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海只有夏天没有秋天?

作者:宋晓军

南中国海只有夏天没有秋天?0( 2009年5月29日,中国海警官兵驾驶巡逻艇在北部湾中越中心线中方一侧海域进行巡逻监管 )

这个周末,作为特约评论员,不能不关心媒体已将新闻资源投入很多的利比亚局势。但同时,又不能不写20多年来自己投入精力一直关注、且热度很高的南中国海。于是,就讨个巧,将昨天看到埃及《金字塔在线》上一篇评论利比亚局势文章的题目移植过来,将专栏的题目定为:南中国海只有夏天没有秋天?

22年前的3月17日,我从寒冷的北京到海南探望在中越“3·14”武装冲突中参战的中国水兵。从天气的角度说,当时的海南对于北京而言就是夏天。同样,由于中越在南中国海南沙群岛的冲突,也让南中国海局势如酷热的夏天一样来得很早。但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大的经济惯性中,而在鼎盛时期一直支持越南北方的苏联在阿富汗败局已定,因此南中国海局势的“酷热”显得那么短暂。在我的记忆中,除了那28分钟的海战,就是在海口很多人都在谈论的罚款放行单(走私)和远比对南沙海战多的有关发财的街谈巷议。随后时间过得很快,1991年11月,在曾经10年间每年援越10亿美元的苏联解体前一个月,中越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当年双方的贸易额增长率为340%。随后双方的贸易额稳步增长。

到2000年12月5日,中国和越南签署了《中国和越南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按照协定,在北部湾约12.8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海域中,中越双方海域面积之比约为46︰54。这是中国与海上邻国签署的第一份海域划界协定,也是解决南海海域争端的开创性文件。随后,中越之间的贸易额呈指数性增长。从2000年的24.6亿美元到2010年的250亿美元。如果将1988年中越的那场争端比喻为“酷热的夏天”的话,那么仅从双方的贸易额增长来看,可以说“成熟的秋天”快来了。但是恰恰是在2011年的夏天,中越之间至少在媒体层面再次出现了酷热的“夏天”。当然,明眼人马上就会将越南的“变脸”,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去年7月的东亚之行联系在一起。但这个解释显然还不够充分,那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

自1945年越南共产党在河内举行武装起义,在随后的10年“抗法战争”中,组建了17万人的正规军,并与地方部队和民军组成了三结合的武装力量。此后,从1961至1975年,在经历了14年的“抗美统一战争”后,越南正规军扩充到100万人。1976至1986年越南又进行了10年的“侵柬战争”(中间还穿插了“中越边境战争”)。1986年后,越南放弃了地区称霸政策开启了“革新开放”。1989年,越南判断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首先来自国内的经济困难,其次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第三是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值得注意的是,恰恰是在这中间,中越在南中国海的南沙群岛海域发生了武装冲突。在这个过渡期,越南特别强调了本没有资金和能力大规模开采的南海石油是换取经济发展的机会。1990年后,越南开始了大幅度裁军50万人,其中30万人的长山通道部队转为生产部队。随后越南的军费开支连年下降,在中越签署《北部湾划界协议》的2000年,军费开支只有10亿美元。

事实上,从1945年抗法组建军队一直到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这46年中,越南已在国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集团,这个集团在抗法、抗美统一和侵柬战争中,恰恰依赖的是中、苏在现代产业基础上提供的武器装备和作战物资。现在的问题是,越南要实现其在2001年越共“九大”提出的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目标,必须在基本没有现代产业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将大量军事资源转换为工业资源。换句话说,越南必须将48小时内就能动员的10个师和约300万民军自卫队的军事、准军事人口大部分转化为工业人口。而这正是2011年南中国海出现酷热“夏天”的深层原因。事实上,越南经济的几次通货膨胀也是源于对实现此目标的求急要快。在这个过程中,越南国内一些西方支持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政治力量,也对越南执政党的合法性提出了挑战。而恰恰在此时,由于中东乱局和日本地震等原因,在东亚出现了中、美、日实力对比的微妙变化,美、日自然会为争取战略调整的时间拉上菲律宾将南中国海这个酷热的“夏天”无限延长。而南中国海真的只有夏天没有秋天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在越南军事惯性和中国经济惯性对冲之中,还是在中、美在南中国海可部署的军事实力对比之中?也许这两者是并行的。■(文 / 宋晓军) 南中国海中越中国军情夏天只有秋天没有越南共产党

上一篇: 费德勒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