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尔·荣格逝世50周年
作者:薛巍( 荣格在《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中没有太多地涉及外在事件,主要讲述他的无意识的自我实现过程和内在体验 )
荣格与弗洛伊德
牛津大学的荣格研究专家安东尼·史蒂文斯说:“荣格既博学又高产:除了心理学、心理分析和医学之外,他还对神话学、宗教、哲学、诺斯替教和炼金术拥有百科全书般的了解。除了他的母语德语,他还懂英语、法语、拉丁语、古希腊语,熟悉欧洲各国的文学。”
荣格的学术成就包括:设计了一系列人格类型,提出了性格内向和外向的概念(内向者需要独处的时间,外向者在人群中感觉最好)。很多性格测试直接源自他的理论。他还提出了阴影理论:性格中的阴影是你的一部分,平时隐藏着,有时会跳出来,在不知不觉间抓住你。为什么最冷静的人堵车时也会骂人?为什么正直的公民有时会犯罪?荣格的答案是:我们都携带着阴影。
弗洛伊德曾经把荣格看做他的学术继承人,但两人交好后很快就决裂了。弗洛伊德和荣格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分歧:弗洛伊德的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是以父亲为中心的,跟人4岁之前的阶段无关;荣格则创立了以母亲为中心的心理学,人心理上受到的影响经常追溯到更早的时期。过去50年间,人们对抚养孩子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心理学家们现在普遍认为,孩子小时候受到母亲和其他看护者的倾心照料对他们的心理最有好处。这跟荣格的理论很有关系。弗洛伊德在他的俄狄浦斯情结中说到乱伦的激情,荣格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过于还原论,他无法接受把性欲当做人生主要推动力的做法。他把利比多定义得更加宽泛,把它视为心理能量或生命力量,性欲只是它的一种表现。至于俄狄浦斯情结,荣格认为,孩子依赖他们的母亲不是源自潜在的乱伦激情,而是源自母亲对孩子的关爱。荣格在自传中说:“我1907年在维也纳与弗洛伊德第一次见面,一口气进行了13个小时的交谈……弗洛伊德的态度在我看来是大可怀疑的。无论在一个人身上或在一件艺术品上,只要显现出灵性,他便对之加以怀疑,并拐弯抹角地认为这是受压抑性欲的表现。任何无法直接从性欲方面加以阐释的,他便转而认为是精神性性欲。这种假设要是按其逻辑推论下去,便会导致做出文化寂灭的判断。文化便显得只是一种闹剧,只是知识受压抑的性欲的病态的结果。”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是由压抑创造的,是源自生活经历的个人历程。荣格认为,无意识有一种集体基础。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很悲观,荣格认为人类的心理有着创造性、非破坏性的内核。
(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 )
英国学者安德鲁·萨缪尔斯说:“直到最近,还没有几个心理分析学家像荣格那样创造了关于全部人生的心理学,包含中年、老年和濒临死亡。”现在的潮流是关心老龄问题。荣格会说,这么做是对的:“如果长寿对于人所属的物种没有意义的话,人肯定不会活到七八十岁。所以,人生的下午必然有它自己的重要性,不可能只是生命上午的可怜的附属物。”对于日益老龄化的世界,荣格提供了这样一种见解:要看到变老的光荣之处,把它看做通过智慧之途,而不是走向衰老之途。“在原始部落里,老人几乎永远是秘密和律法的守护者,而部落的文化传统正是通过这些秘密和律法来实现的。我们的老人的智慧在哪里呢?我们的老人大部分都在和年轻人竞争。”
