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压力下的百威中国加速

作者:黄燕

通胀压力下的百威中国加速0在整个啤酒行业面临涨价难题时,全球最大的啤酒公司百威英博悄然加速了在中国的产能布局。5月26日,百威英博全球CEO卡洛斯·布里托(Carlos Brito)在四川资阳宣布又一家新工厂竣工投产。投资6.5亿元、一期设计产能30万吨的资阳工厂,不仅是百威英博在中国西南的首个生产基地,也是其中国布局的重要一步。“2010年,中国跃升为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国,同时中国也是我们增长最快的市场,销量和销售额的增速都达到了两位数。百威英博很高兴终于在中国西南拥有了第一个工厂,不仅如此,2011年我们在河南、辽宁、广西和福建都有新工厂筹建。2011年百威英博将在中国投资数亿美元来扩大我们的生意。”布里托告诉本刊记者。破解涨价困局

2010年财报显示,过去一年里百威英博在中国的销量超过500万吨,仍然不到美国市场销量的一半。不过在布里托看来,中国最大的吸引力在于持续高增长的市场。“2010年我们在中国的销量增加了10%,销售额增长了12%,产能提高了近两成,这里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待发掘。在西南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提升产能以解决供不应求的问题。” 布里托对本刊承认,11.1%的中国市场占有率和第4名的位置远远不能让这家啤酒巨头满足。5月初,百威英博刚发布了第一季度财报,公司销售同比下降0.4%,但营收同比增长5.6%至90亿美元,核心净利同比增长6.5%达到了34亿美元。外界认为,这主要受益于啤酒价格上涨。面对全球大宗商品持续涨价,百威英博表示其营收增速已经高出通胀速度,原因是一贯的套保交易和高端市场策略有效缓解了成本压力。尽管美国持续不下的高失业率和巴西洪灾导致了啤酒销量有所下滑,但以中国为首的亚太市场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与其他快速消费品一样,啤酒行业同样面临着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2011年第一季度大麦已经从2010年底的250美元/吨上升到380美元,麦芽价格也从2700元/吨涨到超过3000元。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同时,油价持续上涨直接导致了物流成本攀升。由于啤酒销售对新鲜度极为敏感,业内公认的最佳销售半径是100~200公里,这也是为什么包括百威英博、华润雪花、燕京和青岛几家巨头近年来不断收购地方性啤酒企业的原因之一。涨价是化解成本压力的唯一手段吗?布里托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此前我们在四川销售的产品来自武汉工厂,而资阳工厂投产后物流成本将大大降低,在目前的通胀背景下能够减轻我们的成本压力,所以企业面对通胀的办法并非只有涨价。” 另一方面,涨价将直接影响到销售业绩,也让企业不得不谨慎应对。“中国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涨价对其销量影响很大,再加上国家采取了各种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我认为今年啤酒行业集体涨价的可能性并不大。企业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将上涨成本转嫁到不同的市场,同时优化产品结构、实施节能减耗来降低生产成本。”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告诉本刊。 并购浪潮背后

从2010年起中国啤酒行业进入了并购高发期。2010年5月,华润雪花全资收购河南悦泉啤酒,6月嘉士伯获得重庆啤酒12.25%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8月燕京啤酒连续收购河南月山啤酒和内蒙金山啤酒,年底青岛啤酒以18.7亿元全资收购同在山东的银麦啤酒。2011年3月,百威英博接连收购了河南维雪和大连大雪啤酒,这被外界解读为百威英博继收购哈尔滨啤酒之后向中低端市场挺进的又一信号。“我国啤酒企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产品毛利率不高,行业利润低。借并购扩大其市场份额以达到规模效应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啤酒消费呈现的区域性特征也是企业采取并购的主要原因之一。”周思然对本刊分析说,“目前可并购的资源逐渐减少,龙头企业将率先并购优质资源以完善全国布局,并加强企业的领导地位。”百威英博亚太区总裁傅玫凯向本刊透露,公司在中国的扩张策略已经从合资转向了全资收购和自建工厂的独资策略,并借此切入了华润雪花的主阵地辽宁。

在中国,百威英博面对的竞争对手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2010年华润雪花以928万吨的总销量继续领跑中国市场,雪花啤酒更是以841万吨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啤酒品牌。另一方面,百威英博所擅长的高端市场正在成为巨头们争夺的焦点,多年来百威、嘉士伯和喜力外资“三剑客”一直把持着利润丰厚的夜场市场,但是现在青岛啤酒、珠江等品牌都在用330毫升的小玻璃瓶新装冲击夜场。“我们在四川资阳的新工厂是百威英博在中国30多家工厂中第4家能够生产百威啤酒的,这意味着它的工艺和设备水平是最高等级的。”傅玫凯告诉本刊,“我们相信西南市场的消费者对高端啤酒的需求已经变得越来越强烈。”巩固高端市场之外,百威英博如何在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上扩大自己的份额?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百威英博全球CEO布里托和百威英博亚太区总裁傅玫凯。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国,中国市场的竞争由于华润雪花、青岛、燕京这类重量级企业而变得格外激烈,百威英博如何在中国延续自己的全球优势?

布里托: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国,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2010年百威英博在中国的销量增长了10%超过500万吨,我们的产能已经提高了19%。在中国,平均每人消费啤酒的数量仍然很低,但在过去10年里这一数量已经翻了一倍,而且中国消费者对于高端啤酒的需求还在不断增长。2008年百威和英博公司的整合扩大了我们的领先优势,2010年我们面向高端市场推出了百威劲柠,今年依然会有新品推出,不断创新正是百威英博的优势所在。

三联生活周刊:以往百威英博作为高端啤酒的代表,优势市场集中于北、上、广一线城市,而2011年开始,百威通过收购和自建工厂布局西南和辽宁等区域市场。在地方品牌占优势的区域市场上,百威如何突出自己?

傅玫凯:资阳工厂是我们在西南的第一个工厂,但我并不认为百威英博进入这一市场太迟了,实际上以往百威在西南的销售一直是供不应求的。资阳工厂一期产能是30万吨,二期和三期将分别达到60万吨和100万吨,而且它将成为中国第4个能生产百威啤酒的工厂。此前我们在中国的30多家工厂中,只有3家能够生产工艺和设备要求最高的百威啤酒。我注意到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现在人们的啤酒消费越来越往中高档市场倾斜,我相信百威和哈尔滨啤酒在西南市场会有很好的市场表现。

三联生活周刊:从2010年开始,中国啤酒市场出现多起并购,啤酒行业频繁并购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傅玫凯:百威英博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比较稳妥的合资方式,但是现在我们不需要再通过合资来扩大生意,收购和自建工厂成为新的扩张策略。目前百威英博的中国团队中有超过85%的人员都是中国籍员工,特别是我们事业部的总裁都是中国籍员工,他们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深入了解让我们能够在中国以独资形式前进。谈到收购,我想任何一个成熟市场都会逐渐向几个领导品牌集中。百威英博在包括美国、巴西和德国在内的19个国家都取得了第一或第二名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在中国我们的市场占有率是第4位,但我认为我们的业绩将不止于此。■ 百威百威英博啤酒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