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军迷”的航母情结

作者:魏一平

三代“军迷”的航母情结0( 宋晓军 )

梦想照进现实

宋晓军现在的日程安排很紧张,有时候一天要参与三四次电视节目的录制。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越来越热的航母话题,仿佛又把时光拉回到了20多年前。

那是1988年的春天,当时已经从海军潜艇学院转业进入《舰船知识》当记者的他,一个人跑到海南去采访凯旋的舰队官兵。那年的3月14日,我海军部队与越南海军在南沙群岛打了一场不足28分钟的海战,跟宋晓军同去采访的同行,只有一个领了任务的新华社军事记者,因为当时的海南岛,正到处飘荡着经商淘金的气息。

第二年4月,为了迎接我国海军建军40周年纪念日,宋晓军给当时在“军迷”心目中颇具影响的《海洋》杂志投了一稿,题目就叫《中国海军的困惑》。在这篇文章里,宋晓军有这样一段话:“基于中国海军现有兵力结构,基于南沙群岛问题亟待解决的现实,我们不妨做一个虚妄的设想——假设中国海军现在买到一艘马上能投入战斗使用的航空母舰(人员、配套时间忽略不计),它能开到南沙去吗?那些连自身防空、反潜能力都不足的大、中型舰艇能为它组成可靠的护航编队吗?那些在十几天甚至几十天里都不能为南沙巡航的水兵们提供淡水和蔬菜的补给船队,能为航母提供充足的战时补给吗?”不难看出,他给当时风靡全国的航母热泼了一盆冷水。而与他观点相反的,正是当时在海军装备研究所任职的张召忠,他在宋晓军的文章之后,也发表了一篇名为《发展航空母舰之我见》的文章,大意是中国应该开始着手建造航母。

时隔22年后,现在说起这篇文章,宋晓军仍然记忆深刻,因为这是中国航母论争第一次在民间浮出水面,也是他第一次就中国的航空母舰问题,与别人展开正面交锋。如果从改革开放之后算起,像宋晓军这样的第一代铁杆军迷,往往都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他18岁读高中那年,就入伍参加了海军。后来1978年军队院校恢复招生后,考取了大连舰艇学院,专业是雷达,毕业后先回到舰上,又被派去潜艇学院教书,直到1986年百万大裁军的时候转业回北京。前后十几年的海军生涯,让他对中国航母这个问题,除了一腔热血,还有几丝理性。宋晓军向本刊记者回忆道,当时正在参与编写“世界军事工业概览”的他,着重负责的一部分内容便是“中国造船工业”。正是对中国的工业实力有了切实了解后,他才发出了那篇文章中的感慨。

三代“军迷”的航母情结1( 刘晓非 )

“建造航母,是一个国家综合工业实力的集中反映。”宋晓军向本刊记者分析道,“一个航母群的工程管理,是涉及上百万件零部件、上万个通用技术标准的复杂工程,四五千人拥挤在一块长300多米、宽100多米的狭小空间里,且不说作战,单单是如何生活都是一个复杂命题。”显然,对于当时造船能力在全世界尚不能进入第一集团的中国来说,航母多少有些遥不可及。在宋晓军印象里,当时因为南沙海战突然兴起的航母热,更多来自大家的民族激情与情感宣泄,因为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几乎每一次强敌入侵都是来自海上。但是,那些小孩子把储钱罐里的钱拿出来捐给国家造航母的事情,并不能改变当时的社会大趋势。在整个“上轻下重”(即轻工业项目上马、重工业项目下马)的20世纪80年代,航空母舰这种涉及漫长工业链条的大项目,只能停留在情感符号的阶段。“当时大多数军工企业都转民用品,最火爆的要数电视、电扇、电冰箱。”宋晓军所在的军工企业也开始造起了电池,甚至有科研人员为了补贴家用,下了班就在路边干起复印的副业。“整个社会都在弥补生活的欠账,某种程度上说,航母是被大家‘吃掉了’。”

