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褪色的价值:航空母舰的百年

作者:蔡伟

没有褪色的价值:航空母舰的百年0( 1982年,英国阿根廷马岛战争中,英国“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上,士兵正在搬运鱼雷和炸弹 )

航母的价值

马岛战争中飞鱼导弹击沉“谢菲尔德号”曾一度给整个传统海军蒙上一层阴影。然而军事家们很快发现,海军强国的地位并没有如此轻易地被动摇。很简单,马岛战争的结局是阿根廷在哭泣。航空母舰最终为英国皇家海军挽回了声誉,维系了英国的利益。尽管那航母的大小甚至不如皇家海军在20世纪初期的一艘战列舰,但它依旧拥有一艘航母所应该具备的一切:飞行甲板和舰载机。而在阿根廷方面,加尔铁里将军显然应该为他冲动的计划提前了半年而悔恨终生。

1978年12月一个晴朗的早晨,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最后一次缓缓驶回德文波特。这标志着英国皇家海军,或者说是英国海军航空兵一个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要追溯到1912年。从那时起到1978年共有两艘航母曾用过“皇家方舟号”这个名字,为的是纪念特拉法尔加海战那决定英国国运的胜利。由于大战结束多年和经费紧张,皇家海军决定放弃拥有弹射器和固定翼战斗机的传统大型航母。这艘5万吨的庞然大物即将从一座浮动的城市变成无数被肢解的废钢。就在此时,一艘新的航空母舰“无敌号”已经准备进行首次海上试航。

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对于英国皇家海军和整个“二战”后的英国来说,这都是一种空前的打击。上世纪80年代初英国皇家海军只剩下3艘轻型航空母舰,但这并不是“二战”时期英国拥有的那种大型航母。它的直通型甲板上没有了传统大型航母的弹射器和阻拦索,吨位不到2万吨,还不如皇家海军在80年前一艘战列舰的吨位,只能使用英国人发明的“海鹞”垂直起降战斗机。即便这样的轻型航母,英国当时的国防预算也只能维持两艘。为此,1982年2月,英国政府和澳大利亚商定,向后者出售它们仅存的几艘轻型航母。

1980年刚刚服役的“无敌号”决定卖给澳大利亚海军,替换刚刚退役的前英国航母“墨尔本号”,当时这艘战舰已作为废钢铁卖给中国。1959年建成、刚刚改装后能起降海鹞战斗机的“竞技神号”也将被出售给澳大利亚人。

没有褪色的价值:航空母舰的百年1( 1950年,伊丽莎白王太后主持英国“皇家方舟号”航母下水仪式 )

然而只过了两个月,4月2日在南大西洋马尔维纳斯群岛爆发的战争改变了这两艘航母的命运。当得知阿根廷人占领了马岛后,本已经被英国无情抛弃的“竞技神号”和“无敌号”在4月5日便从朴次茅斯军港出发驶向遥远而冰冷的南大西洋。当时皇家海军的“光辉号”航母刚建成还未投入作战。这两艘本来已被抛弃的航母,一夜之间成了英国利益和荣誉的唯一捍卫者。

战争的结果说明了一切。英国航母特混舰队在南大西洋的胜利彰显了航母在海军的最大价值,那就是兵力投放能力。显然,没有“无敌号”上海鹞战斗机的纠缠,特混舰队和海军陆战队员将成为阿根廷空军天鹰式战斗机的活靶。想想看,那时候才是导弹时代的序幕而已。然而许多人对那场战争最津津乐道的记忆竟然是“谢菲尔德号”被击沉,而结论则是航母和所有海上大型舰艇已经成为导弹时代的浮动棺材。“谢菲尔德号”的确被击沉了,但英国的航母赢得了胜利。

没有褪色的价值:航空母舰的百年2( 1911年,尤金·伊利实现了飞机在军舰上的降落 )

如果说“无敌号”挽救了日益衰退的英国在南大西洋的利益,那么对于印度,从一个庞大虚弱的国家变成印度洋的主宰,一艘轻型航母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

