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与分离

作者:何潇

拟态与分离0( 马特亚兹·塔契克拍摄的2D摄影作品 )

“这张照片上有我想用3D摄影表现的一切。自然之美,以及人与环境的融合。拍摄地走过去要一个多小时。这个地方很特别,前一天如果下了雨,水会漫过岩石,有些地方过不去,拍摄效果就出不来,所以非常不容易。那天的温度只有5摄氏度,模特被冻得厉害。天很冷,后来还下了一点儿雪。看起来总有什么要出错,但最终什么都没有错。”马特亚兹·塔契克(Matja? Tan?i)对本刊说。

当你透过3D眼镜,观看这幅摄影作品时,会明白摄影师所做的努力。作为亚洲首个3D时尚摄影展——亮视点“爱·看”3D时尚摄影展的一部分,马特亚兹·塔契克的巨幅作品被悬挂在北京三里屯Village的橙色大厅里。在此之前,他在伦敦举办了全球首场3D摄影展,主题同为“拟态”。这场展览令他名声大噪,成为这个领域的先锋领军人物。

从一米外的距离看过去,悬空的照片变成一帧打开的立体卡片,模特、岩石、小桥……从平面上一一跃出,好似真实的个体,观看者甚至可以感受到模特影子的轻轻移动。拍摄者似乎在制造悖论,依靠化妆与造型,他让模特以“拟态”的方式隐藏在环境中;继而,又让观看者在3D技术的帮助下,将所有“拟态”从环境里独立出来。这令他的作品像一幕“拟态与分离”——和而不同,或是如此。

在色彩简单的照片中,更容易看到人物与环境的分离效果。但摄影师表示,画面颜色的多寡,不会增加拍摄的难度,影响拍摄进程的是拍摄物本身。“通过后期,黑白照片可以做成彩色,彩色也可以做成黑白,这并不影响拍摄。”马特亚兹·塔契克对本刊记者说,“关键问题是拍摄对象的多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空间问题。如果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很远,比方说,模特与群山距离有几千米,拍摄就会变得很复杂。在拍摄之前,应该把这些距离都计算好。”

相较于颜色处理,现场把控是更令摄影师费心的事。在马特亚兹·塔契克的作品中,有一张主色调为黑白的照片,是为斯洛文尼亚的电视节目“下一个超级模特”拍摄的。作品构图简单,背景干净,拍摄却颇费周章。“拍摄前我做了很多计算,因为背景与模特的距离非常遥远。摄影机放在距离模特大约10米的地方,拍了好几次。相机摆好以后,你得操控模特,现场会有一些突发情况,这些都跟3D无关。”

拟态与分离1( 马特亚兹·塔契克 )

尽管立体成像技术诞生已逾一个世纪,但3D摄影进入公众视野的时间却不算早。上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3D摄影一度风行,可热潮并没有持续太长。因为特别的技术要求,为了达到出色的效果,摄影师需要迁就已有技术。在某些时候,他们不得不在技术与艺术之中做出选择。这是许多摄影师所不愿意面对的,在以“美”为标准的时尚摄影里,尤为如此。因此,尽管公众对于3D电影已经十分熟悉,对3D时尚摄影依然感到陌生。

“我有一个叫彼得的朋友,做3D摄影已经有十几年了。他教我怎么做3D摄影,现在是我的搭档。我在他的照片里看到了很多自然景象,于是想,也许可以把这些运用到时尚摄影里去。在经过了调查和学习后,我变得越来越喜欢3D摄影。”马特亚兹·塔契克告诉本刊,此前,他也有过不少2D的作品。从他的名片设计上,可以推断这是一个喜好打破常规的人。名片设计成对话框的形状,正面没有字,只有一幅三角芝士的图片。“拍照的时候,请说‘Cheese’,是这个意思。”马特亚兹·塔契克解释说(这种做法类似于拍照时说“茄子”,可以在面部制造微笑效果)。

拟态与分离2( 马特亚兹·塔契克拍摄的3D摄影作品 )

