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总统大选:乌马拉的翻身仗

作者:俞力莎

秘鲁总统大选:乌马拉的翻身仗0( 6月7日,秘鲁左翼政治家奥良塔·乌马拉当选为秘鲁新一届总统 )

在6月5日举行的秘鲁第二轮总统选举中,左翼“秘鲁胜利”联盟候选人、现年48岁的奥良塔·乌马拉以51.5%的得票率击败了对手“2011力量”党候选人、前总统阿尔韦托·藤森之女藤森庆子。

尽管阿尔韦托·藤森因滥用职权、谋杀等罪名身陷囹圄,还面临腐败和侵犯人权等指控,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他对于秘鲁经济状况的改善贡献良多。由此,藤森庆子在5月的多项民调中支持率均领先于乌马拉。但是,美国纽约大学秘鲁问题专家托马斯·佩格拉姆(Thomas Pegram)提醒本刊记者:“通常民意调查都只在首都利马或者城镇中心取样,而乌马拉的支持者多来自偏远地区,尤其是安第斯山脉中、南部地区。”乌马拉的胜利,就来自这些地区的坚决支持,英国牛津大学拉美中心研究员、《破碎的政治:秘鲁民主的历史与现状》一书作者约翰·克拉布特里(John Crabtree)也告诉本刊记者:“秘鲁长期以牺牲山地利益为代价,在沿海地带进行集中发展。2006和2011年的投票行为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分化规律。乌马拉得到较高支持率的选区在近几年的经济增长中得利最少,贫困人口集中,土著选民比例也最高。”佩格拉姆说:“藤森政府曾在贫困人口主要是安第斯山区妇女中推行绝育计划,这也被乌马拉用来大做文章。”

2006年乌马拉首次参选总统,曾败给了得到利马知识分子、政治和商界精英支持的加西亚。尽管在这次选举中,乌马拉的得票率领先,但克拉布特里提醒本刊记者:“因为约1/3的选民居住在首都,乌马拉只有在成功吸引利马大量选票的情况下才能胜出。他向中间路线靠拢后,将牺牲原先激进的竞选纲领,包括将私有公司国有化,重新就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以及重新修订亲市场的1993年版宪法等。”佩格拉姆告诉本刊记者,藤森庆子得票率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人们认为藤森庆子的当选意味着上世纪90年代的贪腐、独裁等现象会卷土重来,尤其是他们发现,她党内的主要成员是其父昔日的幕僚”。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马克斯韦尔·卡梅伦(Maxwell A. Cameron)也告诉本刊记者:“甚至有人认为藤森庆子竞选总统只是为了赦免她被关押的父亲。”而乌马拉初次为人所知,是因为2000年10月在秘鲁陆军任职时发动了一场反对藤森政府的起义。

“乌马拉依靠利马以外的地区得票率领先,意味着他未来担负着对社会和经济资源重新分配的巨大压力。”佩格拉姆说,“秘鲁的商人和政治精英对他存有深刻的不信任,这意味着他在国会推进立法议程时会大费周折。”美国多恩学院政治学副教授尼古拉斯·瓦卡罗(Nicholas Vaccaro)也告诉本刊记者:“其政党在国会中势单力薄,只占有36%的席位,而且他本人不具备在大部分秘鲁人中强大的个人号召力,只能依靠合作与建立联盟来执政。”他认为,这也是乌马拉不可能成为翻版查韦斯的重要原因。

2006年大选时,查韦斯曾对亲美的加西亚大加抨击,力挺个人经历、政治理念与自己相似的乌马拉。秘鲁政府为此一度召回了驻委大使,反令乌马拉大大失分。藤森庆子的竞选团队如法炮制,就指责乌马拉是查韦斯的傀儡。美国的极右政客也在一旁煽风点火,负责西半球事务的前助理国务卿、驻美洲国家组织前大使诺列加多次宣称,查韦斯给了乌马拉资金支持。但乌马拉早有准备,从一开始就宣称自己要走巴西总统卢拉的“温和左派”路线。克拉布特里说:“他招募了来自巴西的竞选战略家,近年来秘巴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很大发展,秘鲁对巴西而言是一个联结太平洋市场的重要通道。”但克拉布特里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乌查友情的破裂。“当公众对乌马拉表示认可时,查韦斯吸取教训保持了沉默。秘委两国的关系毫无疑问会有所提升,乌马拉会采取措施减少双方之间的摩擦点,如避免给委内瑞拉的持异见者提供政治庇护等。”

佩格拉姆告诉本刊记者:“乌马拉上任后将面临一个难题,决定是否改变加西亚政府在地区政策中公然支持美国利益的做法,这可能会激起北方的怒火。”但克拉布特里认为,至少“秘鲁不太可能会加入委内瑞拉推动建立的美洲玻利瓦尔联盟”。该联盟旨在加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和一体化进程,抵制美国倡导建立的美洲自由贸易区。■(文 / 俞力莎) 总统大选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乌马拉政治国际社会翻身仗秘鲁总统竞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