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圣路上的美食之旅
作者:王恺( 被誉为西班牙饮食文化“国粹”的西班牙火腿 )
跟着毛姆一起吃
毛姆的一本旅行笔记《西班牙主题变奏》里,花了一章专门来描述和批判西班牙的餐馆,他说自己“在西班牙旅行的时候什么都吃,即便不是带着愉悦,也谈不上厌恶”,结论是自己拥有了一颗“超越了食物的灵魂”。为什么毛姆对西班牙食物不看好?主要还是他嫌弃那里的食物“粗糙而节省”,每天同样的菜肴,他们也不厌腻。
毛姆从南方到了西班牙北方,尤其是北方山区,对饮食的看法大为改观。他所去的地方,不少和我们去的地方重合,大半个世纪前的西班牙饮食,和现在的区别在哪里?这就是和毛姆一起饮食的原因。
在毛姆的时代,西班牙无疑比近邻法国要落后和贫穷许多,乡村餐馆里,满是修士和牧师,流浪汉们拿着干瘪的法式小面包和洋葱吃饭,这种面包又淡又没味道,“理智的人都不会选择”。他选择“瓦伦西亚饭”,这是瓦伦西亚的一道地方菜,现在最通俗的译名是:“西班牙海鲜饭。”
本以为海鲜饭在西班牙已经是家家提供的主打主食,结果不然,这种加了藏红花、肉桂和红辣椒等香料的米饭明显带有“摩尔人”的痕迹。所以,在以抗拒“摩尔人”出名的北方并不多见,可大约是西班牙北部的丰富海产又不能白白浪费,在海边小镇路瑞卡吃到的这道主食,很符合毛姆的形容:“从巴塞罗那到马拉加的海岸线上的人们都在食用它。”
( 西班牙加利西亚自治区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 )
毛姆写道:“它绝不难吃,有时候好吃得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就吃到这么一盘令人难以置信的海鲜饭,厨师端上这盘硕大的——大平铁锅足足有一张小型圆桌那么大——海鲜饭的时候,已经吃了若干道前菜和主食的人们还是难以抑制喜悦,每个人都要了一大盘。这里面最主要的海鲜是海蛤,包括淡菜和明虾,少许鸡肉,米饭是用橄榄油炒熟的,可是不像意大利米饭那么半生,而是熟得很有韧劲。主人介绍,米饭里最关键的主料是若干野生的贻贝,这种贝类有奇怪的外形,酷似契子,前粗后尖,里面的膜偏奶黄色,是西班牙南部的贝类所没有的,所以已经申报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接下来几天,不断遇见地理保护食品,才发现,西班牙人对食品原料的重视已经精细到了苛刻的地步。
原来北部几个大区的河口入海处,营养丰富,所以各种贝类很丰富。这里居然是全世界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区,所以饭里的明虾和淡菜也极其新鲜。这些鲜美的物质是在饭炒到半熟的时候加入其中,盛在盘中,还保持了多汁的特征。难怪毛姆又说,上帝偶尔施恩,给芸芸众生以安慰,安慰品之一毫无疑问当属瓦伦西亚饭。
( 阿斯图里亚斯一家餐厅服务员正特技展示为顾客倒苹果酒 )
北部山区的面包则是另一被毛姆推荐的主食,在厌倦了法国式的不松脆不可口的面包卷后,他说在北部山区吃到的黑面包气味芬芳。他赞成的吃法是涂上黄油,夹橄榄和山羊奶酪吃。很幸运,黑黑的小巧烤面包确实每家都提供,而现在的阿斯图里亚斯已经成为著名的奶酪产地,尽管这里的奶制品厂是西班牙规模最大的奶制品企业之一,可这里的山羊奶酪还是采用了手工制法。这里的西班牙奶酪被称为“西班牙惊奇”,最出名的一种带有麝香的味道:这是一种全腌制的奶酪,发霉到黑乎乎的,和同样腌过的小黑橄榄一起配面包,复杂的香味简直可以在口中盘旋。
“西班牙北部比南部可以吃到好吃得多的食物。究竟什么原因,我还未能发现。”毛姆这么说。他很讨厌油炸的海鲜,在他的时代,四处巡游的小贩们顶在头上的一篮篮大虾、蛤蚌、海胆,虽然炸过,还是十分新鲜。他的结论是,假如你不介意油炸鱼,你会发现他们美味无比。现在的西班牙很少看见这种小贩了,餐厅大概也采信了油炸食物不健康的道理,吃到的所有的海鲜,或是酸奶酱的,或是香葱肉桂烤的,甚至有日本酱油照烧的,除了在海边灯塔上一家孤独的小饭店里主打菜还是油炸安康鱼。不能不说,国际化时代,食物的混杂味道是一大特征。
