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古美术

作者:李晶晶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古美术0( 1911年精装《1910年伯灵顿美术俱乐部中国早期陶瓷展览图录》 )

英国人斯蒂芬·布绍尔(Stephen W.Bushell,1844~1908年)有两个身份,医生与中国古器物专家,他似乎更倾心于后一个称呼。在北京的古董市场,他总会用一口流利的中文与古董商们讨价还价。布绍尔很懂这些古物,不会买到劣质品,但他的选择,明显受当时欧洲风尚的影响,绝不会购买乾隆以后的东西。他花了20英镑买了件康熙五彩耕织图凤尾尊,又用12英镑购得一件明中期法华罐……此时是1882年,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

成立于1857年的英国南肯辛顿博物馆,当时的任务是收藏优良的艺术品。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中国购买中国的艺术品,布绍尔的背景和经历让他成为最合适的人选。1868年布绍尔抵达北京,成为英国驻华公使馆的医生,在北京一住就是30年。看病诊症之余潜心研究中国古物,成为中国古器物方面的专家。他对中文的掌握以及在中国陶瓷方面的专业学识,使其最先替大英博物馆馆长奥古斯塔斯·弗兰克斯(Augustus W.Franks)采购藏品,后经由弗兰克斯的推荐,南肯辛顿博物馆在1882年交给布绍尔500英镑,请他代为购买“造工优良的物品”,这500英镑在当时竟换得253件(组)器物。

1900年,布绍尔退休返回英国。1904年应英国教育部的邀请,出版了《中国美术》一书。这本书分上下两册,阐述了雕塑、建筑、青铜、竹木牙角雕刻、漆器、玉器、陶器、瓷器、珐琅器等12类器物,是英国学者研究中国艺术的必读经典。这本书在1907至1924年间6次重版,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瓷器及艺术品部主管戴岱说:“布绍尔的这本《中国美术》,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一次对中国艺术品进行分类,这为以后西方细分研究中国艺术划定了最早的界线。”民国时期,戴岳将此书译成中文,并经蔡元培译校,由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

20世纪的上半叶,可以说是收藏中国古物的黄金时代。中国各省县都在兴建铁路,发现的古墓不计其数,而当时的中国社会十分混乱,政府无力制止农民盗走古墓内的陪葬品。北京和上海的古董商活动范围极广,在河南、安徽、陕西以及内蒙古等地均派有线人长期守候,乡民掘到的东西,他们马上收购,于是这些出土品先是到了北京和上海的古董店,再卖给当时最出得起价钱的美国、英国和日本收藏家。

乔治·欧默福普洛斯(George Eumorfopoulos 1863~1939),是当时新派收藏家的代表,也是当时英国中国文物收藏圈的核心人物,他对刚出土的汉唐陶器和宋瓷极有兴趣。1906年便开始收藏汉唐陶器,除了眼光独到,胆识也是值得一提,当时英国艺术界只懂中国的青花、彩瓷或单色釉,早期陶器能否为其他收藏家和评论家接受,恐怕连乔治·欧默福普洛斯本人也无法预料。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古美术1( 1925~1928年限量编号精装《乔治·欧默福普洛斯所藏中国、朝鲜和波斯陶瓷器》; )

1900年,英国伯灵顿美术俱乐部举办中国早期陶瓷展。乔治·欧默福普洛斯展出他的汉唐陶俑,获得良好的反应。这次的展览可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它改变了西方人只认知中国外销瓷的局面,开启了高古陶瓷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奠定了陶瓷收藏的正统观念。同时这也是乔治·欧默福普洛斯等西方收藏家首次展示自己的藏品,加深了之后西方收藏家、学会、博物馆三者联系。

