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创伤性脑病:赛场硬汉头号杀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慢性创伤性脑病:赛场硬汉头号杀手0( 2010年11月14日,纽约尼克斯麦迪逊广场花园球馆,纽约游骑兵队左后卫德里克·博加德(左)与埃德蒙顿油工队队员史蒂夫·麦金泰尔在比赛时发生冲突 )

去年12月9日,NHL纽约游骑兵队左后卫德里克·博加德握拳皱眉,对向自己恶意犯规的渥太华参议员队球员马克·加特纳怒目而视的照片登上了全美各大媒体体育版的头条,然而这却是他留给球迷们的最后形象。5月16日,这位28岁、刚刚打了5个赛季227场比赛、以彪悍凌厉的赛场表现闻名联盟的球员因脑部损伤,在明尼阿波利斯的寓所中溘然长逝。博加德的父母回忆,在因这场斗殴被停赛后,他就经常抱怨被持续不断的头疼困扰,为了彻底查清博加德的死因,“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在其他运动员和他们的家庭之间”,他们将遗体捐赠给脑部创伤研究中心(CSTE,以下简称“脑创中心”),这一位于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市、由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和非营利性组织“运动后遗症研究所”联合建立的机构。迄今为止,脑创中心已经接受了由13名已故运动员家属捐赠的遗体。在一系列的研究过后,他们逐渐把幕后元凶瞄准了一类医学研究者知之甚少的疾病:慢性创伤性脑病(CTE)。

“大脑是人体器官中发育最迟的,直至25岁时,我们的前额叶才完全成熟。外来撞击对于未充分发育的大脑来说伤害更为严重,脑震荡和其他损伤会使得一些本应出现的神经连接停止生长。”脑创中心负责人克里斯·诺维斯基(Chris Nowinski)告诉本刊记者,“然而我们面对的情况却是,六七岁的儿童就已经在堪比职业运动员的状态下,在橄榄球场和冰面上奔驰、冲撞。我们期望能改变青少年运动训练的机制,改变那些孩子在未进入NFL和NHL之前,脑部已经遭遇了无数次严重损伤的情况。”

曾身为哈佛大学橄榄球队一员,以及职业摔跤运动员的诺维斯基对今日职业运动员的伤害深有体会,2002年,24岁的他就因脑震荡综合后遗症而被迫退役。次年,他与波士顿医学院神经外科专家罗伯特·坎图教授一起组建了“运动后遗症研究所”,试图唤醒全美职业以及校际运动组织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毫无疑问,随着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日渐强悍和比赛激烈程度的上升,外源性脑部创伤已经越发成为危害其职业生涯和健康的元凶。尤其是橄榄球、冰球、摔跤、拳击等高度对抗性、冲撞频繁的项目。根据NFL官方统计数字,每名NFL球员平均每个赛季要在赛场上遭受超过1500次针对头部的撞击。在球场上,一名NFL运动员遭遇擒抱防守时,他遭遇的冲力可能超过150个G;而冰球运动员所遭遇的打击会更多——根据NHL规定,只要球员扔掉手套与球杆,从正面袭击对方,那么裁判通常不会制止这种“合法”的球场斗殴。

慢性创伤性脑病是如何戕害运动员健康的?罗伯特·坎图教授和其他脑创中心专家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几位罹患慢性创伤性脑病的已故运动员的脑部进行了观测。“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附近的Tau蛋白,它们的作用是支撑神经元和细胞之间传递分子的微管。”罗伯特·坎图告诉本刊记者,“如果脑部遭受频繁外力冲击,将使受冲击区域内的微管变形,最终坍塌,从而迫使神经元与细胞失去正常作用,而Tau蛋白则会在受损区域出现堆积现象。如果我们将一组健康人的脑部扫描图与患者进行比对,很容易看到后者脑部区域成像图中,微管数目明显减少,并且有大量的非正常Tau蛋白堆积,呈现出边缘清晰的深棕色区域。”

对于运动员而言,慢性创伤性脑病无疑是个作恶多端的凶手。NFL明星、前芝加哥熊队与纽约巨人队安全卫戴夫·杜尔森于今年2月份毫无征兆地开枪自杀,并在遗嘱中叮嘱家人将自己大脑捐献给脑创中心。杜尔森的前妻艾莉西娅表示,戴夫在去世前不断地出现间歇性记忆损失、视觉模糊与偏头疼症状,并且开始患有抑郁症。“抑郁、暴躁、易怒和其他非常态行为都是慢性创伤性脑病的症状,如果考虑到这些职业运动员在赛场上遭受的风险,那么以往的许多疑问和偏见就有了解释。”诺维斯基告诉本刊记者。确实,在脑创中心展开研究前,NFL与NHL等对抗激烈项目运动员通常被戴上了“性格富于攻击性”的大帽子,鉴于在过去10年中,有超过50位NFL球员因暴力行为而走上法庭,这个以非洲裔底层美国人为主的新贵群体和他们津津乐道的街头帮派文化充当了体育媒体和公众抨击的靶子。然而从罗伯特·坎图等脑创中心专家的眼光看来,这些犯法行为的始作俑者很可能是慢性创伤性脑病——无论是2008年3月,因家庭暴力而被起诉的匹兹堡钢人队后卫詹姆斯·哈里森,还是今年4月突然自杀、年仅21岁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足球校队防守卫欧文·托马斯,都极为可能是慢性创伤性脑病后遗症受害者名单上的成员。

