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张一山:“90后”的历史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李沁、张一山:“90后”的历史观0( 电影《建党伟业》剧照,李沁饰演杨开慧 )

李沁:理解浪漫的领袖之爱

《建党伟业》中,杨开慧的出场年龄是从14岁到20岁,总导演韩三平做主敲定了1990年生人的李沁来扮演领袖夫人这一角色,因为她的年龄和气质最合适。自幼学昆曲,唱曲戏文里熏陶出来的古典气质先让李沁获得了《新红楼梦》中的宝钗一角,继而又让她以新人之姿在这部众星云集的主旋律电影中担任重要角色。“在《建党伟业》刚开始选角的时候,导演就觉得杨开慧也是出自书香门第,她需要给人很温婉贤淑的感觉。”李沁解释道。话虽如此,可是在电影中,李沁所饰演的杨开慧给人更多的不是知性温婉,而是可爱的感觉。她会在初次见到毛泽东的时候比着身高说:“哥哥你好高啊。”在毛泽东与蔡和森探讨革命前途的时候跟在后面吃着糖葫芦,这样的杨开慧,与许多人印象中宁死不屈的革命烈士相去甚远。

在接演杨开慧前,李沁对杨开慧的印象与许多人一样,仅止于从课本上知道她是毛泽东的夫人,是革命烈士。而革命烈士的全部内涵,就是抛头颅、洒热血,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咬紧牙关。烈士如何成其为烈士,则是个很抽象模糊的概念。作为演员,仅仅知道这些显然不足以塑造人物形象,于是李沁开始收集杨开慧的资料,在恩师李少红的督促下写了5遍人物小传。第一遍最长,将网上能收集到的资料集合在一起,把杨开慧的出身、教育背景、从小经历,到最后牺牲过程都拼凑起来,写了3000字左右。但这篇拼凑资料很快被李少红驳回,李少红只要李沁回答一个问题:“杨开慧为什么会爱上比自己大8岁的毛泽东?”

这样问的原因是,《建党伟业》中年幼的杨开慧主要任务是与毛泽东谈恋爱,回答不上这个问题,李沁的杨开慧便完全站不住脚。为此李沁绞尽脑汁,最后写出了七八点原因来说服自己,包括毛泽东内里才华横溢、外表风流倜傥,再加上他是杨开慧父亲的学生,二人经常见面。除此外,李沁还别出心裁地想出了这样的理由:“因为杨昌济对杨开慧来说影响很深,当父亲去世的时候,她整个人都快崩溃了。当毛润之来的时候,她觉得是唯一的希望,他是她唯一的依靠,所以她可能把更多对父亲的爱,与爱情包在一起。”这样的想法在现场得到了导演的肯定,由爱情衍生开来,李沁也找到了杨开慧后来对毛泽东所从事的革命如此坚定的原因。

领袖人物的爱情一贯是比较难表现的题材,中国成语往往将儿女情长与英雄气短联系在一起,在传统观念中,领袖们心中只有天下,爱情只该是革命生涯的夫唱妇随,风花雪月与他们半点儿关系都没有。另一个困难在于,纯真的爱情通常只产生于领袖成为领袖前,史料对他们这方面的事迹并无多少记载,不像建党建国之类的丰功伟绩有大量资料可供查阅。当年由赵文瑄和张曼玉主演的电影《宋氏三姐妹》,对孙中山与宋庆龄跨年恋的表现已经算是很罕见的。《建党伟业》更进一步,虽然对毛、杨之间的爱情没有大肆铺陈,但几点笔墨,已经将这段恋爱表现得非常浪漫。“最浪漫的一场戏是大年三十看烟花,那场戏可能是两个人互相有感觉的、更增进感情的一场。看烟花的时候,毛泽东一把抱起杨开慧,扛在他肩头。杨开慧当时是很诧异突然被抱起来,但是转而又一下生出小女生很幸福、很甜蜜,但又很害羞的感觉。欣赏灿烂的烟花,又飘着雪,超级浪漫的感觉。”

李沁、张一山:“90后”的历史观1( 电影《建党伟业》剧照,张一山饰演邓恩铭 )

演这样的爱情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李沁的负担,当其他演员努力打破特型的束缚,塑造领袖年轻形象的时候,她只需专心演恋爱中的可爱少女即可。不过即便杨开慧那个年纪还没正式投身革命,按照现在的眼光看,杨开慧仍然是前卫的“叛逆女青年”。她自小受父亲杨昌济影响,思想进步;上长沙湘福女中的时候,是全校唯一剪短发的学生;与毛泽东自由恋爱,不举行婚礼便组成家庭。演这样热血澎湃的先驱者,激情一定不能少。“所以在演的时候,我每天都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高亢、最焕发精神的状态。因为你想演激情的革命者,每天都特别稳、平淡的话,肯定不行。他们有信仰,就觉得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也不觉得累,天天属于高兴奋的状态。”历史上的革命先驱靠信仰支持,演戏的话就只能靠咖啡来调节状态。每次开拍前,李沁都会通过喝咖啡让自己精神振奋,或者与在场演员开开玩笑,总之不会让自己的情绪特别低落。