1911年伯灵顿美术俱乐部为这次展览出版了精装《1910年伯灵顿美术俱乐部中国早期陶瓷展览图录》,开本阔大,书顶刷金,书口书底刷金,水印纸精印。编排前文后图,解说按当时展览展柜排目,标明尺寸、年代、借展人;图版以彩图及珂罗版精印,陶瓷以年代编排,起于汉陶,至于清代早期器物,其中所选北宋钧窑撇口尊、明万历五彩盖盒、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等器物,至今仍被视为重器名品。戴岱介绍说:“其实你可以看到英国对中国陶瓷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并广泛利用本国和海外的收藏,结合历史史料,进行的实证探讨,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学术性。虽然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足,但有先行的开拓作用。”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古美术2( 明中期法华罐,布绍尔代购,现存V&A博物馆 )

事实上,英国对中国陶瓷的研究,还表现在陶瓷等专业艺术刊物的出现,1902年创办的《伯灵顿杂志》,1921年的《东方陶瓷学会会刊》,1948年的《远东陶瓷通讯》等,这些刊物成了研究中陶瓷的重要基地,也推动了中国陶瓷在英国的研究。

伯灵顿俱乐部的展览之后,西方的收藏家与学者更为紧密合作,逐渐将中国陶瓷器进行划分:早期陶瓷、明代陶瓷、清代到清晚期陶瓷、粉彩瓷器等。罗伯特·霍布森(Robert.L.Hobson 1871~1941)是当时最受尊敬并多产的英国学者之一。1897年他进入大英博物馆工作并为其服务40多年。最初,他的兴趣是欧洲陶瓷,很快将研究方向转于亚洲艺术,尤其是中国部分。他的第一部重要中国陶瓷专著是1910年在伦敦伯灵顿美术俱乐部举办的展览图录。其后1915年,他出版了《中国陶瓷》,可为经典开山之作。1921年,霍布森在大英博物馆升任亚洲部负责人,并在西方被视为研究中国艺术的泰斗人物之一。1923年,霍布森与大英博物馆另一位负责人赫瑟林顿(A.L. Hetherington)合作出版《中国陶人艺术》(The Art of the Chinese Potter),将欧洲多名重要私人收藏家之藏品介绍于世人……这些书籍的出版,构建了西方对于中国陶瓷完整的认知体系。在以陶瓷为主旋律的系统中,与之并行的还有青铜器和玉器,但进入研究的时间晚于陶瓷。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古美术3( 清康熙五彩耕织图凤尾尊,布绍尔代购,现存V&A博物馆 )

西方的学术体系建立是先由私人收藏家开始。当时西方的博物馆对于中国的艺术品是没有系统性的,甚至说没有中国的艺术品,所以会需要借助收藏家的藏品来厘清中国陶瓷、中国艺术的历史脉络。而博物馆则可以为收藏家们提供学术上的帮助和研究,就像霍布森与乔治·欧默福普洛斯、大维德爵士、亚历山大等收藏家的密切合作,进而又影响到教育。如大维德爵士1930年出资设立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艺术与考古教授”席位,建立的中国艺术大学学位课程,不仅是英国第一个中国艺术学位课程,也是英国第一个艺术史学位课程。大维德爵士同时将自己的藏品捐献给学校,让所有学习艺术的学生有实物可参阅,这也让伦敦大学的艺术专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自2009年秋拍后,古董价格增长迅猛,进而带动了古美术文献的价格。去年永乐拍卖进行了一次尝试,把国外文献善本中的古美术部分独立成系统进行拍卖,其成交结果超乎预期,37件拍品,以346.72万元人民币成交,其中1911年出版、限量编号精装《中国瓷器与玉石》(上下册)成交价高达53.76万元人民币。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古美术4

对于这一成交结果戴岱分析,古美术文献善本是古籍中很特别的一种,它于古籍而言,比较像是金银币和钱币市场的关系。首先很多购买者不是仅仅因为收藏而买,而是为了实用,就像是很多人买金银币是为了金银有保值和增值的功能。其次,很多古美术文献善本当时的印制和销售对象就是高端消费者,在印制之初就以精美著称,比如号称“民国第一奇书”的郭葆昌印制的《校注项氏历代瓷器图谱》在当时售价很高,本身即具有高价性,所以它们现在的高价是顺其自然的。另外,因为现在很多古美术品购买者争购来源有序的拍品,而古美术文献则符合了这个需要,可以对传世的文物艺术品进行来源证明,也就是会成为很多现在不知来源的古美术品的“出生证”或“身份证”,这也决定了古美术文献善本的价格会远远高于其他外文善本。