印度对于海洋的野心从1947年尼赫鲁的讲话中就已经昭示:“在印度洋地区,从东南亚到中东,印度将会成为政治中心。从古到今,发展海上力量,建立海军,这是强盛国家的共同点。”

印度幸运地没有受到不同意识形态的束缚和国内的纷乱。在尼赫鲁时期,他们就从英国购买了第一艘航空母舰“维克兰特号”。当然,他们也幸运地没有受到西方强权和邻国诉诸于和平的声讨。到了甘地总统时代,印度更是制订了以两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海军扩军计划,其目标是保证印度半岛的两侧,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各有一艘航母。

如同中国购买的“瓦良格号”一样,“维克兰特号”在1957年被印度购买时也是一艘尚未建成的航母,它使得印度成为战后亚洲第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然而“维克兰特号”带来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亚洲第一个拥有航母国家的声誉或是大国崛起的脸面。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海军利用“维克兰特号”的舰载机成功封锁了东巴基斯坦的吉大港,迫使东巴海军舰艇无一出港。

这次战争的胜利的直接成果是肢解了巴基斯坦,彻底消除了印度腹背受敌的不利战略态势。一艘轻型航母的使用竟然改变了一个国家不利的地缘政治局面,还有什么比这更具有说服力的?导弹时代的第一场现代化海上战争的胜利者挽救了自己的命运: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后,英国宣布保留全部3艘轻型航空母舰。

被夸大的脆弱

的确,有一些航母在“二战”中被击沉,这主要是在太平洋战场。但历经了4年大规模的海空战,美国海军拥有的25艘大型航空母舰却只损失了一艘。自从“二战”之后,便没有一艘航母在战争中被击沉,航母的脆弱性其实被夸大了。

显然,航母生存的秘诀不在于厚重的甲板(它不能避免“大和号”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被一群蚊子一样的飞机所击沉)。航母的生存能力在于它能够以每小时20多海里的速度移动,没有任何陆地机场能够做到这一点。要在茫茫大海中发现这样一个活动机场甚至比击沉它还要难。

“二战”电影和书籍中美日航母大战最为令人兴奋的镜头,莫过于中途岛海战中美军战斗机飞行员从云层的裂隙中突然发现海面上排列如花环一样的日军航母战斗群。极少有人体会到那些飞行员当时中了大奖般的心情。原因很简单,虽然航母体积庞大,舰队阵列壮观,但在茫茫大海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1956年美国海军部长查尔斯·托马斯就总结过海军对航母生存性的问题。托马斯说,在海洋中,即便派出最先进的搜索飞机,要确定像弗莱斯特型航母(美军战后第一代大型航空母舰)那样的庞然大物的位置也是非常困难的。

“巡逻机要想找到它,那么搜索范围将会达到数千平方英里。即便是航母的大概位置一时被发现,几个小时后也将毫无意义。”

航母不是陆地机场,当今大型航母的平均时速超过每小时50公里。在6个小时内,航母可能出现在25万平方公里的任意一个位置。如果再过6个小时,这个范围将扩大5倍。

托马斯还向对海战甚至海洋一无所知的议员们指出了航母最容易被误解之处:航母不是在一个真空的海面上招摇过市。在任何时间,无论白天或者夜晚,大西洋上大概一共有2500艘舰船。同样在任何时间,白天或者夜晚,地中海上有700艘舰只在航行。所以即便一个拥有先进雷达和识别系统的巡逻机,也需要用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这些船只、岛屿甚至鲸中去分辨,到底哪个才是一艘敌人的航空母舰。

即便发现了航母作战群,今天的飞行员也很难有当年美军飞行员直接向日军航母俯冲投弹的机会。这个世界已经耗费上千亿美元试图做到这一点,但迄今为止毫无成效。

以美军一个航母战斗群的防御空层看,一个典型的“尼米兹级”单航母战斗群拥有3艘航空型巡洋舰和驱逐舰,2艘反潜型驱逐舰,2艘攻击型核潜艇所谓空中、水面和水下的立体防御圈。由舰载预警机和战斗机构成的一般情况防空层则可以延伸到航母周围300~1000公里左右。在航母舰载预警机工作正常的情况下,试图接近航母的任何飞行器在距离航母几百公里之外就将受到航母战机的层层拦截。要想对航母实施突然袭击几乎完全不可能。

