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决定命运

作者:袁越

基因决定命运0

一个人的命运到底是由基因决定的还是成长环境决定的?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100多年,至今没有定论。争论的难点在于,如果你相信前者,就有可能被贴上纳粹的标签,因为纳粹提倡的所谓“优生学”就是基于基因决定论的一门伪科学。可如果你相信后者,却有可能给普天下的父母们无故增加很多负担,最近关于“虎妈”的争论焦点就在于此。

即使我们抛开“政治正确”的影响,只从科学的角度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同样疑问颇多。首先,对于环境决定派来说,到底何种环境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影响?这个问题便已经争论不休了。包括弗洛伊德在内的老一代心理学家们普遍相信家长的教育方式是主因,这一观点曾经给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带来了希望,但在强大的事实面前,这一派逐渐落了下风。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朱迪丝·里奇·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女士出版了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名为《后天培养假说》(The Nurture Assumption),她在书中通过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孩子的性格和父母的培养方式关系不大,而是和他/她的朋友圈子以及其他一些细微的生活环境差别更有关联。这本书出版后获得了普利策奖的提名,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改变了很多父母的育儿方式。

其次,即使是最铁杆的基因决定派也不会认为基因能够决定一切,否则同卵双胞胎长大后就完全一样了。这一派只是相信,基因的作用要比后天环境的作用更大,至于说大多少,那就要凭实验数据说话了。

凡是以人为实验对象的科研都不好做,关于孩子成长的研究就更难做了。该领域早期最著名的一个研究被称为“科罗拉多领养儿研究”,领头者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罗伯特·普罗敏(Robert Plomin)。他和同事们在1975~1982年跟踪研究了245名领养儿童的成长状况,并和同一地区的非领养儿童做了对比,发现在非领养家庭长大的孩子性格和父母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而领养孩子和养父母的相关性则弱了很多。普罗敏教授认为,这个结果说明遗传对于儿童性格的贡献要大于父母的教育方式。

这类研究依靠的是复杂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够直白,说服力不是很强。要想得出肯定的结论,唯一的方法就是研究那些在不同家庭里长大的同卵双胞胎,看看他们长大后到底是和养父母更像,还是互相之间更像。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进行过几十次这类研究,涉及同卵双胞胎高达数千对。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经济学教授布莱恩·卡普兰(Bryan Caplan)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些研究数据进行了总结,写成了一本名为《多生孩子的自私理由》(Selfish Reasons to Have More Kids)的书,书中对很多根深蒂固的育儿观点发起了挑战。

根据卡普兰的总结,大多数同卵双胞胎研究都证明,一个人的命运,包括健康、财富和幸福感等等,主要都是由基因决定的。这并不是说存在某种神秘的“幸福基因”或者“财富基因”,而是说明人的智商、性格,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等等基本特征主要由遗传决定,而这些特征几乎可以决定一个人长大后是否会富有,以及是否幸福。

“虎妈的那套育儿经根本就没用。”卡普兰说,“那本书居然只字未提基因的影响,这是不可思议的。她夫妻俩都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的教授,肯定都有很优秀的基因,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的两个女儿也都很优秀了。”

有两点需要强调一下:第一,卡普兰采用的这些双胞胎研究所涉及的家庭都不会很差,否则不可能具备领养儿童的资质。也就是说,卡普兰所比较的都是在平均水准以上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没有将虐待儿童这类极端案例考虑在内。事实上,虐待早已被证明会对儿童的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二,卡普兰关注的是儿童长大成人后的命运,但已有不少研究表明,儿童在成人之前的行为和性格还是与父母有很大关系。比如,良好的教育可以改变孩子尝试初次性行为的年龄,以及减少犯罪率,但这些影响在孩子成年后便都消失了。

“很多人觉得孩子就像橡皮泥,可以任由父母塑造,这是不对的。”卡普兰说,“事实上孩子更像是橡皮筋,虽然可以任意拉伸,但一旦外力消失,便会迅速恢复原状。”

那么,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一点作用都起不到吗?肯定不是。卡普兰指出,父母肯定能够留给孩子的就是关于成长的记忆,这不一定会改变孩子的未来,但起码能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所以说,只要让孩子们开心就好,所有那些带有强迫性质的课外辅导班、补习班和兴趣小组等等就是浪费钱财。■(文 / 袁越) 育儿亲子成长决定双胞胎命运基因

上一篇: 保障房的一道坎
下一篇: 果酱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