1998年,宋晓军有了一个新头衔——《舰船知识》网络版主编。这一年,刚刚接触网络的他就摸索着为杂志建立了一个网站,他甚至还拿到了新闻发布权。在那个网络尚不普及的年代,能够上网的大多是既有钱又有时间的人,他们的知识水平普遍较高,第一批由网络聚集起来的铁杆军迷就这样诞生了。在当时的论坛里,很少看到那些无厘头的提问和挑衅式的回答,大家常常为了一个小问题就极富耐心地长篇大论。直到现在,每当宋晓军拜访各地的军事科研单位时,还会经常有研究人员提及那个网站,他们就是在那里接受了最早的军事与科技启蒙。

三代“军迷”的航母情结2( 崔轶亮 )

1999年的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美军轰炸事件与2000年的中美南海撞机事件,进一步刺激了中国新一代军迷群体的壮大。在宋晓军看来,这是工业化社会中新一代人才成长起来的自然结果,为了区别于上世纪80年代的浪漫情怀,他甚至给这些从小接受现代科技熏陶的年轻群体取了个绰号叫“工业党”。从最早的军迷论坛开始,绰号“网管A”的宋晓军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大家。一直到现在成了电视评论员,他还是在默默表达:“在军事这个问题上,应该少一点情怀感慨,多一点科技理性。”

与之相对应的是,到2002年,中国的制造业和重工业开始快速崛起,尤其是代表现代工业精华的造船能力。到2007年,全国造船完成载重吨,从2002年的461万吨攀升至1893万吨,我国造船吨位占全球的比重,从本世纪初的6%升至23%,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每年数百万大学毕业生为工业腾飞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而反观美国最近几年新建造的航母,其相比于过去来说并非作战性能有了多大提升,而是着眼于降低人力资源和运行成本,甚至在如何提高牙医技术上大费心思。”宋晓军分析说,“处于产业上升期的中国,不仅仅是一艘航母,庞大的产业人口和强劲的上升动力,才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更担心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航母之于中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军事价值,更在于对整个工业基础的极大推动和提升。“上世纪50年代,我国工业学习苏联标准,后来随着苏联撤出援华而失败;改革开放后又开始学习西方,1991年苏联解体后也宣告结束。从那时候到2009年这20年间,中国工业获得了20年的发展窗口期,航母的诞生既标志着中国工业自身标准体系的确立,同时也将极大地带动相关民用科技的发展。”宋晓军坦言,也是在这几年,他真正看到了中国人对航母的期待,梦想开始一点点照进现实。

技术派与谋略派

刘晓非说起话来语速超快,他是中国民航干部管理学院航空安保系的一名讲师,但这个身份远远不如他在网络军事论坛上的名气响亮。他是最早参与网上论坛的军迷,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应该算得上是第一代网络军迷。

从小在航天大院长大的刘晓非,父母都是军工单位的科研人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还在读小学的刘晓非就捧着家里的全英文《北约十五国技术年鉴》爱不释手,最早读不懂英文就看照片,直到后来上了高中才算勉强啃下来。考大学时,迷恋技术的刘晓非子承父业选择了雷达专业。

毕业分配到民航干部管理学院后,刘晓非很快就注册成为“舰船知识论坛”的一员,取名“FERRET”,意为雪貂。说到这个名字,刘晓非来了兴致,“FE是北约命名规则中对战机的通常称谓,另外,雪貂这种动物也比较符合军人的风格,小巧灵活,凶猛的食肉动物”。在舰船知识论坛上,“雪貂”的名字很快就声名远扬,他习惯挑衅性地反问和诘问,有时候还会针对某个问题来个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分析起来头头是道。在论坛上,“雪貂”一直是爱挑起事端的一员,他容易发起攻击,甚至为了某个话题前后论战到七八十页的帖子也不罢休。最近两年,围绕“雪貂”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导弹艇的意义何在。

刘晓非还记得,他第一次见到宋晓军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天,他跟军迷哥们儿打靶归来,一起去《舰船知识》编辑部找宋晓军。“网管A”当时穿一件大红色T恤和大裤衩接待了他们。虽然拨号上网的速度慢得要命,虽然每个月的上网费抵得上1/4的月工资,但他还是靠着“伶牙俐齿”很快成了军迷中的红人。“当时的大多数争论都是围绕着中国要不要航母展开的。”刘晓非向本刊记者回忆道,“在论坛上,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军迷的标准,就看他对航母的态度。反对航母的人主要分两类,一种人认为‘航母已经过时了,就是一副铁棺材’;另一种人只懂技术,单纯从技术角度分析航母如何不合算。”对于这两种理由,宋晓军都会从战术与战略的角度逐一批驳,但他还是有无语的时候,因为总有人莫名其妙地质问:“如果航母真的那么有用,难道中央领导还不如你聪明吗?”