经费争夺和海军航母的幽暗年代

马岛战争的另一个结论是,在远距离作战上,航母的价值远远大于依赖海外基地的空军。

战争中英国空军的火神式战略轰炸机曾经从英国本土飞抵南大西洋的英属阿森松岛进行加油,再飞往马尔维纳斯群岛对阿根廷守军进行了轰炸。但火神轰炸机未能决定最终的战局,它的主宰者是击败了阿根廷空军天鹰和匕首式战斗机的海鹞式战斗机。这再次证明了航母的价值。

早在1946年5月7日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美国海军五星上将欧内斯特·金曾经说,海军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保障海上供应线和攻击海上目标。在他看来,海军的使命是要攻击“那些火力所能及的陆地目标”。美国在“二战”中的作战行动其实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而从那时到今天,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攻击目标几乎全部位于陆地。因为美国早已没有任何海上对手。

即便如此,对于航母价值美国依旧发生过长时间的激烈争论。在对美国国会陈述航母打击能力时,曾任美国太平洋战区和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的拉夫特海军上将曾表示:美国的空中力量已经能够实现对全球任意地点的打击和火力投放,这是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做到。而在此时的世界,空中力量已经是所有军事行动取胜的关键。

为此,美国海军再次确认了航母的主要用途绝不仅仅是为了迎战敌国的海军,而是为了在“战场和世界上那些我们无论如何得不到空中力量的地方”,满足空中火力支援的需要。

战后美国海军舰艇的数量开始急剧减少,这其中也包括航母数量。从最高峰时的近百艘,到今天只有十余艘。然而美国航母的作战能力却飞速增长。随着航母吨位逐渐增大、采用核动力后出勤率剧增,以及海军战机及其记载武器作战效能数十倍的增长,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成为效能极高的多功能作战平台。“二战”期间1500多艘各种战舰才能履行的作战勤务,现在只需要1/5的数量便能够完成。

然而航母性能强化的另一面则是造价日益高涨,并激化了不同军种对于经费的争夺。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航母最大的敌人是美国空军。

对航母最早的批评就来自美国空军。“二战”后,曾率B-26从航母起飞轰炸东京的杜立特中将在美国国会上说:“航空母舰的作用已经发挥到极致,它将进入荒废阶段。航母有两个特性:它们具有移动性,也能够被击沉。”

杜立特忘了他的壮举就是从航母上开始的,而他的这番言辞不过是“二战”后美军海空军之间对于经费争斗的一个表象。美国空军表示,携带有核武器的飞机可以毁灭一个城市和一个航母战斗群,海军开始变成漂浮在水上的脆弱的铁棺材。

在1949年,这一争论在美国国会举行的战略听证会上达到白热化。当然,这些指责背后不过是想要将用来建造更多航母的海军经费用于建造空军想要的轰炸机。在大西洋对岸的英国,海军和航母的情况同样不妙。

在上世纪60年代,英国海军希望建造一艘新的大型航空母舰。然而英国海军提出的技术要求导致经费需求激增,不得不在1966年撤消了建造计划。而皇家空军为了弄到拨款研制新的TSR2战术攻击侦察轰炸机,不遗余力地诋毁航空母舰的作用。

英国空军的诋毁引发了海军的极度敌视,他们认为空军为了诋毁海军不惜撒谎,甚至伪造太平洋地图,把澳大利亚向西移动了400海里,以便证明空军飞机可以从澳大利亚到印度飞一个来回,由此证明航母毫无价值。

美国人则无情地用“二战”中立下战功的舰艇进行了试验。1946年5月在马绍尔群岛比基尼环礁进行的试验中,美军用3枚核弹,从空中、水面和水下对数百艘舰艇进行轰炸,以检查海军舰艇,包括航空母舰这样的庞然大物在核战争中的生存能力。