更糟糕的是,一旦患有慢性创伤性脑病,运动员们即便幸运地走完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们罹患老年痴呆与阿尔兹海默综合症的危险也比常人高出许多。“慢性创伤性脑病与阿尔兹海默综合症之间的关系还不能完全确定,但它们之间肯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患者常常表现出极为类似的症状。”诺维斯基告诉本刊记者,“20%~30%的阿尔兹海默综合症老年患者曾有过慢性创伤性脑病病史,阿尔兹海默综合症患者的脑部核磁共振成像中,也显示出大量的Tau蛋白堆积,只是其堆积的位置有别于慢性创伤性脑病。”于1999年去世的著名拳击手、绰号“爱尔兰人”的杰里·夸里在生命最后10年中,因阿尔兹海默综合症而处于三度痴呆状态,哥哥詹姆斯每天必须帮他刮胡子、洗澡、更衣。“拳击使得他的大脑早衰了10年,从而导致他的脑部功能相当于80岁的老人。”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彼得·瑞赛尔博士在夸里去世后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曾说,“职业生涯中,夸里头部遭受的重击严重损坏了短期记忆力和运动机能。”

如何能有效地对运动员进行保护,使其免受外力脑部损伤的袭击?“加强防护”似乎是最为顺理成章的答案。早期橄榄球运动员佩戴的头盔,来自摩托车手与飞行员装备的改装,由厚实的皮革制成,并在护耳处凿出空洞以便于球员在场上与队友交流。直到30年代后期,一些运动产品制造商才开始推敲在头盔内部加装海绵发泡衬垫,以进一步吸收运动员头部受到的撞击冲力。2009年,著名运动装备厂商Riddell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进行了一项为期3年的研究后,推出了新一代冰球与橄榄球头盔“革命”——它采取了全新的聚碳酸酯材料与发泡内衬,延长了盔体穹面,以及对于球员下颌部位加强保护。佩戴“革命”式新型防护头盔的运动员每年遭遇脑震荡的概率为5.3%,较之装备传统头盔的对照组减少了2.1个百分点。然而从总体上来看,“革命”与70年前杰拉德·福德拒绝佩戴的前代产品并没有太大不同。更为激进的设计来自前哈佛大学四分卫芬·费拉纳设计的Xenith X1,它完全摒弃了发泡内衬防护,而采用自主开发的“震荡吸收系统”,在碳素纤维和聚酯材料构成的头盔内外层之间,则是18个外形如同粗短圆柱,以人体力学原理不规则分布的中空热塑“减震器”。如同耐克10年前开发的Shox减震技术一般,当运动员遭遇头部撞击时,外来冲击能量被这些圆柱有效吸收。

“毫无疑问,这些新产品的防护作用有了显著提高,但任何护具都不能完全消除脑震荡的危险,因为直接作用于运动员头部的传递性力虽然被大大减轻,但旋转性力却依然是个大问题。”诺维斯基表示,“根本问题仍然要寄希望于比赛规则的变化。”的确,诺维斯基和同僚们的努力已经获取了初步成效:2010年3月,在脑创中心的建议下,NFL修改了规则,规定在比赛中出现任何一项脑震荡疑似症状,诸如失忆、眩晕时,运动员都必须退出比赛,接受现场医疗人员15分钟的“强制观察”。而在以往,类似观察诊断只能在运动员失去知觉的情况下才会启用。9个月后,NFL再次依据脑创中心的建议重拳出击,宣布对“头盔对头盔”式冲撞和对非防守赛手的擒抱式防守为非法,违反者将被处以多达18场的禁赛和巨额罚金。“这仅仅是个开始。”诺维斯基告诉我们,“脑创中心努力的目标是期望能够在3年内初步制定出基本诊断与治疗方案,并且敦促职业与校际体育联盟做出规则方面的修改;期望能在18岁以下校际体育联盟中,只允许进行杜绝擒抱、推人防守的非冲撞性腰旗橄榄球赛事,以及在职业体育联盟中禁止一切针对运动员头部的攻击性行为。”

然而对于一部分职业运动员来说,规则的改变固然带来了某种安全上的保障,但也使其无所适从。迈阿密海豚队安全卫、曾多次入选NFL每周最佳防守组的耶雷迈阿·贝尔表示,自己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新规则。“当你试图阻挡全速冲过来的对手时,难道让球员先踌躇一下,对自己说:‘哦,我先来构思一下如何以新规则允许的安全方式放倒他?’通常来说,我们只能采取最有效的办法,头盔之间的撞击是件危险而无法控制的事情,然而这是比赛的一部分。”■(文 / 朱步冲) 创伤性慢性赛场头号杀手脑病nfl硬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