中国要不要航母的争论,在军迷中间前前后后进行了好几轮。单纯从技术角度看,似乎并无争论的必要。自从“二战”开始,海洋上空的制空权就已经得到了各国海军的足够重视,对于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的中国来说,海洋防空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而作为海上移动的航空基地,航母的价值已不言而喻。如果以防务压力最大的南海为例,中国空军的歼八飞机要飞到南沙群岛,其续航能力只能保证它在南沙停留5分钟就必须立刻返回,而且在往返途中还得必须保持高空飞行的省油模式,不能低空飞行,不能过量负荷,更不能作战。这样的窘境,更凸现了航母的实用价值。况且,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开始,美国在中东地区发动的几次局部战争中,航母的影子都清晰可见,从海上起飞的战斗机和发射的精确制导导弹,完成了远程打击和定点摧毁的任务,传统战争中两军遭遇的概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这些技术论证除外,刘晓非更愿意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航母的价值。在他看来,1991年苏联解体后,传统意义上来自北部和西部的陆上安全威胁已经基本排除,同时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世界的对华策略相应改变,来自东部海上的不稳定因素成为我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心。因此,国防军事的发展必然面临新的调整,海军在整个国家安全中的角色日益看重。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要不要航母,答案自然明了。

在刘晓非的印象里,最近两年的网络论坛上,要不要航母这样的话题越来越少了,因为答案已经渐渐趋于一致。“如果谁再列举出一堆不需要航母的理由,别人都懒得反驳他了,因为事实已经越来越明显,中国即将成为拥有航母的国家,再无争论的必要了。”反而让刘晓非们忙得不亦乐乎的新话题,往往是围绕着“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航母”展开的。“4万~6万吨级排水量,搭载50~60架舰载飞机,先从常规动力做起……”在国内最火爆的“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上,军迷们对中国即将诞生的航母开始越来越细致的描述和猜想,甚至会围绕着“弹射起飞还是滑跃起飞”进行激烈争论。而最近几个月来,最火爆的帖子都是围绕着停泊在大连造船厂的那艘“瓦良格号”航母的改造进程展开的,甚至有专门爱好拍照的军迷经常奉上最新图片,根据图上的工程机械,刘晓非们甚至能推断出这项工程的大致进度。

像刘晓非这样仍然留在论坛里表现活跃的老一辈军迷,已经越来越少了。随着新一代“80后”、“90后”军迷的崛起,上了年纪的老军迷往往选择了退出或隐身,但也有极少数的“骨灰级”发烧友会选择留下来,而且不仅仅活跃在论坛里。军迷群体的壮大,也开始渐渐引起军方的重视,你可能想象不到,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时候,飞过天安门广场的“八一”飞行表演队,飞行员戴的白色手套就是军迷们送的纪念品。

这几年,刘晓非们还多了一项“娱乐项目”——看船。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去一次上海或者广州,约上三五军迷发烧友,或者一起乘船游览黄浦江,或者坐在黄浦造船厂对面岸上的小店吃吃烧鹅,为的只是看看停在码头或者造船厂的那些新式战舰。“远远看到它们就觉得亲切,从武器的变化推测军队装备的发展方向,才能进一步理解国家战略走势,这种无声的对话就像老朋友一样。”刘晓非说。

