳县无疑具备了某种举足轻重的地理优势:沿汉江上可达汉中,下可通襄樊、武汉,沿陆路北上可达关中,南下沿任河可通四川,“东接襄洒、西达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貌”。根据道光年间陕西巡抚卢坤主持编纂的《秦疆治略》中的记载,此时的瓦房店俨然成为汉江流域水运贸易的中心之一:“由汉口运入者,江帮为瓷器,余各帮运湖布、苏缎、京广洋货,并白矾、苏木、黄丹、革菜、胡椒、大香、铁丝、连丝纸。运出者以西乡、佛坪、略阳、留、风等县所产之未耳,城固产姜黄等。”咸丰年间,太平军兴,财政拮据的清廷只得允许各省自筹饷需,设卡抽取“厘金”,陕南地区共设任河(紫阳)、兴安、汉中等5处厘金局,当年征收厘金总额10万两白银以上,占据整个陕西总额的1/4。而瓦房店也因其繁荣,在晚清和民国时期获取了“小汉口”的称号。

紫阳地区在清代中叶作为陕南商业重镇的崛起,自然成为大批外籍客商的聚集地。《秦疆治略》中统计说,活跃在紫阳的各地商帮数量之多,实属罕见,船帮有武昌帮、湖广帮、坐地帮等,骡帮有分别来自甘肃、宁夏、山西、关中的盐帮、西马帮、北马帮、关中帮等,从而使得活跃于陕南的外籍商人亟待需要建立某种组织和公共空间,满足自身拓展关系的需要——会馆,这一自明代中叶起诞生的、目的在于“士商云集、为同乡汇叙之所”的功能性建筑便在陕南纷纷涌现。清代中后期,陕南地区会馆达到78处,仅紫阳一县,便有11处之多。同时,财富的集中与保有,也使得商人麇集的会馆在建筑设计时不惜重金,力求豪奢气派,并博采当时庙宇、官署、私邸园林之长。诗人王志沂在《汉南游草》中,言及陕南客商会馆:“栏嵋门柱皆青石,尤华丽。各馆内匾联甚多,悉金装雕饰,于此益见商旅之多,贸易之盛。”■

(文 / 朱步冲) 文物博物馆矿物颜料壁画艺术抢救北五省沉睡会馆半世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