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就李娜
作者:苗炜在半决赛战胜莎拉波娃后,网球作家史蒂夫(Steve Tignor)在他的博客中写了篇球评《Yes,Li》,盛赞李娜在比赛中表现出的专注与控制能力。在法网女子单打决赛开始前,《网球世界》的作者皮特·波多(Pete Bodo)就预测,李娜将成为第一个获得大满贯的亚洲选手。“她对攻的能力更强,更善于改变球的线路,她在今年两次进入决赛,具备了适应大场面的能力。”两名决赛选手的年龄,一个29岁,一个30岁,这在女子网球比赛中并不常见。皮特·波多说,这是个好现象,女子网球不应该由那些18岁的女孩子和她们充当教练的父母统治。
在网球的少女统治时代,辛吉斯、皮尔斯、大小威等都是在父母的督导下很早就接触网球,而李娜的故事这样开头:她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出色的羽毛球选手,他希望女儿也能打羽毛球,也许某一天能成为全国冠军。“但是我太胖了,所以父母后来带我去了网球场,他们问我打网球怎么样,我说可以啊。”李娜回忆说,“开始打网球的时候,电视上很少转播网球比赛,我只能看杂志,把那些海报撕下来贴在墙上。”
美国记者汉娜·布奇几年前到过广东江门的训练基地,看到“那些小女孩,的确像小女孩,而不是女人,她们在封闭的训练基地中显得脆弱,她们大多是羽毛球项目淘汰下来的选手,每天进行7小时的网球训练,没有一个人在打球的时候能表现出对这个项目的热爱”。布奇女士近日在《时代》周刊网站发表文章说,尽管李娜不像卡普里亚蒂那样是个问题女孩,但在中国传统体育机制中,她的确算是另类——她不愿意领导安排谁跟她一个宿舍,她在从事职业体育时就结婚了,她在打进世界前200名时宣布退役,直到3年前,她获准“单飞”,在法网拿到冠军之后,她开创了历史。
皮特·波多说,李娜在“单飞”时曾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也显示出了坚定的信念,在那个时候,没有国家的支持,没有哪个运动员获得成功。李娜说:“在我年轻时,国家的确为我支付了很多,他们付钱请教练,负责差旅费用。每个网球选手都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选手都有机会拥有自己的教练团队,你要先打出足够的奖金才能支付这笔费用,年轻选手不可能复制另一个人的成功之路,我很幸运我能有机会改变我以前的训练方式。”
不管这个话题是不是太陈旧,也不管当事人是否愿意,李娜的“单飞”总被当做个人对抗国家体制的故事被描述。然而职业网球的残酷一面是,如果你没有比赛奖金,没有赞助商,你根本无法支付教练团队的费用,无法获得好的训练条件。在李娜2008年终于可以“单飞”时,她曾面临两个考验:第一,保持对网球的兴趣和热爱;第二,克服伤病。“在我第一次动膝盖手术时,我想,再有这么一次我就退役。在我第二次动膝盖手术时,我想,再有这么一次我就退役。在我动第三次手术时,我说了同样的话,现在我要说,如果我做第四次手术,那我就退役。”与那些年纪轻轻就获得大满贯的女选手不同,李娜和她此次决赛的对手斯齐亚沃尼都是在29岁才问鼎大满贯。皮特·波多评论说,斯齐亚沃尼去年拿到法网冠军是凭借灵感的发挥,而今年李娜问鼎的原因是——坚持不懈。她在第二盘4∶3领先时陷入被动,这让人不禁担心,年初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决赛上,李娜也是在第二盘崩溃的,那是她第一次打入决赛,此前她没有决赛的经验,好在这一次她控制住了比赛。她的“网球智慧”有了进步。
( 李娜获得2011法网女单冠军后,与对手斯齐亚沃尼拥抱 )
“这是美梦成真的一天。”在获胜之后,李娜说,“我年轻时就梦想过大满贯,如今,有人说我老了,好吧,老女人也能美梦成真,真不容易。年龄对我来说,只是纸上的数字而已。”
辛吉斯、库娃那些美少女的确普及了网球,但我们自己的冠军才会激发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网球。郑洁、晏紫、李娜,会极大地激发小姑娘们从事网球的热情,就像韩国女选手在高尔夫项目上取得成绩之后,韩国女子高尔夫的高手就不断涌现。未来,我们或许会有更多的姑娘在网球场上取得好成绩。这就是一个明星的号召力。■
( 2011法网女单1/4决赛中,阿扎伦卡0比2败给李娜 )(文 / 苗炜) 李娜网球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