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旱涝已漠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今春连续三天的喜雨,家乡多年未遇的冬季干旱终于得到缓解,在小麦返青的时候终于盼来这场甘霖,我想乡亲们都会为此而欢欣鼓舞吧?可是,当我将电话打到在家务农的父母那里时,他们没有想象中的兴奋。据他们说,赶在这场及时雨之前,几个从来没有出过门的邻舍已经到城里打工去了,因为算上人工成本,现在种田实际上已经亏本,遇到今年这样的干旱,如果再掏钱灌溉,就更加不划算了。
我不由感慨万分,情不自禁想起小时候跟着父母抗旱的经历。那时候,大家都对土地深怀感情,一遇干旱都会不惜辛苦地到河里挑水抗旱,或者将木板车改装成蓄水车,坡上坡下地奋力拉水,力争减少损失。后来,条件变好些,在旱情严重的时候,我们利用柴油机械通过长长的水管,到不同的河流、沟渠和水库里提水救苗;有了高压电后,我们又能够利用水泵进行抗旱。抗旱也变得不是那么辛苦,大家照样有说有笑,甚至开玩笑说,某某作物一窝蜂地种,太多了,老天爷要收去一些,让大家可以卖个好价钱。
没想到,短短几年过去,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连种田都变成了老年人在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之外顺带从事的劳动,无法担当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而这些老人坚持种田也完全是出于一种习性,更像是种田靠天收,旱涝已经是他们无需太操劳的事情了。在这种情况下,加之农村基层组织基本解散,我对家乡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不抱乐观的态度。
在我的老家,改革开放前修建的水利设施几乎不可见,也由于地势的原因,在这里建设水利设施代价极大,几乎算是一种“包袱”了。在农民不愿意干的地方,政府会来做吗?有人建议打井取水,但谁都知道这也不是万能解药。这些年无论哪个地方都面临着地下水超负荷使用的情况,导致土壤越来越干,加上人们持续破坏自然环境,污水处理的进度跟不上地表水的污染进度,我们即便在“毛细血管”处也兴修了水利设施,可是到哪里寻找可以安全灌溉的水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是不是比修复水渠和深挖水井更重要呢?由此可见,抗旱排涝、水利建设、农村工作,哪一件都是任重道远。
(文 / 孙君飞) 旱涝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