演完《建党伟业》里的杨开慧后,紧接着又有一部名为《中国1921》的电视剧找上李沁,让她扮演杨开慧。从剧照看来,电视剧版的杨开慧仍然是可爱型的,毛泽东背着她的造型也预示着这部电视剧中的领袖恋情将不乏浪漫。电视剧的长篇幅让李沁对杨开慧了解更多,包括她与毛泽东分别后写的那几封如泣如诉、字字血泪的书信,还有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而写的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杨开慧不再只是贴着毛泽东夫人标签的抽象人物,李沁觉得,这个女人很伟大,伟大的原因不止是革命,还因为爱情。“我觉得杨开慧有‘大女人’的情怀,很大气,能包容。在审讯官提出只要宣布和毛泽东脱离关系即可获得自由的情况下,就是不和毛泽东断绝关系。因为她坚守她心中的一份爱,从头到尾,至死不渝。到晚年的时候,毛泽东最最思念的还是他的妻子杨开慧。”

张一山:邓恩铭是非常“牛”的人物

接到出演邓恩铭的邀约时,张一山正在广州拍戏,那时候他连邓恩铭是谁都不知道,就接下了这个角色。因为能参与处处都是腕儿的主旋律电影,本身就是一件很“牛”的事情。目前正在上大学一年级的张一山与许多同龄人一样,对体育的兴趣远远多过历史,更何况邓恩铭这个人在历史课本上也很少出现。“确实有些陌生,虽然他也是非常先进、非常‘牛’的人物。我们对主席、总理当然非常熟悉,但学生时代确实很少学到这个人物,也没有相关的电影资料。”

事实上,张一山平常也很少看主旋律电影,除非是像《闪闪的红星》和《小兵张嘎》这种“有意思”的主旋律。“它不像全是大人的影片,让你感觉没什么乐趣。小兵张嘎本来就是一小孩儿,怎么跟日本鬼子周旋斗争,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说这两部影片是主旋律,倒不如说是设置在特殊年代背景下的儿童片,从本质上说,孩子们爱看它,是因为主角用孩童式的调皮捣蛋来与敌人斗智斗勇。这种有意思的儿童片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过,《建国大业》算是看得最近的主旋律电影,这部电影吸引他的原因是明星云集,去看平常演纨绔子弟或者武林高手的演员们把历史伟人们演成什么样,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到现在张一山还说不上来对《建国大业》喜欢还是不喜欢,反正记住的都是明星。

除了利用网络搜集邓恩铭的基本资料外,对邓恩铭的更多了解来自于进组后导演的指导。“听导演讲邓恩铭的历史,会说他是‘一大’开会中年龄最小的,之前做过什么,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和这帮人来一起建立中国共产党。”当然,导演毕竟不是私人历史教师,所以他的指导更多是针对表演技术层面。“他会盯住,说什么时候要更严肃一点,什么时候正经一点。因为拍得很细,一遍一遍又一遍,大家的感觉其实都差不多。”张一山花了20天时间在片场拍了10多场戏,主要的表演内容就是开会——在南湖船上开,在革命同志宿舍里开,在外面街道上开会。因为这个角色是当时最小的共产党员,发言权并没有那些年龄大的人多,所以他主要的戏份是举手表决,偶尔提一些意见。群戏中,与别人保持一样慷慨激昂的状态就变得尤其重要。“道具、穿着,还有我们说的一些事情,确实是和那个年代太相似、太一样了,所以每个人都会很投入。其实拍这些开会戏的时候,台词真的没有很多,不像一般的电视剧、电影要说很多词,就是一个状态的问题。”在每个人的状态都很到位的情况下,张一山迅速被带入那个情境中,像一个真正的革命青年,为国家生死存亡而激动不已,满腔热血地唱着《国际歌》。

出了戏的张一山如今已经不像拍戏时那么热血沸腾,邓恩铭这个角色的确让他多了解了一个课本上不曾详写的革命烈士,但也就仅此而已。“邓恩铭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我现在可以说是衣食无忧,那肯定他是有很多顾虑、很多忧虑,但我没有,状态不一样。如果我是英雄,那我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如果有那样的想法、那样的满腔热血,现在没有战争,没有那么多的事情,世界很和平,我无法将我的满腔热血喷洒到每个人身上,所以我不知道用在何处。”

对比邓恩铭那一代人,张一山评价自己的同龄人每天都过得跟打了鸡血一样。没心没肺、无忧无虑、自由瞎闹,像他这种碰都不碰游戏,把重心放在学习上的已经可以算是“先进”了。至于政治,同龄人间更是很少讨论。“我们看报纸、看新闻,说的都是一些国家大事,确实会给每个人感觉跟我们没什么关系。更何况我又是学生,我觉得跟我更有点远,可能一辈子也触及不到那些事情。就是想象不到,在那个层次上的人是怎么样。我对政治没有看法,学习的事还弄不明白呢,再关心国家的事,就有点不对了。”《建党伟业》的票房在好学生张一山心目中也可以跟学习联系在一起。“‘高二’、‘高三’的人肯定会去看,因为这个东西没准会帮助到他的学习,老师也会鼓励大家去看,那是肯定的。而且现在的主旋律影片比以前高级很多,镜头和想法都和以前不一样。”

如果邓恩铭活在现在的话,在“90后”当中很可能是个“异类”,因为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没有同行者。“如果我觉得这事儿有意思的话,我也会跟着他一起奋斗。”张一山说。■

(文 / 方婷) 建党伟业李沁毛泽东90后邓恩铭历史观杨开慧张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