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侦探故事

作者:陈赛

现代侦探故事0( 永城 )

值钱的秘密

华贸中心,高级写字楼林立,又紧邻北京最奢侈的购物中心,往来者都是CBD最时髦的男女,衣香鬓影,空气中仿佛有小火苗,嗤嗤烧着金钱的味道。

永城的办公室就在其中一座昂贵的建筑里面。从表面看,这里与任何一家外企没有什么区别——一个狭长的办公区,员工显然不多,人人桌前一台笔记本电脑,堆着厚厚的档案,几乎没有任何私人物品的痕迹。永城告诉我,这里的员工出入都由电脑严密检视。尽量不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是他们的职业自觉。

中午时分,大部分人都去吃午饭了,办公室里空荡荡的。春天的阳光极其明媚,巨大的落地窗外是被高楼大厦割裂的城市天空。

乍一看,永城有点像村上春树小说里走出来的男主角。30多岁,稳重温和,有很好的身材和英俊的面孔,只是面部线条似乎略嫌硬了一点,给人一种疏离感。当然,也可能是职业训练的结果。

他是一名商业秘密调查师。在这个愈趋透明的时代,难得还有值钱的秘密。但他的客户,多为全球知名的大银行、投资公司和跨国企业,愿意每年支付近百万美元的佣金,仅为换取一些Word文档。当然,这些文档包含极其重要的信息,通常与公司内部的欺诈、腐败有关。若非查出,可能导致上亿美元的投资血本无归。

永城说话很谨慎,逻辑严密,毕竟是学理工科出身。在清华读的是机械工程,又留学美国,在美国斯坦福的实验室里开发过南美雨林作战的军用智能机器人。这样的人却偏偏喜欢写小说,《秘密调查师》就是他以自己的职业为背景素材写的小说。故事的主线是几宗复杂的跨境经济犯罪案,涉及官商勾结非法转移国有资产、上市公司欺诈、利用离案公司进行秘密关联交易等情节。

这样的案件他几乎每天都能遇到。比如他手头正在调查的一个民营企业家和他创办的生产型企业。一个外商打算投资这家企业,找他们做背景调查,结果发现民营企业家本来是借助政府关系发的财,建立了这家工厂,而他本人也不是工厂的主要控制人,只不过是当地政府官员的代言人。产品也绝非炒作的那么好。因为和农牧业相关,销售其实是依靠当地政府强迫农民购买,然后给予国家补贴,是变相的把国家的钱掏进自己腰包。所以,“不论从个人能力、政治背景、产品性能或者销售模式任何一个方面来说,都不能投资给他们。”永城说。

“人际关系”侧写员

商业秘密调查行业最早兴起于华尔街。永城供职的公司就属于其中一员,曾因成功追查让-克洛德·杜瓦利埃、萨达姆等人的隐秘财产而扬名。从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对华投资大潮的掀起,这些国际商业调查公司也悄然进入中国,成为咨询领域神秘的一员。一家外企想与一家中国企业合作,其未来5到10年内的风险来自哪里,往往取决于该企业的社会背景,而不是经济背景。所以,他们的工作从来不是简单的经济调查,而是深入到“一切可能给他们的投资带来风险的问题”。

“对秘密调查师而言,中国是最有用武之地的地方。”永城说,“表面看,这里什么信息都没有,但实质上,却又什么都有,就看你有多神通广大。”

他的客户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来“体检”的,在与某企业合作之前,调查对方的背景,并以此预估投资该企业后的潜在风险。另一种则是“看病”的,通常是企业内部出了欺诈、腐败或纠纷,其中以欺诈为最多。

对“体检者”来说,首先要担心的,是对方企业真正的股东和控制人。中国的企业往往缺少成熟完善的董事会体制,整个公司常常被一个人或一个家族控制。因此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对该公司的运转、发展及未来的命运至关重要。对方的“司令”到底是谁,他的能力如何,历史是否清白,政治和社会背景如何,他的家人是否运营其他企业,这些其他企业会对你要投资的企业带来什么影响,是帮助还是妨碍?企业家身体好不好,有没有不良嗜好,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大不大?甚至企业家的性格是否存在严重问题,是否难以合作,或者难以驾驭?