( 奥维耶多的玛瑞撒之家小酒店 )
米其林餐厅和冗长的晚餐
这种感觉,在翻越几个山头去奥维耶多的玛瑞撒之家小酒店时特别明显。这家山中的米其林餐厅离最近的城镇也有近一小时的路程,都不知道米其林的星探们是怎么来到这里,并且发现了这里的。1999年,餐厅正式经营后6年,被评为米其林一星级;过了10多年,2010年,又被评为二星级。要是在大城市里,大概会觉得进步太缓慢,可是毕竟这里是山区。
( 加利西亚一家餐厅老板展示刚到的海鲜 )
花了一小时来这里吃饭的顾客大有人在,小店的桌子只有七八张,是玛瑞撒兄妹开的,哥哥做厨师,妹妹做跑堂。听他们介绍,本来是父母亲开的乡村小商店,兼营一些饮食,主要给当地人周末休闲跳舞用,后来母亲去世,哥哥从马德里回来接管了这里,因周围环境特别美丽,所以彻底改造成了餐厅。坐在走廊里,感觉在云中吃饭一样。
要是你以为山区小店是标准西班牙传统菜式,那就大失所望了。每一道菜,连陪同我们去的西班牙导游都大吃一惊。就拿头盘来说,凤尾鱼浇上沙丁鱼熬成的汁,这种汁里还放了些三文鱼,经过漫长的熬制,成酱膏状,吃上去异常稠厚,而沙丁鱼也只取了脊背上的一小片肉,材料还是当地海产,味道却是全新的。第二道冷盘是鹅肝切成薄片,上面撒海藻和朝鲜蓟,虽然鹅肝是冷的,可是因为油脂丰厚,吃上去还是很绵软。如果硬要说当地传统,那么,北部山区寒冷的气候,造成了这里的菜脂肪含量比较高。
( 西班牙海鲜饭 )
最让人惊奇的是主菜,鸡冠配三文鱼唇,加绿色芦笋。这是一道新奇的菜,厨师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他虽然在山里生活,可是每年不间断地去马德里,这期间,餐厅是不开放的,这大概是保持餐厅潮流化的原因。他告诉我们,这里的人们本没有吃鸡冠的习惯,可是他发现,鸡冠的柔软度和鱼唇配合,形成了一种层次分明的胶质感,由此创造了这道菜。鸡冠全部是餐厅附近的农家收集来的,“好在餐厅小,来的客人不会都点这道菜式”。
米其林的美食侦探们何时何地来过这里吃饭,他一点儿也不知道。毕竟不是城市里的时髦餐厅,要时刻争奇斗艳,只是一家山区的特色餐厅,周围并没有竞争对手。不过评选上还是很高兴的,是对他厨师梦的鼓励。
( 西班牙加利西亚地区出产的海产品新鲜肥厚 )
不过,日常的北部饮食没有玛瑞撒兄妹那么复杂讲究。有一天的晚餐,我们在奥维耶多街边的小餐馆吃,当地最著名的是“苹果西打”。服务员倒酒就让人吃惊,一手将瓶子高高举过头顶,一手用金属的杯子来接,说是只有这样,苹果酒才好喝,激荡的酒花确实口感很好。当天去了几家苹果酒厂,酒厂都很自豪地说自己是世界名牌。原来从16世纪开始,西班牙人移居南美,苹果西打这种用苹果发酵酿造而成的低度酒,也随着移民带去了南美,所以,现在南美诸国和西班牙都还很流行喝这种让人微醺的酒精饮料。
配菜是马肉灌肠、野猪肉灌肠和野鹿灌肠。原来除了著名的喂橡树果实和栗子长大的西班牙猪之外,这里特别流行灌肠,也是用橡木柴火熏烤制作,我们吃到了,是用白葡萄酒在平底锅里煎熟的,酒精的味道能去除不少腥味,剩下的就全是奇怪的香味了。
晚餐从晚上20点开始,一般进行到夜里24点,即使是我们这顿街边小店的晚餐,如果是正规餐厅的晚餐,则更是不胜其烦——两道前菜,四五道主菜,外加后面的甜食和餐后酒,简直是连篇累牍地吃喝。难怪餐后酒一律是高浓度的蒸馏酒,主人解释,这种酒经过长时间发酵,内部含有很多酵素,所以很能帮助消化。
在北部吃饭,会发现酒的品种远胜过其他区域,除了平常的葡萄酒,这里还包括各种度数的苹果酒。在加利西亚的一家小餐馆里,还喝到了火烈酒,这酒在倒上桌之前,会有专门人员念一篇冗长的咒语,边念念有词,边用火去点燃这奇怪的酒,首句是邀请幽灵们都进入作法体系:雕枭、短耳枭、蟾蜍和女巫。但是结尾处又驱逐了女巫,纯化饮料进入了喉腔,灵魂摆脱了邪恶。这大概是因为西班牙的宗教势力兴盛,于是有了这种借酒狂欢,却又有名目的纵酒之道。