人们通常将这样的摄影师称为“新锐派”,或者“新一代”。他今年29岁,已经举办了10次个人影展,参与了38次群体影展,作品不时出现在《Vogue》、《花花公子》等杂志中。在斯洛文尼亚,马特亚兹做了第一本全部由3D制作的时尚杂志;在英国和斯洛文尼亚,他举办了3D摄影展,并就此获得了名声。但对于这个毕业于伦敦时装学院的卢布尔雅那青年而言,3D摄影并非全部。

“我想做一个叫‘本地传说’的项目。去斯洛文尼亚的小地方,拍一些当地知名人物。类似于纪实摄影,与时尚和3D无关。”马特亚兹·塔契克说,“伦敦与斯洛文尼亚是我生命里的不同部分,同样重要。斯洛文尼亚是我长大的地方,伦敦更像一个世界,它有那么一点‘非人’,你需要从早工作到晚,而在斯洛文尼亚,你可以花好几小时待在海边。”■

拟态与分离3( 马特亚兹·塔契克拍摄的3D摄影作品 )

“即使是3D时代,重要的东西还是人”

——专访斯洛文尼亚摄影师马特亚兹·塔契克

三联生活周刊:摄影师总是希望用照片来讲故事,你的故事从何而来?在与中国相关的这一系列3D摄影作品里,你所要讲的故事是什么?

马特亚兹:故事从一切来:书、电影、遇到的人、遇到的事……这就像一个记忆收集的过程。你对某个东西开始感兴趣,从这上面引出一个故事,接着做一些调查……将一切结合起来。北京的作品是一个私人故事,它与斯洛文尼亚和伦敦不一样。在斯洛文尼亚,我想描述的是过去快乐的生活;在伦敦,它关于挣扎与奋斗;在中国,更多的是热情、旅行印记,所有一切美丽的东西。

三联生活周刊:与2D摄影相比,3D摄影有一些优势,但这也给拍摄带来了难度,作为摄影师,你如何来看?

马特亚兹:3D摄影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新”,每一次你看到它,都会看到不同。它拍摄的时间较之2D摄影更长,因此你会花更长时间来构思故事,也会对位置和其他问题感兴趣。3D摄影具有空间感,更真实,因此,观看者对空间大小、物体位置、体积和形状会有更好的把握。它的拍摄难度也更大,想拍出好的效果,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在拍摄一张2D照片的时候,你只需要注意镜头和拍摄主体,对周遭的环境往往不那么在意。而在拍摄一张3D照片的时候,摄影师需要顾及方方面面。技术部分的难度也加大了,需要两个镜头、两个相机,还需要测算物体之间的距离和摄影机的角度。

三联生活周刊:通常情况下,拍摄一张3D照片需要花费多长时间?需要用多少个相机?

马特亚兹:这得依据拍摄物体来定。如果拍摄物体简单,花费的时间短一些。有时候一个照相机就够了,先在一个角度拍一张,然后转移到另外的角度。拍摄时间的长短也依据摄影师的火候和技巧纯熟,花费的时间自然会比较短。通常情况下,我需要两个相机。艺术摄影有3个体系,所以需要用到6个摄影机。具体的还是依据拍摄对象而定,尤其是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拍3D的时候我用数码相机,因为这样后期容易做,不用花费太长的时间。用传统相机也可以拍,毕竟3D摄影出现已经很久了,立体成像技术最早在1838年就已经出现了。

三联生活周刊:正如你所言,3D摄影技术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到近年才为公众所熟知,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马特亚兹: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3D摄影之所以昙花一现,是因为当时缺乏普及的技术,人们要观看3D作品,只能依靠常规眼镜和常规仪器,这让他们眼花缭乱,多数人接受不了。但现在技术成熟了,我们有很好的3D影院、3D游戏……3D影像变得普及了。摄影也是其中之一,只是这个普及的时间有些长。

三联生活周刊:你提到技术发展对3D摄影的作用,是否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在3D摄影里,人与技术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马特亚兹:即便是3D时代,最重要的东西依然是人。技术只是技术,没有人,再好的器材也没有用。这就像F1一样,赛车再好,如果赛车手没有热情,也做不好。摄影不仅是技术问题,好主意和好团队都非常重要。有些项目需要摄影师以外的人参与:造型师、化妆师、后期制作……就像所有的时尚摄影一样,要让人过目难忘。■

(文 / 何潇) 分离摄影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