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标致的“中国设计”

作者:李三

法国标致的“中国设计”0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的龚冯友,曾经是清华美院的一名讲师,后在德国弗茨海姆造型艺术学院完成了他的第二个设计学位。那是一所非常著名的设计学院,是培养优秀汽车设计师的摇篮。2004年,龚冯友开始在法国标致雪铁龙位于巴黎郊外韦利济的PSA设计总部任职,然后被派回中国,加入PSA在上海的研发中心。谢冠华在2008年加入PSA之前,曾经是泛亚的设计师,包括GL8商务车的内饰设计他都参与过,别克未来概念车的内饰设计师就是谢冠华。

如今,龚冯友在位于上海的雪铁龙集团亚洲研发中心领导着由优秀设计师组成的设计团队。在欧美人主导的汽车设计领域,作为中国的汽车设计师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回答很平实——“我们就是希望设计出被消费者认可的合适车型。”

龚冯友告诉记者,周末之前他们要开一个评审会。“开到晚上21点半,我们要考虑各地的时差来找到一个时间点,因为我们要跟标致雪铁龙在拉丁美洲、俄罗斯和巴黎的设计师们一起,四方同步评审项目。我们整个是联网的形式,这就是标致雪铁龙全球的研发体系,亚洲研发中心在这里起到非常关键的角色。”

三联生活周刊:这款车从开始设计到最终完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龚冯友:项目是从2010年3月开始的,所有设计工作都是在中国设计中心完成的。法国本部对于这款概念车的设计工作非常重视,标致设计总监吉勒斯·维达尔(Gilles Vidal)几乎每个月都会飞赴上海,关注设计进度。就整体设计理念而言,巴黎和上海有着惊人的默契,整个造型设计进展非常顺利。

我们当时是要做一个全功能的标致车,包括外饰和内饰。但因为我们选择的是日本供应商,他们那边在人力、时间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后的内饰只能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以至于SXC概念车成为现在这么一个只有外饰而没有内饰的模型。不过,在日本大地震发生的时候,还能完成到这个程度,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如果真是做成整车的话,工作量应该是现在的3倍。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注意到,这个车有跑车和SUV交叉的痕迹,设计时有没有借鉴一些东西?你们是怎样考虑的?

龚冯友:SXC作为标致品牌,向公众展现我们对SUV车型的理解,其中S代表由上海设计团队设计、X代表交叉型汽车、C代表概念车。我们认为,来自标致的SUV不一定非像美式SUV那样非常强悍。我们设计的SUV,首先是它有很强的通过性,能具备城市或者中国乡村的基本越野功能;体态可以很轻盈、很动感,甚至可以说很性感、很时尚的外形,它跟所有常见的SUV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也是我们前期设计的切入点。比如说我们不光是两个行李架,还在发动机的前进风口之间创造出一种悬浮感,我们想给它一种飘移的、轻盈的视觉形象。

三联生活周刊:内饰的风格有什么特点?

谢冠华:内饰不需要太飘逸,主要是注重激发乘驾者驾驶的欲望,强调一种精密的操作精度和高档、优雅、奢华的感觉。

三联生活周刊:这款概念车未来有没有量产化的可能?

龚冯友:我们近几年做的所有概念车,都有量产的可能,都或多或少地不会跟量产车脱节。但要说到具体量产的时间表,这是我们内部的机密,而且也不适合由我透露消息。但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从SR-1以来,所有的概念车上的元素,在近两年的量产车上都可以看到。

三联生活周刊:雪铁龙集团亚洲研发中心的设计团队现在是什么情况?

龚冯友:目前我们在上海研发中心加起来不到15个内外饰的设计师,分别负责两个品牌:标致和雪铁龙。这些人都是有充分的车厂实际工作经验,都是很有经验的设计师。自从2008年研发中心正式建立到现在,我们保持着一年一款概念车、一年至少一辆量产车的工作效率。今年下半年,你们将会看到第一辆由上海研发中心完成的来自标致品牌的量产车。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市场越来越大,“中国设计”越来越被重视。而随着中国年轻一代设计师能力的提高,使用本土设计师担纲“中国设计”是否会成为趋势?

龚冯友:可以这么说。中国设计师正在越来越有市场,这也和中国市场持续的爆发力相辅相成,因为所有的车厂都想在这个市场有所作为。雪铁龙集团在2008年建立海外第一个研发中心,就是为了零距离地接触中国市场,了解这里需要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地为之提供适合的产品。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一个法国公司的设计师,在未来的汽车设计上,你们如何在法国传统的设计理念中融入中国的元素?

谢冠华:没有必要具象地去强调中国元素,把中国传统元素中跟西方的价值观产生交集的东西提炼出来,这就是最好的。比如说中国菜,确实好吃,老外难得吃一次,觉得特别好,但天天吃,他也受不了。

龚冯友:我认为真正国际化的“中国菜”将是混合式的,实际上是把两种口味里面共通的东西提炼起来,达到一种反差的效果,从而让它更加有市场。

三联生活周刊:从设计师的专业角度看,近年来本土汽车设计有哪些变化?

谢冠华:前几年,中国的汽车设计领域主要是“拿来主义”,把欧美主车厂的东西拿来做一个简单改型,某种程度上说是进行一些比较欺骗性的改款设计,改个格栅、改改仪表盘等等。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逐渐把汽车设计的技术含量提得更高,不仅是加根线条等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我们要将最优化的人性关怀设计引入到国内量产车型上,比如驾驶时如何把人的视线控制在从道路到仪表偏移的安全角度,还有车内辅助影像设计,这是我们现在感兴趣的东西。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汽车设计师,你们认为自己的“中国身份”有什么优势?

龚冯友:在汽车设计领域中,为特定的市场做合格的产品,这是我们的出发点。因为现在所设计的产品是为中国市场,而碰巧我们又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有天然的优势,包括文化背景、对消费者认知等等。其实,对于汽车公司来说,我们是市场和品牌之间的一个桥梁,桥梁作用体现在我们把对市场的理解融入到所完成的产品设计中去。

中国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是动态的,而且比任何一个欧美的市场都要复杂,它在快速成长,他们对于产品的功能以及产品的精神层面有着不同的需求。为了迎合市场,欧美的一些汽车设计师在强调中国消费者需求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所有的欧美车——奥迪、宝马、奔驰等等,轴距统统“中国式加长”。对于高档的三厢车而言,由于中国的市场需求,已经形成了一种标准,这种标准实际上是在一个尺寸上的标准。

为了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我们采用的产品策略是按计划从欧洲进口原汁原味的欧系车,在细分市场我们采取引进的策略,毕竟保有量小,而主流车系上则努力确保最大的市场份额。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一个法国公司的中国设计师,如何保证设计的产品既在中国畅销,又能被欧美市场接受?

龚冯友:我们现在所做的项目,不只是针对中国市场,很多东西涵盖了亚洲其他国家,甚至包括俄罗斯,还有拉丁美洲。我们内部已经有一个部门在做这项工作,包括上海研发中心完成的标致车系和雪铁龙系的车型,返销到其他的市场,比如说俄罗斯和拉丁美洲,甚至法国的本土市场也都有返销的可能性。当然,中国市场的销量预期占很大份额,比如说到标致508,这是一款比较主流的车型,我们有2/3的市场预期是要在中国完成。

我们看世界,不是从欧洲看世界,是从另一个地区看世界,不光要看欧洲消费者的需求,还要看中国人的需求。比如说欧洲人喜欢柴油车,喜欢小型的两厢、三厢车。我们现在在中国研发的车型,首先希望在中国市场成功,同时,这些车又会试着满足其他地区消费者的需求。■ 标致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