今年永乐拍卖将继续推出古美术文献拍卖,更多艺术门类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将出现。回顾西方研究中国古美术的这一段历史,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收藏家不能买古董只为投资,博物馆也不能以自己手里的东西沾沾自喜。两者之间应该创造出更多的交集,确立一个收藏家与博物馆、学术界之间的关系,进而起到教育的功能。对于市场本身而言,西方完整地经历过从收藏到学术再到市场的一个轮回,而现在的国内艺术品市场刚刚起步,有必要回头看看原来是怎么回事。■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古美术5( 明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

(实习记者段棣淳对本文亦有贡献)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重要古美术文献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古美术6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段时期,是中国古美术文献有史以来研究、发表、出版最多的一段时间。中国古美术文献资料,因其具有工具性、考证性、艺术性、历史文物性,受到西方收藏家的重视。这些文献本身印量有限,数目可查,其中除自然损耗外,还有一部分收藏于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市场流通更为稀少。其中部分文献因出版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同时兼具历史文物性,可视为善本。

1921~1999年精装东方陶瓷学会会刊30册及英译期刊12期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古美术7

编著:东方陶瓷学会(Oriental Ceramic Society,1921~)

版别:伦敦1951~1999年初版初印并限量。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古美术8( 宋龙泉窑三足炉 )

东方陶瓷学会为海外历史最久、权威性极强之民间研究中国陶瓷机构。1921年1月始创,会员最初12人,后增至15人。1933年,因入会人数增多,改私人组织为公司组织,重设章程,并借伦敦大学作为例会场所,会员120名。其鼎盛时期,名誉会长为英王乔治五世的妻子玛丽王后,民国政府驻英大使郭泰祺为名誉理事。1942年,因“二战”空袭将例会改设伯灵顿大厦举行,至今未改。华人会员包括卢芹斋、郑德坤。自成立开始,即以年刊形式出版会刊,刊载会员研究中国陶瓷文章,并举办会员特展,用于普及中国陶瓷等艺术品知识。1951~1999年伦敦初版初印会刊30册,内容包括瓷器、玉器、漆器等会员文章多篇,以及历年展览器物图片,于梳理市场流体之东方陶瓷学会展品提供准确参考依据。东方陶瓷学会英译中文期刊12期,系将大陆出版于《文物》和《考古》期刊中的重要文章英译,供会员参考学习。

1922年作者签名限量编号精装《中国早期陶瓷》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古美术9

编著:赫瑟林顿(A.L.Hetherington,1881~1960)

版别:1922年伦敦初版初印,作者签名限量编号50册内编号13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古美术10( 清乾隆粉彩花蝶纹如意耳葫芦尊 )

1910年伯灵顿美术俱乐部展览中国早期陶瓷后,欧洲即兴起了在欧默福普洛斯带领下收藏和研究中国早期陶瓷的热潮。本书作者于书前感谢欧默福普洛斯对中国艺术研究的贡献,即为明证。手工纸印制,书前作者签名并限量50册版。书前霍布森作序,所辑陶瓷选自汉至宋代,与当前高古陶瓷分期相同。书内图版百幅,反映了早期西方博物馆和收藏家研究和收藏中国高古陶瓷状况。

赫瑟林顿(A.L.Hetherington),中国瓷器收藏家、鉴赏家,东方陶瓷协会发起人之一,20世纪早期中国高古陶瓷研究学者,1923年与霍布森合著《中国陶人艺术》。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古美术11