掌握了企业控制人的真实身份之后,更多的问题接踵而来:公司的真正实力如何?其披露的业绩、客户和销售网络是否真实?是否存在纠纷和诉讼?控制人的历史及声誉如何?是否存在坑蒙拐骗的历史?控制人是否亲自或者通过其家人、手下从事其他行业的经营?是否存在现金流问题或巨额债务?如果企业的经营,仰仗的都是控制人自己的人脉,一旦离开他,会不会无法继续经营了?或者如果他仰仗的是和某个政府官员不正当的关系,一旦那位官员离职或者被“双规”,企业会不会面临灭顶之灾?类似令投资商们绞尽脑汁的问题还有许多。

一个商业秘密的调查过程,固然没有一起谋杀案的调查来得刺激,但所需付出的智力成本并不比福尔摩斯少。除了借鉴侦探的经验和技巧之外,调查者还需要掌握法务、财务、投资、市场乃至电脑法政(包含快速硬盘复制、数据恢复及搜索)等高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一个商业秘密层层剥离后呈现的人情世态,其中人性的邪恶与狡诈、善良与堕落,并不亚于阿加莎笔下那些匪夷所思的谋杀案。

从本质上来说,无论犯罪调查还是商业调查,都是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解释一件事情的逻辑关系,欺诈并不比谋杀简单多少。

永城所在的公司在进入中国早期,绝大部分调查项目都涉及欺诈。欺诈有很多种,有很直接的,比如自己是公司的采购,让老婆直接注册一家公司,做自己的供货商。这够蠢了吧。聪明一点的就懂得让自己老婆的弟弟在离岸(BVI)注册一家公司,通过那家公司在国内建立一家子公司,然后通过老婆的同学去经营这家公司。更聪明的,则会让和自己完全没有亲戚关系的人注册成立公司,并且为公司制造非常复杂的拥有关系,轻易无法看出所有人;并为公司制造很多虚假的交易历史和业务的痕迹,让人觉得这家公司绝不止一个客户。而且,他们还会不定期地更换公司。比如过个一两年,就重新注册一家公司,换掉以前那家供货商,让人觉得供货商还在一直变化。新的供货商出现时,会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价格。在换掉旧的供货商之后,再慢慢提高价格,越来越高,到超过市场价相当多的程度之后,再换供货商。其实都是自己一手操作的独角戏。

“如果案子简单,可能没用几步,已经水落石出。如果复杂,可能一直做下去,动用了所有工具,还是没有结果。”

就像FBI有“心理侧写员”,分析罪犯的心理,并在他们再次施暴前预测他们的下一步行动。而永城是一个“人际关系”的侧写员,工作的核心是识破人际关系的种种迷局。突破迷局的关键线索可能就来自一个名字、一个地址、一个电话号码,或者一个身份证号码,甚至论坛上的一张帖子。

中国有一些神通广大的小公司,专门出售工商局的档案、税务局的报表,还有公安局的户籍资料。这些小公司的老板,有的以前是警察、律师或者法官,也有工商或税务的。有了名字加身份证就能查到户籍,有了户籍自然知道家里有几口人。户籍记录上都有照片,长什么样子一看就知道。而且大部分户籍上都有工作单位,只不过未必准确和实时。

4年多的工作中,永城训练出了对于个人信息的极度敏感。相同的姓、相似的名字结构、相似的小区或街道、前6位号码相似的身份证号码,或者也可能是出现在不同文件上的同一个手机号码,都可能在看似毫不相干的人之间建立起关系。有了关系,才能寻找动机——在他看来,任何关系基本都建立在“有利可图”这个原则上。因为有利可图,所以狼狈为奸;因为分赃不均,所以露出马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是他这个职业最深刻的教训。

永城写爱情故事的水平还停留在琼瑶时代,但他的书中关于现代人的秘密如何隐藏于光天化日之下,以及调查师如何轻易地获取这些信息,却看得人触目惊心。你开什么车,拎什么包,去哪里吃了一顿饭,即便自己不说,说不定也有别人替你说。不用文字说,也能用照片或视频说。微博上一句随性而发的小闲话,可在几分钟之内流向百万受众。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无意间在哪里留下了什么痕迹,又有谁在背后看着你?