战争与和平

崔轶亮虽然是“80后”,但以他成为军迷的时间来看,应该也能算得上是老资格了。出生在河北石家庄一个小县城的崔轶亮,小时候能够买到的军事杂志也就是《现代舰船》等两三本。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迷恋上了杂志上那些军舰照片,并且尝试着用塑料泡沫来制作军舰模型。崔轶亮整整忙活了一个学期,每天回到家就钻进屋子里摆弄那些塑料泡沫,用牙签和火柴棒做大炮,后来等他发现那种配备了方盒子(导弹发射器)的新式战舰后,他干脆就省略了复杂的舰炮制作,用一块块泡沫方块来代表导弹。一个学期下来,找到当初约定好做最后决战的小伙伴,才发现两个人已经制作了将近200艘各式战舰,屋子里堆得到处都是,连决战的场地都没有了。

这个懵懵懂懂的造舰学期,开启了崔轶亮对军事的真正热爱。他开始坚持买军事杂志,甚至在课堂上捧着军事杂志睡过去,醒来继续埋头钻研。回到家,崔轶亮就钻到自己屋子里,琢磨各种军舰的造型,他也曾经尝试着做了一艘航空母舰的造型,模仿的是1984年曾经参加过马岛海战的英国“无敌级”,不过最终因为“航母好造,但航母上的飞机不好造”而放弃。

1999年,崔轶亮在读“高二”,我国驻南联盟使馆遭炸事件让他第一次认识到了军事爱好对自己的意义。当时,每个班都召开主题班会,上台发言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是一腔激愤,轮到他上台,没有振臂高呼,没有义愤填膺,却是娓娓道来的军事知识,从B2隐形轰炸机到精确制导导弹再到空中加油机,听得下面的老师和同学目瞪口呆。“那时候,我是个十足的‘愤青’和好战分子,总觉得不管什么事,都可以通过武力解决。”现在回想起来,崔轶亮自己都忍不住好笑。后来上了大学,虽然学的是新闻专业,但他对军事的痴迷丝毫没有衰减。他自己手写了十几页的“南海问题”,详细推算了中国所需航母的吨位、搭载飞机数量和类型,甚至提出必须是“核动力”!他把文章投给院刊,最后却被编辑弄丢,为此,他甚至又主动请缨去建院系网站,为的只是把自己的“航母构想”给刊登出来。

“中国必须要有航母!”崔轶亮坚定这个念头,因为他始终相信“有了航母我们就什么都不怕了”。为此,他胡思乱想着自己要去参加海军,为了应付严格的视力检验,他甚至考虑过要把视力表的排列顺序默记住。等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渐渐退去的时候,崔轶亮也要面临一个现实问题了,他要毕业了,该何去何从。

那是2003年,崔轶亮上了“大四”,他除了琢磨着要找一个实习单位之外,就是每天霸占着宿舍里的电视机看伊拉克战争的新闻。他坚持每天看新闻战报,把每一条军事进展的消息和专家的观点都记到一个小本上,并且据此分析美军的下一步行动。后来,崔轶亮联系了自己从小就看的《现代舰船》杂志社,面试的时候,他就是用这本伊战笔记敲开了大门。

还在杂志社做实习记者的时候,崔轶亮就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编辑部组织去天津考察从俄罗斯引进的废旧航母“基辅号”。这是崔轶亮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航空母舰,他兴奋地在每一个舱室里上蹿下跳,恨不得要记住每一个地方。“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但给人的感觉很结实,大海中的力量代表。”崔轶亮边回忆第一次航母之旅,边从橱柜里拿出一个四方的小铁块给本刊记者看,那是“基辅号”驾驶舱里一个废弃的电插头,上面的俄文还清晰可辨。后来,他专门主持了一次“军迷航母设计大赛”,结果征集来几十件作品,既有朴实的手绘图,也有天马行空的电脑设计“双体航母”和“气垫船航母”。

转折点似乎出现在那次某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崔轶亮跟另一个嘉宾辩论起南海问题的未来走向,因为对方“比自己更好战”,所以他的观点显得温和了许多。结果,节目过后,网络上骂声一片。他说:“崇尚武力的拜物教军迷,让我对战争有了重新的认识。”“读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就越觉得武力解决不了一切,相比武器性能上的有形差距,有些无形的差距更重要。”现在的崔轶亮,就连自己穿的T恤上,都是大大的PEACE(和平)字样。■(文 / 魏一平) 航母情结三代军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