晚餐似乎不宜多吃,可是西班牙人并不在乎。在圣地亚哥的一家餐厅里,一对夫妇的餐桌让我大为震撼:一张尺余的木盘上,堆着各种灌肠、火腿还有油炸海鲜,当地最著名的条纹金枪鱼足有三大块——这种鱼又叫铿鱼,每条10斤左右,特别容易捕获,是我们某天早上参观鱼市场时发现的最大宗的鱼类。
他们面对这堆积成一定高度的菜式露出了非常满足的笑容,我们那天晚上吃到了24点,可是走的时候,他们还在边吃边聊,显然还要继续奋斗下去。典型的西班牙北部晚餐,我们的导游悄声在我耳边介绍:“就是暴饮暴食。”
没有添加剂的食品工业
西班牙人晚餐之所以拖得长,还和他们爱吃帕塔有关。一种小面包片上顶着各式小海鲜,伴随着各种餐酒,就不会觉得自己吃了特别多,心理上没有饱足感,而上面的各种小海鲜,居然很多都来自罐装。为什么身处世界最大的海鲜产地却还吃罐装海鲜?原来帕塔所需要的小海鲜需要油类烹制,一般家庭嫌麻烦,所以都选用了罐装食品。
在拉鲁克尼亚的港口,我们见到了西班牙最大的鱼市场,每天早上5点就开市,渔民们把自己的海鲜送上来,然后竞价拍卖。这里除了特产蓝旗金枪鱼和深海扇贝外,还有非常奇怪的龟脚螺,外观看上去像乌龟足的海螺产量稀少,是市场上最昂贵的海鲜之一,大约40多欧元一磅。这个海鲜市场很奇怪,并不对外人开放,只有当地海产品协会会员才能进入购买,而会员多数是罐装企业和饭店。
“我们大概是全欧洲最小的罐头厂。”圣地亚哥加林小城的罐头厂萨西波老板告诉我,他们是典型的家族生产,父亲带着两个儿子负责整个的生产和销售,每年4万罐的各类海鲜,种类是不定的,依据每日在海鲜市场上的采购,全部是最原始的加工办法。工人们则是加林小城的家庭妇女们,也是季节工,海鲜生产淡季的时候自动休整。
他们和渔民合作紧密,所以能买到各种好的海鲜,包括昂贵的龟脚螺,100克的罐头价格是25欧元。生产过程很简单,把海鲜煮熟,然后浸在橄榄油中,密封,再次加热几小时,不添加任何东西,除了盐和油。
我感觉非常奇怪,罐头不是都要添加各种防腐剂吗?可是萨西波对我的问题也很困惑:我们这里从150年前就是这样做罐头的,各种海鲜都是上岸就直接加工,密封工艺比较重要,不用添加防腐剂啊。乌贼要稍微冻一下,可那是为了口感更好,也不用添加什么东西。
另一项让我奇怪的就是加热几小时,那会不会影响罐装食品的口感?老板解释,不会。他们用的加工办法就是这样,加热是为了罐头内的各种致腐物彻底消失,海鲜照样很有咬头,包括很细嫩的海胆、半透明的银鱼,也是这种风格。
他们家原装风味的海鲜罐头先后被法国三个美食家看中,来此地探访,回去写专栏介绍,也因为此,他们家的罐装海鲜最远卖到了阿联酋。
这是关于食品添加剂上的第一课,之后参观坡提摩诺的海藻加工厂,才明白,西班牙人还真做到了在食品工业中不添加任何物质,原因就在于原材料的选择和加工的精细。
西班牙人本来不吃海藻(包括海带类食品),10年前,世界流行的健康潮影响到这里,海藻加工厂出现了。我们和渔民一起出海去打捞海藻,在船上两个小时才到深海区,穿着潜水服的工人告诉我们,他自己发现这里的海藻更干净,海水很清澈,看得见飘浮在海里的藻类。他下到海里,一会儿就装了小半船的海藻,原来这个企业并不在外收购海藻,而是全部自己采集,这样才能保证质量。
中午吃到一顿海藻类的大餐,各种海藻,有的做成帕塔,有的做成面条,就像意大利的墨鱼汁面,同样有大海的腥味和鲜味。主人告诉我们,采集回来的海藻主要是用橄榄油烧制,因为橄榄油质量好,起到了密封功能,所以能保存很长时间,这句话似乎能让我明白一点罐装食品不用添加剂的原因。高质量的橄榄油同时意味着成本增加。
苹果酒厂更是不用任何添加剂。西班牙当地大约有500个苹果品种,没错,真是500个,当地人发现,其中22种适合酿造苹果酒。我们去参观的一家小厂,老板自己有30公顷的苹果园,3200多棵树,每年就靠这些果实来制造自己的几万升苹果酒,并不贪大。这些苹果进厂后他自己进行挑选,然后榨汁,发酵,进入储藏罐,温度不同则甜度不同,那些甜苹果酒基本出口英国,“他们爱喝甜的”。除了苹果林,他还有大批栗子林,这里的糖渍板栗在欧洲很有名,糖水里泡4天的栗子表面有一层糖浆,又软又甜,同样不添加任何辅助材料。■
(文 / 王恺) 美食之旅美食朝圣苹果酒海鲜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