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党伟业》:见微知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电影《建党伟业》剧照,刘烨饰演毛泽东 )
试图说清楚《建党伟业》的大致情节,实在是个艰巨的任务。如它的兄弟作品《建国大业》一样,它也是由各个时期的历史片断组成的,这些片断每一个单拎出来都是一部电影的容量。这种叙述方式并不是首创,《大决战》、《开国大典》里都使用过大规模、全景式的群戏,不同的是,“建国”系列走的是一条几乎无法复制的商业主旋律路线。
“李达”的扮演者黄觉回忆起“一大”开会那场戏,演员多得“真像下饺子一样”。“建党”比起“建国”的进步在于,你能回忆起的不只是某位明星露了一小脸,他们中的某些人借助有限的时间基本完成了对人物的塑造,并且传达出了一些细致的情感和新鲜的诠释。即使戏份只有一两分钟,很多演员也做了详细的案头工作,有十几位演员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心情起落,他们的戏因为篇幅删掉了,但不久后黄建新又通知他们:“你复活了。”
如果告诉你,《建党伟业》的编剧是一位写穿越小说的网络写手,你一定相当惊讶。对军事、历史有极大热忱的董哲最常混迹的地方是“铁血论坛”,他是那里的版主,曾经写过一部网络小说《汉风》被导演米家山发现,因此结识了韩三平。
《建国大业》从上级下达任务到上映只有10个月时间,那时董哲还只是负责实际拍摄台本的写作,官方称谓是“文字副导演”。《建国大业》起初还是由特型演员组成的一贯制主旋律班底,扮演冯玉祥的陈凯歌吃饭时提了一嘴,可以用全明星阵容,韩三平对这个点子极为赞赏。到了《建党伟业》,他们有近20个月的筹备期,这次不再是哪个演员提出客串一下,临时为他安插个角色,而是有了角色之后,根据人物形象去挑演员。董哲也升格为编剧,他这个编剧,从策划到拍摄到剪接,一直跟随,见证了全部过程。
三联生活周刊:这部电影的时间跨度很长,人物出场非常繁杂,你们是怎么把这些片断串起来的?
( 电影《建党伟业》剧照,赵本山饰演段祺瑞 )
董哲:用情绪来串。《建党伟业》不是普通的故事形态,它不是一个人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样的人物矛盾,有什么样的情节冲突,怎么展开,怎么起承转合,最传统的那种八股式的文学段落,在这里无法适用。因为你要描写的是一个政党的创立,只不过里面有些斗争冲突,还能作为一个故事来看。但实际上,这个政党成立之初,本身规模是很小的,全国大概只有五十几个人,党代表只有13个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最终决定,首先要展示时代背景,要让观众先了解时代背景。我们再去用一些当时人的情绪,把时代背景和建党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情串起来,所以“五四运动”就成为一个比较关键的承上启下的段落。因为这个段落,第一,催生了后面“一大”的那些共产党大学生;第二,衔接了民国初年的战乱,内忧外患。从开篇、起伏到高潮、落幕,形成了一个情绪贯穿的文学流程。这样的戏注定不是人物传奇,不像一般故事片一样有个明确的主角。它肯定是一群人做主角。
三联生活周刊:你统计过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多少吗?
( 张嘉译饰演李大钊 )
董哲:我自己没有统计过,起码应该不下200个。
三联生活周刊:这200个人物中有没有重点描述的?
( 陈道明饰演顾维钧 )
董哲:像李大钊、陈独秀,“南陈北李”,作为建党的元勋是要着重描写;毛泽东作为第一代党领导集体的核心,尽管那时候还年轻,我们把他作为一个成长经历式的线索来描述。孙中山,革命的先行者;站在他反面的袁世凯,还有不是反面的蔡锷,发动了护国战争。这些历史人物基本上形成一个人物串,从辛亥革命一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构成像接力棒一样的人物构建。有的人物,像袁世凯、蔡锷这些人,基本上只有前期出现。
三联生活周刊:我有个疑问,为什么蒋介石刚出现时气势惊人,后来突然就没再交待这个人物?
( 编剧董哲 )
董哲:出现蒋介石这个人物并不是为了把蒋介石推出来,我们只是摘取了蒋介石刺杀陶成章这个事件点,其实也为了表现那个时代国民党的缺陷。实际上,这个事情是南方革命党内部的政治斗争导致的,说明无论当时的同盟会还是后来的中华革命党,都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内部派系斗争。
同盟会,你从它的名称也可以知道,它是一个同盟,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但实际上,这些党派又独立存在,他们在后来的国民党中形成了一派又一派的势力,这些势力相互争权夺利。包括陶成章和陈其美,就是两派,争抢沪军都督——上海的真正领导权。所以,这也是导致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我们现在叫旧民主主义革命最终没有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我们毕竟还要用篇幅来表现“五四运动”,表现同时期对中国影响更大的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这些大事件有没有做一个列表,从中选取最重要的那些?有没有一些取舍?