这场史上最壮观的“烟火秀”和实弹打靶动用了200多艘海军舰艇(包括荣立战功的美军航母“萨拉托加号”、“独立号”以及日本帝国海军的象征“长门号”,那正是偷袭珍珠港时山本五十六的旗舰),还邀请了众多美国议员亲临现场观看。

在核弹形成的球状云下,比基尼环礁内的庞大舰艇好像是澡盆内的塑料鸭子般脆弱而渺小。的确,任何大型战舰在核武器面前都显得不堪一击。在太平洋摧毁了日本帝国的美国海军和航空母舰也进入到最幽暗的年月。然而美国人很快将会从现实中发现,当局部战争突然在朝鲜半岛或者黎巴嫩爆发时,他们首先能够依赖的还是航空母舰,而不是战略轰炸机上的核武器。

挽救航母的战争

1950年7月3日,12架萤火虫战斗机和9架海火战斗机从美国海军“凯旋号”轻型航空母舰上起飞,对230公里外的朝鲜机场和铁路桥梁发动空袭。15分钟后,“欢乐谷号”航空母舰则出动了16架海盗式战斗机对平壤发动了空袭。最后8架黑豹式喷气式战斗机从“佛吉谷号”航空母舰上起飞。黑豹式战斗机虽然最后起飞,但由于它是飞行速度更快的喷气式战斗机,反倒是最先抵达平壤上空。

朝鲜战争爆发时,风头正劲的美国空军刚刚在1947年成立不久。在日本拥有15个空军基地的美国空军本应在战争突发时发挥主要作用,但空军当时最先进的F-80喷气式战斗机航程太短,无法飞到北朝鲜上空。位于南朝鲜的17个空军基地则无法适应新式战斗机的要求。美国空军强大的战略轰炸机在这场局部战争的使用又受到很大限制。美国海军的航母舰载机便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战场上空。

在北朝鲜方面,由于美军最近的空军基地尚有740公里,远超出当时绝大多数美军现役作战飞机的飞行半径,舰载战斗机的出现让北朝鲜人民军措手不及。这次历史上航空母舰首次使用舰载喷气式战斗机进行的作战行动,证明相对于使用固定基地的空军作战飞机,航母具有灵活得多的特点。

麦克阿瑟坚持的仁川登陆更是给了航母一个挽救命运的机会。在这场举世瞩目的登陆行动中,美军的航空火力支援全部来自海军战斗机。

从美国的角度看,朝鲜战争是一场海上战争,因为99%的人员、补给、武器和燃料都是通过海洋运往朝鲜战场的。直到仁川登陆之后,美国空军陆基作战飞机才开始得以攻击“三八线”以北。

整个朝鲜战争中,美国参战的17艘航空母舰总共执行了超过25万次的飞行任务,另外4艘英国航母和一艘澳大利亚航母则贡献了3万架次的飞行。它们总共完成了朝鲜战争中大约1/3的空中任务。美国人终于意识到,虽然战争已经进入到核时代,但局部战争中最灵活、最值得信赖的火力还是来自航母。

美国在“二战”后多年中仅建造了一艘航母,到1952年后,4艘“弗莱斯特级”航母以及4艘“小鹰级”航母的建造计划被迅速批准了。

大型航母的回归与核动力航母的价值

无论在美国还是此后的英国,航母用胜利挽救了自身的命运。虽则几十年来航母造价日益高昂,世界的航母却迎来大型化的回归。

早在1946年4月,世界就已经看到在和平年代大型航母的威慑作用。美国人当时将“密苏里号”战列舰和其他两艘军舰派往东地中海,官方理由是送一位1944年在美国去世外交官的遗骸。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当时表示:“有‘密苏里号’在地中海作为我们力量的象征,我们可以让莫斯科清楚地看到我们认为他们扩张的界限在哪里。”