《秘密调查师》中的女主角燕子,就凭借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人名,在网上发现一则卖车广告。然后简单的几句QQ聊天,让一个无聊的阔太太在不知不觉中把公务员老公的违法行径暴露无遗。

这种事情绝非虚构故事中才有。永城的同事就曾通过搜索互联网,揭开一家跨国公司中的贪污巨案。案件的起因,是该公司准备提拔一位经理到更高级的职务,对该经理进行例行性的尽职调查。初步调查一切正常,此人表现很好,没有任何异常。但就在调查报告马上就要完成之时,调查师发现他的手机曾作为联系方式刊登在某淘宝网店,而该淘宝网店的经营者却并非他本人。调查师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该网店的经营者与此人有密切的私人关系,而且名下注册多家公司,都是该跨国企业的供应商。经过更深入的调查取证,确认此人为该经理的地下情人,该经理则通过她建立皮包公司,并利用职权通过这些皮包公司进行采购,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全民侦探的危险

这个时代,经济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不管社会身份如何,每个人都关心这场高速市场化的变革对自己有什么影响。近几年,网络上讨论最热烈的话题,十之八九都跟中国的市场化,以及它所面临的矛盾有关。比如药家鑫事件。这个故事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一个人如何凶残地杀人,而是药家鑫的背景是什么?这个背景会对他的结局有什么影响?对司法程序有什么影响?大家所讨论的话题,其实都是企图对他做一个背景调查。人肉也搜了,不同的渠道都有人出来说话……

“人肉搜索”这种事情之所以在中国这么流行,一方面在于经济、政治、社会意识、价值观飞速转型,变革过程中必然产生很多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国家对于隐私没有严格细致的法律规定。人们不满足于做一个故事的看客,而是亲自扮演起侦探的角色。

永城经常抱着一种旁观者的心态,饶有兴致地跟踪网络上那些业余调查者的工作,感慨于他们在搜寻线索上的神通广大,也担心他们是多么容易陷入歧途。他们的假设建立得太轻率,而验证的过程又太容易受集体情绪与暗示的影响。

追随一个人的好奇心不难,难的是在追随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的头脑——人类的认知系统在质疑和验证环节似乎有天生的缺陷。无论参与者抱着正义的目的,或者只是出于对真相的好奇,人肉搜索作为一种集群行为,固然有智慧与人脉叠加的奇异效应,但他们的价值判断与情感表达都太容易趋向极端,从而无利于真相的发掘。

有时候,永城会利用这些业余侦探的调查结果。但对他来说,任何网络上获得的信息都只能作为线索,而不能作为结论。因为他必须对每一条信息负责,如果没有坚实的证据,哪怕有一万条迹象,真相也可能与猜测完全相反。

比如网上曾盛传一件事,说某家公司的女老总是某个中央领导的女儿,这家公司借助这种关系得到很多好处,业务飞速发展。这则传闻是人肉搜索出来的。永城接手调查后,发现这家公司的确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经过非常缜密和深入的调查,他发现这位女老总并非什么中央领导的女儿,而是冒充的。她其实是当地一位领导的情人,还给他生过一个孩子。为了谋取商业上的便利,两人一起制造了有关中央领导女儿的传闻。他们之所以获得多方政府的支持,就因为这个传闻弄得很像真的。最后,那个女老总被抓起来了。■

(文 / 陈赛) 故事现代永城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