董哲:比如说日本占领山东,一开始我们是想正面表现——日军开进胶州湾,在山东登陆,日本内阁关于山东问题的讨论。这个剧本都写了,但是最终放弃了,因为限于篇幅。因为日本占领山东只是个事件点,并没有过于深刻的内在逻辑在里面。这个相对来讲的内在逻辑,在我们后来人物的台词中都有涉及,专门把它拎出来做个完整的表述是没必要的。
三联生活周刊:“共和”是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吗?
董哲:我们表现“共和”,是为了表现“共和”的失败。孙中山和宋教仁认为,把西方的共和制引进到中国来,中国就能强大了,就能团结了,就能和平了,就能富强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拿进来以后水土不服。这东西你不能说它本身是不好的,但你的国民连基本概念都不清楚的时候,你向他们宣传“共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写的就是,大家都不识字,文化程度也比较低的底层人,革命是什么?革命就是穿着白盔白甲,带着兵刃,把有钱人家里的床、柜子,还有小老婆分干净。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质疑这些叫不叫革命?你不能说这不叫革命,但你也不能说革命就是这样的。
从“洋务运动”开始,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他们5个人都在一件事情上没有做好,而共产党在一件事情上做得好,就是教育。中国5000年来是精英教育,像毛泽东在戏里的台词:中国历朝历代都是精英教育,因为只有受教育程度提高了,你所能发挥的作用才更大。而在共产党之前所有的政治力量,都比较忽视这个。他们培养了很多精英,但忽视教育的普及。
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非常注重教育普及,在农会里办夜校,在工人里传播知识,教他们认字,共产党的支部深入到农村的每一个村庄。所以到建国的时候,中国人有没有可能有人不知道中国共产党?我觉得很少。而且,1949年建国的时候,全中国的识字率是5%,今天全中国的识字率是95%,纵向来讲,是几千年历史上做得最好的。
三联生活周刊:这些人物呈现出来,你比较满意的有哪几个?
董哲:像陈独秀、蔡锷、朱德,包括反面的袁世凯,都还是比较满意的。周润发长得太高了,袁世凯个子很矮,但是他的大眼睛,宽额头都跟袁世凯很像。冯巩演的冯国璋是他曾祖父,范伟是靠形象演。因为我们当时副导演做了个PS,把范伟的头换到黎元洪的头上,给他粘上胡子,大家一看太像了。除了眼睛有一点点不像,相似度非常高。赵本山我就不太清楚了,但是我觉得以他的影响力,上的电影都会有市场。就算做主旋律的电影也不能不考虑市场效应。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在写领袖人物时有没有一个原则?
董哲:有一个原则大家都在把握,就是写领袖人物尽可能不把他当成“神”,写负面人物也尽可能不把他当做“鬼”。领袖不是神,敌人也不是鬼,是这么个逻辑。但我们在写领袖人物的时候,会更慎重,很多东西考量会更多;而负面人物,我们去写的时候相对会更深刻一些。
三联生活周刊:除了毛泽东之外,你对哪些人物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董哲:像朱德,包括周恩来,实际上,我们对第一代几个核心人物都做了功课。这里面朱德形象比较勇武,可能是朱德把胡子剃了以后会比较憨厚,但拿着朱德元帅的照片你看,他的眼神是军人的眼神。不管他任何时期的照片,你不要看他的脸,只看他的眼睛,那是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一个人。他的枪法我觉得在高级将领中是数一数二的,神枪手,百发百中。能够掌握三门语言,德语、法语、俄语,而且他是我军高级干部中军事学历比较高的,他是云南讲武堂特别班毕业的。云南讲武堂是陆军军官学校,不像黄埔军校,是士官学校。士官学校培养出来的是班长和见习排长,军官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是连长、副连长和排长。一个是两年制,一个是半年制,这个差别是很大的。
当时中国只有两所正式的陆军军官学校,一所是保定讲武堂,一所是云南讲武堂,朱德就是云南讲武堂出来的,所以有场戏专门表现朱德的勇猛。他是蔡锷的部下,同时也是蔡锷最信任的军官之一。蔡锷带领的护国军第1军几千人出云南的时候,第1军下面一共有4个集团,每个集团相当于一个旅,每个集团下面两个支队,每个支队下面一个团,实际上朱德掌握着蔡锷1/8的兵力。
三联生活周刊:“一大”召开时,参与者当时是没有想到对中国历史会有这么大的影响的。
