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鹰再次坠落?

作者:宋晓军

黑鹰再次坠落?0

“它看上去像一个玩具。”5月5日,梅利莎·贝尔(Melissa Bell)在博文中是这样描述她第一眼看到同事拿来的那架“神秘直升机”残骸照片的。虽然这位《华盛顿邮报》专栏女作家的描述不够专业,但她的博文题目,却与很多军事迷甚至专家看到照片后的第一反应是一样的:黑鹰坠落或是其他的什么?自5月3日那架运送海豹突击队队员射杀本·拉登的直升机残骸在网上曝光后,除了五角大楼发言人以“无可奉告”的回应外,几乎所有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关注。那么这架坠毁的直升机到底是不是“黑鹰”呢?

根据美国军方2010年公开的文件显示,在这次承担射杀本·拉登运输任务的160特种航空团的编制里,确实装备有72架改装的“黑鹰”MH-60直升机。此前确实没有这些直升机做过重大改装的消息。由于残骸中只剩下了尾部,因此尾桨外侧的蝶形导流罩就成了“黑鹰”是否出现了重大改型的分析源头。简单说,对于单旋翼直升机而言,尾桨有三个作用:一、通过力臂形成偏转力矩以平衡主旋翼的反作用力矩;二、改善方向稳定性实现航向操纵;三、提供部分升力重心范围。那么“黑鹰”直升机作为一种单旋翼直升机就必然有尾桨。“黑鹰”的尾桨叶由分为两组由石墨纤维材料压制成形的整体大梁呈十字交叉状(构成了4片桨叶),并通过外固定压板和螺栓从交叉梁中心固定在内固定压板上。再通过内固定压板上的内渐开线套齿套在尾减速器输出轴的外渐开线套齿上,并由螺栓固定。这样,尾减速器的输出轴就可以通过内、外固定压板带动四叶尾桨随其同步转动。尾桨在结构设计上旋转面有20度的左倾角,可使尾桨在转动时在垂直方向上产生大约1779牛顿的升力。这种倾斜设计相对于完全垂直的设计可使尾桨尺寸减小14%,使重量减轻并扩大了直升机重心范围。但由于加大了升力,使直升机向前飞时的下俯力矩增大。为保证俯仰平衡在后面装有两片面积较大的水面安定面舵。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西方媒体采访专家虽然表述得含混不清,但可以划分为三个可能实现的功能:一、雷达隐身;二、防护装甲;三、消除噪声。在这三点方向上至少前两点是可以直观判断的。雷达隐身在2004年2月下马的首架隐身直升机“科曼奇”上,确实有过这样的技术。由于“科曼奇”机体采用了低雷达反射面的外形设计,同时用带有金属镀膜的座舱玻璃将舱内的散射源屏蔽,再加上桨叶采用了隐身材料和隐身外形设计,就剩下桨根部分的桨毂是主要散射源了。“黑鹰”的尾桨虽然没有传统的桨毂,但是桨根部分也有很多如螺栓、变距梁、固定压板、铅配重、电防冰插头、变距操纵连杆等金属散射源。这样,通过一个有隐身外形设计的碟形整流罩,将桨叶根部切除区屏蔽起来,这在“科曼奇”的测试中已经证实。至于防护装甲,也有很大的可能。从抗地面火力打击的角度看,对整机起到平衡功能的尾桨,是直升机最脆弱的部位。一旦被火箭弹破片甚至子弹击中,都可能造成击毁人亡的后果。1993年在索马里一架坠落的“黑鹰”直升机,就是被火箭弹击中尾部坠毁的。由于“黑鹰”的尾桨可产生一定的升力,又有两片面积较大的水面安定面舵,因此加装一定重量且具有隐身外形设计的防护装甲是有可能的。对于减少噪音,根据事后有些专家认为,这款“黑鹰”的尾桨桨叶可能是5~6片。从原理上说,叶片越少、桨尖速度越大,噪音无疑越大,但这一点很难证实。

值得一提的是,事后《石板》杂志的调查,160特种航空团的MH-60“黑鹰”的采购和全寿命周期费用,还够不上提交国会审议的国防采购项目(超过10亿美元)。从直升机的常识上说,无论是隐身还是降低噪音,都要对直升机整机进行较大的改动甚至重新设计。而美国国防部2004年2月终止了隐身直升机“科曼奇”后,所提出的从2004~2011年采购和改装直升机的146亿美元计划都是有案可查的。因此,进行局部改动、加装有隐身设计防护装甲的可能性最大。而这次直升机因低速、低空飞行时,升力下降使尾桨触碰到了高墙的现场,似乎也为这一点提供了佐证。当然,以上的分析都是推断。若进一步推断,假设这次行动因“黑鹰”再次坠落而失败了呢?美国媒体会怎么评价那个在拉登住所院子里的“尾巴”呢?可以肯定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其上的先进技术会落到中国人手里。■(文 / 宋晓军) 黑鹰坠落

上一篇: 特鲁姆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