他还谈到了中年危机:“在现代的商业生活中,40多岁或者再晚一点发生精神崩溃的情况极为普遍。真正崩溃了的东西是男性的生活方式,迄今为止它一直支撑着局面,现在剩下的只是一个女性化的男人了。在同样的商业圈里,女性在生命的后半部分获得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男子气和敏锐性,把柔弱的感情推到一旁。这个逆转经常伴随着各种婚姻的灾难,因为不难想象,当丈夫发现了自己柔弱的感情而妻子发现了自己敏锐的头脑时会发生什么事情。”荣格认为,我们不应该对中年危机感到绝望,而是要抓住这个发现新的视界和目标的机会。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荣格说,现代人是孤独的,因为“向着对现代更充分的意识迈出的每一步都使他更加远离他原有的由人类群体共同进行的神秘参与,远离湮没于共同的无意识之中。每向前迈出一步都意味着同那种包容一切、原始古朴的无意识割裂开来。他只有走到了世界的最边缘才是完全现代的,他把所有被抛弃的和落伍的东西丢在了身后,并且承认他站在一片虚无面前”。荣格认为,断绝了与原型的联系导致精神的贫瘠和人生的无意义感。大部分精神疾病源自利比多的流动,因为个人无力克服内在或外在困难受到阻止并倒流。当利比多倒流时,无意识中出现跳河等象征图像。荣格认为,象征的目标是把利比多从一个层面转化到另一个层面,指出未来的发展道路。象征是活跃的图像,是积极的心理过程和孕育着意义的反映。它们可以改变心理能量。象征还是原型的语言,它们源自精神的古代积淀。例如精神抑郁的人想跳河,这里的河是流动的水这一原型图像:水能分化和润湿受到阻挡的利比多。水能松弛事物之间的连接,这又导致死亡或重生。世界上的尼罗河、恒河、约旦河等圣河都被认为具有疗救和再生的功能。
荣格主要的贡献就是阐明了精神的创造性,在这方面他受到了叔本华和尼采的影响。叔本华和尼采都强调生命变化、充满活力的一面,他们用意志来加以描述。叔本华和尼采都致力于把反思性思考和生活体验、把哲学和人生联系起来。荣格经常提到叔本华和尼采,但往往掩饰他们之间的差异。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本质上是无意义的,生命意志推动我们向前,但我们的满足是一种幻觉,只有苦难才是真实的。他的解决方法是逃避人生,转而求助于艺术或禁欲。尼采也认为人生本质上是无意义的,但无意义正是它的意义。他的解决方法是:竭力避免宗教,同时借助强力意志把世界本身变成一件艺术品。世上没有意义,但我们可以创造意义。
荣格是怎么认为的呢?在早年的一次演讲中,他谈到要建立一种特别的心理学。他问:我们如何理解如歌德的《浮士德》那样的文学文本,或欣赏建筑的呢?我们可以把一本书还原到它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用物理材料如一堆石头来理解一座教堂。但如果这样做,我们就看不到它们的意义。我们要做的是一种综合建构式的理解,而不是分析还原式的理解。这种理解真实有效是因为它跟生命联系了起来。发展出一种跟生命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是荣格哲学计划的核心,他喜欢的一句口号是:“真正影响我们生活的就是真实的。”他努力在西方哲学和日常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从这个角度来说,荣格的立场综合了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二者的意志概念出现在了荣格的理论中。他认为,心理不只是一种结构,它是某种一直在变化、在形成的东西。他还提出,我们应该意识到生活的象征维度。只有以象征的方式才能把身体和灵魂、感官的和理智的、非理性的和理性的结合起来。我们看到世界时,把它改造成一种象征表象。荣格写道:“象征总是一种极端复杂的创造,因为心理的每一种功能处理的数据都会进入符号的形成。不但理性的数据,还有内知觉与外知觉的非理性数据。象征的意义不但诉诸思维,而且诉诸感受,而感受灵活的意象将激发感觉和直觉。”有一种看待世界的客观主义视角,强调纯粹的真实,使意义附属于事实。与此相反的是另一种更丰富的客观主义的人生观,赋予所有事件比纯粹真实更深层的价值。
荣格指出,就像化学和天文学脱离了它们源自的炼金术和占星术一样,现代科学拉开了与心理宇宙论的距离。他预见到了我们现在面临的巨大分离:虽然破解了遗传密码,创造出了生物生命,我们仍然不了解心理生活和伦理动机。荣格受到天文学和炼金术等象征体系的吸引,是因为它们通往一种对物质和精神综合的理解。他把它们当做人类内在心理过程的投射、对生物和物理世界的幻想和对集体意识运动象征性的呈现。■
(文 / 薛巍) 弗洛伊德心理学逝世叔本华精神分析荣格卡尔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