当时美国航母“中途岛号”和“罗斯福号”本来要随行,为了避免引发苏联的强烈敌视,美国人中止了这一计划。这两艘航母吨位虽然和“密苏里号”差不多,但它们拥有的123架作战飞机已经超过了当时所有地中海国家空军飞机的总和。不过此后,美国航母对地中海沿岸国家的访问则收到了外交上的强烈回报。美国人向访问国家的人们开放航母的甲板,让这些国家的人们亲眼体验美国海军的实力。从1947年美国人舰艇首次进入地中海开始,美国海军开始在这里至少部署了一艘大型航空母舰直至今天。

看到这一幕,赫鲁晓夫是否会为将发展核潜艇放到海军建设第一位而后悔?想想看,一艘2万吨的巨型核潜艇突然在友好国家海岸外几百公里浮出水面,然后被拖船带入港口,这简直像是一个被押回准备受审的罪犯。更何况,难道会有上千名兴奋的人群站在潜艇滑溜溜的狭窄外壳上无所适从地欢呼么?

苏联其实非常希望拥有自己的超级航母,然而遗憾的是技术实力无法实现。超级航母最大的敌人其实还是在美国内部。有些时候,掌握着投票权又坚决抵制航母的议员比苏联舰船上巨大的反舰导弹对超级航母的威胁更大。

1959年夏天,美国议员拨款委员会议员坎农发表了他对于超级航母的批评。他认为美国军事力量的削弱正是因为在航母上浪费了太多金钱,理由之一则是苏联仿造了美国所有的武器,除了航母。

然而坎农并不知道,苏联一直孜孜以求建造属于自己的大型航母。他们甚至已经造出“基辅级”直升机航母和“明斯克号”、“库兹涅佐夫号”等轻型和中型航母,然而苏联却缺乏美国在航母建造方面的一系列技术。如果可能,苏联甚至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来得到“福莱斯特级”和“尼米兹级”航母。

当美国战后第一艘大型常规动力航空母舰“福莱斯特号”服役时,美国海军部长查尔斯·托马斯表示,这艘全新的航母“包含了最大数量和最多种类的设备、机器和致命武器,而这些在人类喧嚣的历史中从未被集合在一起过……这个梦想实现了”。“福莱斯特号”航母在1955年10月的服役,标志着世界上第一艘专门为喷气式飞机建造的航母诞生。它比此前的“埃塞克斯级”航母适航时间多出一半,而飞机的事故率却降低了一半,虽然6万吨的排水量在今天的超级航母面前已经颇为逊色,但他的斜角甲板和蒸汽弹射器已经能够在4分钟之内起飞32架喷气式战斗机。

美国核潜艇之父里科弗海军中将认为,建造常规动力的大型航母就相当于“购买废品”。在他所绝对掌控的潜艇领域,美国自1956年以后就没有再生产过常规动力潜艇。他认为,美国的航母和所有大型舰船都应该直接进入核动力时代。

核动力的优势在于空前的机动性。

美国海军用3艘核动力舰艇组成了世界上第一支全核动力舰队。它们是“企业号”航空母舰、“长滩号”导弹巡洋舰和“班布里奇号”导弹驱逐舰。这3艘战舰在当年7月31日从直布罗陀海峡驶入大西洋,开始了名为“海轨行动”的环球航行。当3艘舰只在10月初期返回美国东海岸时,它们在57天内共航行了4.9万公里,平均时速为41公里。在整个环球航行中,除了食物,舰队没有补充一滴燃油。事实证明,进入核动力时代后,超级航母进入到更强大的时代。■

(参考资料:《航空母舰1946~2006:航空母舰发展史及航空母舰对世界的影响》,诺曼·波尔马;《航空母舰发展史》,安东尼·普雷斯顿;《海上试验:舰队转型的重要手段》,罗伯特·奈特;《航母编队特点及对策研究》,何文涛、吴加武;《美国航母发展史上三次大争论》,童效平;《中国航母发展之激辩》,安德鲁·戴蒙德;《印度对航空母舰的认识、发展途径与启示》,马海洋)

(文 / 蔡伟) 褪色百年航空母舰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