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类理财的“剪羊毛”
作者:邢海洋4月份,居民储蓄“神秘”地消失了。据央行的数据,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377亿元,同比少增832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存款,这一普通居民最重要的理财方式,过去只有在房价和股价飞涨的时候才会被诱惑,被分流。现在的情形却是房地产限购,股市沉闷。有一种解释是,居民储蓄进入的是理财市场,一个模糊而宽泛的理财潮流在4月份渐入高潮。当然,和任何一次全民狂热一样,最后的接棒者不可避免地被大剪了一层羊毛。
另类理财方式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财方式是网银贵金属交易。在2009年9月商业银行获准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延期金银交易业务前,炒作贵金属的投资者只能到网点甚少的金交所会员那里进行,金交所的交易还是在白天,错过了海外价格变动最剧烈的时段。那个时候地下炒金盛行,由于缺乏合法性,除了面临价格波动的风险,投资者还面临组织者的道德风险,冒险炒金的毕竟是少数。2009年9月兴业银行第一次推出黄金现货延期个人业务,随后金交所又推出夜场时段,还调降了交易费率。网银贵金属业务,除了杠杆率不及海外,已具备了地下炒金的诸多诱人之处,全民炒金热情也因之被唤醒。“白天炒股,晚上炒金”成为许多投资者的操作方式。经历了一年的酝酿,赚钱效应下,今年的网银贵金属更是爆发式增长。来自工商银行贵金属业务部的数据显示,仅今年来,工行白银业务的新增开户数就超过9万户。而在白银大跌前,国内的白银交易量从年初的每天两三亿元蹿升到200亿元,暴增30倍。
日均200亿元的交易量和股市每天2000亿元的交易量还是相差一个数量级,似乎无法撼动股市作为居民理财资金最大吸纳池的地位。但考虑到行情白热化之前上海金交所成交额已经日均百亿,而两年前每天交易量不过30亿元,就能感受到这一新兴的理财方式对居民储蓄的吸引力。并且,网银贵金属交易,就其本质上乃是一种衍生品交易,和期货交易性质类似。去年,随着股指期货的开通,期货市场也呈爆发式增长,2010年全年期货交易量已经超过了300万亿元大关,日均突破万亿。即使考虑到期货交易保证金和“T+0”因素,商品交易的参与资金也与股市旗鼓相当了。
理财篮子里,随着房地产和股市那样大块头的市场变得滞重,而负利率日趋严重,逼得居民不得不分散成小股力量,四处打探,寻找保值的方法,虽然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从价格走势上也可判断出,资金洪流进入了收藏、大宗商品和民间借贷等多种领域。在中小企业较多的苏浙和广东地区民间借贷市场,由于银行资金收紧,今年以来民间借贷市场异常火爆,民间借贷利率普遍比往年高,甚至出现10%的高额月息。在广州,如果是拿抵押物作担保贷款,贷款月利率为2.6%至2.8%。若无抵押贷款,月利率为7%至10%。在温州,3个月以上的贷款月利率在3%至5%之间,7天至10天的短期贷款月利率可能达到8%至10%。这样高的利息已经超出了法律规定的4倍年贷款利率的上限。
收藏市场的升温自不待言,每个拍卖季都传出破纪录的消息。但在收藏市场的另一个层面,大众收藏市场发生着更有传播力的事件,那里的价格接力更富戏剧性。一贯集中在高端领域的收藏热扩散到大众层面有着其明显的标志物,那就是“袁大头”的飞速上涨,2010年初,一枚普通“袁大头”的价格还不到300元,到了今年初,市场价已达到650元至680元左右。这一年时间里,“袁大头”足足涨了一倍多。过了春节,“袁大头”的价格进一步上涨,最高涨至850元。作为普通货币的银元存世量巨大,一直不为收藏者重视,直到2008年价格尚不过百。只是在近两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涌入藏品市场,那些为普通民众所熟识的基础藏品以远超小众藏品的价格飙涨。有人把银元价格的变动解释为银价的顶托,但除去白银材质本身,附加在银币上的收藏价值也同步提升了。
黄金和白银的步步涨价又何尝不是非专业收藏者的一次共谋——既然大家都没能力参与那些顶级的收藏,为什么不用份额投资的方式合力炒作一件标志性的物品。这件商品可能是邮票,也可能是黄金,也可能是一幅名画。既然炒股票受制于缺乏职业道德的管理者,受制于莫名其妙的发行制度,投资者选择了更为直接的一系列物品抗通胀。
至少在4月份前,投资者的选择没有错,他们的共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资金雪球在膨大。可到了4月,当储蓄资金也因此分流的时候,最不敏感的人都加入进来,市场也到了顶。(文 / 邢海洋) 剪羊毛理财投资另类存款理财期货炒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