1923年限量编号原盒美国版《中国陶人艺术》

编著:霍布森(亦译霍蒲孙R.L.Hobson,1872~1941)、赫瑟林顿(A.L.Hetherington,1881~1960)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古美术12( 清玉雕侍女 )

版别:1923年纽约初版初印,限量编号500册内编号743

收录:《中国国家图书馆外文善本书目》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古美术13

本书亦可与《中国明代陶瓷》(1923年)和《中国清代(近期)陶瓷》(1925年)共同组成一部由霍布森所编著之完整中国陶瓷史。本书采编大英博物馆及欧默福普洛斯等博物馆和收藏家珍品192件,涵盖由汉至明代陶瓷范围,图文相配,珂罗版精印。书中将明洪武釉里红定为正德时期,忽略元代瓷器,反映了当时西方研究中国陶瓷学术之路程经过。

1934年限量精装《洛克菲勒夫人珍藏艺术品图录》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古美术14( 西周早期 青铜卣 )

编著:美国艺术协会等(Ameri-can Art Association)

版别:1934年初版初印,其中《洛克菲勒夫人珍藏艺术品》限量700册

20世纪早期,作为当时新兴市场的美国吸引了全世界的艺术品潮涌而去,一时间在美国富豪中间兴起了艺术品收藏热潮,富豪及家属不仅广收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艺术精品,并在恰当时间推向市场,本拍品其中之一即是如此。《洛克菲勒夫人珍藏艺术品》为美国艺术协会和安德森画廊共同举办之1934年展览图录,包括珠宝、法国和英国银器、法国家具和中国艺术品等,其中数件翡翠、珊瑚、玉器图片,为美国女富豪对中国艺术品之时尚反映。洛克菲勒夫人(Mrs Rockefeller McCormick,1872~1932)为石油巨头约翰·D.洛克菲勒的第四个女儿,她的弟弟是著名的小约翰· D.洛克菲勒。

1911年精装《中国瓷器》

1920年精装《东磁指要》

编著:威廉·古兰特(William G.Gulland,1841~1906),哈兹孙夫人(Mrs.Willoughby Hodgson)

版别:《中国瓷器》1911年伦敦第三版;《东磁指要》1920年伦敦第四版增订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口岸开放,在西方引起了对中国陶瓷购藏的热潮。与之相应,普及中国瓷器的著作亦随之热销。威廉·古兰特,商人,因商务而往返于横滨、香港以及中国其他的通商口岸。1905年将一批单色釉瓷捐赠V&A,包括永乐霁红釉高足碗、雍正苹果绿花口碗、乾隆仿剔红描金碗等官窑器物。

《东磁指要》首版于1905年,其后多次再版增订,如后者首版于1905年11月,次年7月即推出第二版,反映当时欧美民众对于中国瓷器之喜爱极为热烈。同时,因两书皆首版于清王朝覆亡之前,因此而保留民国以前流失海外瓷器资料极多,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性。《东磁指要》书后附录1905年4月14日,佳士得公司(Christie)拍卖中国瓷器价格,颇具参考性。

1924年精装《早期中国青铜器》

1939年限量编号精装《卡尔所藏中国青铜器》

编著:科普(Albert J. Koop,1877~1945);颜慈(W.Perceval Yetts,1878~1957)

版别:《早期中国青铜器》伦敦1924年初版初印;《卡尔所藏中国青铜器》伦敦1939年初版初印,限量350册内编号第290

收录:收录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外文善本书目》

自19世纪末期开始,欧洲收藏家和博物馆即对中国青铜器甚感兴趣,并专门遣人赴华收购青铜器。而于卢芹斋、霍明志等中国古董商而言,中国古代青铜器亦在其外销项目中占有较大份额。《早期中国青铜器》精选欧洲博物馆和收藏家所藏中国青铜器精品,于研究早期中国青铜器海外保存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卡尔所藏中国青铜器》书顶刷金,内文绘图、排版及内封设计,皆由作者颜慈教授亲自完成。图版多角度解构器物,制作精心。

(文 / 李晶晶) 西方视野美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