董哲:当时全国57名党员,一届党代会才13个人,大会选举由3人组成中央局。全国300多个政党,它是最小的。规模最小,影响力最小,几乎没有人听说过,关注他们的只有租界的巡捕房和警方,那还是因为马林,因为在世界各地,马林都在被通缉。当时共产国际是代表全世界向各国派代表,所谓共产国际,是我们现在的翻译。实际上它的性质是,我们现在应该称它为“地球共产党”、“世界共产党”,所有国家的党组织,都是被它作为支部来成立的。
三联生活周刊:“南陈北李”为什么没有参加“一大”?电影中没有给出结论。
董哲:第一,陈独秀当时在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的委员长,相当于现在的广东省教育厅厅长,而且那个时候,教育委员会的权力比现在教育厅的权力大。在陈炯明手下做事,一方面是当时他在广州也比较忙,另外他觉得开这个会他到不到场没有太大的意义。当然,这都是后人的猜测。李大钊当时不来的理由是,如果放暑假,学生们借书、还书特别多,图书馆走不开。还有一个原因是,李大钊当时6月份在北京领导老师讨薪,被军警打伤,所以两个人都没有出席。当时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因素,陈独秀和马林之间有些意见不统一。马林认为成立的是共产国际的支部,陈独秀始终认为我们成立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党。
三联生活周刊:这才是不出席的真实原因吗?
董哲:这个不清楚,我们只是这样去表达。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请示过中央党史研究室,党史研究室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权威的确定的说法。但是党史研究室也认为,这两个理由都不足以成为两个人不去参加“一大”的直接理由。当然,这个也有争论。
三联生活周刊:对于党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比如张国焘,你们怎么处理?
董哲:他当时是什么,就是什么。比如说陈公博、周佛海后来做了汉奸,但你不能说他在1921年的时候就已经是汉奸。时间逻辑只能正推,不能倒推。张国焘也是,他在1938年叛党,在1921年他是“一大”会议的主持人。
三联生活周刊:刘烨提到对毛泽东的理解,说他在人群中会“恍神”。
董哲:跟毛泽东当年是同学的人有过回忆,他其实不是个很喜欢说话的人,绝大多数时候很严肃,很少笑。这个人很自信,骨子里很骄傲。他的同学说到毛润之的时候说:“润之这个人古朴方正,他的语言很犀利。他不喜欢给人留情面,他的脾气一直不算好。”
三联生活周刊:《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的主题有延续关系吗?
董哲:《建国大业》我们想体现的就是共产党为什么成功,国民党为什么失败;那么多民主党派为什么选择共产党,抛弃国民党?共产党能够成功,其实本质就是这些东西——国民党那一面是相互拆台,共产党这一面是万众一心。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一共改了多少稿?
董哲:加上导演改的,我们后期,前后大概弄了三十几稿。第3稿和第2稿的结构是和现在比较相近的,第5稿和第1稿结构差不多。第1稿的版本是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写起。落点也不一样,有一个版本落点是1938年,电影实在没法那么表现。正式剧本的结构开始进行是第6稿,党史研究室看完以后还是评价很高的,他们觉得基本符合历史事实。
三联生活周刊:港台演员怎么去理解历史人物,你和他们聊过吗?
董哲:周润发的袁世凯演得挺不错,他的表演还是让我很惊喜的。这个角色可能是他这几年档次相对比较高的一个角色。像吴彦祖扮演的胡适,用白话文“干不了”解释“无能为力”4个字,这是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事,把时间提前了。包括辜鸿铭和罗家伦的辩论,实际是辜鸿铭和伊藤博文的对答。
刘烨演的毛泽东和以往的电影有所不同,这个时期的毛泽东没有那么高的成就,他的自信是内敛的。你看毛泽东给他的女儿起名字,李敏、李讷,用的是“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就是“不要说话,行动要高效”。这也是毛泽东人生早期的准则,少说多听多看多做,这也是他和同时代年轻人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觉得这段台词非常有个性,非常富于智慧,我们把它挪到这儿来。■
(实习记者方婷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 / 孟静) 历史中国近代史伟业集团建党伟业董哲陈独秀建国大业袁世凯毛泽东中国电影剧情片战争片蔡锷三联生活周刊朱德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