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旱情背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湖北省今年遭遇冬春连旱,降水量50年来最少,全省52个县市发生旱情。笔者的老家就在这次旱情最严重的红安乡下,前几天有事返乡,看到的旱情真是让人忧心如焚。
笔者的老家是一个有着200多人、200多亩耕地的村子,以种植水稻为主。上世纪60年代推行水稻双季种植后,就有不栽“五一”秧的说法,即在5月1日前要插完早稻秧。近些年随打工经济兴起,大部分农民又是只种一季水稻了,还有些农民干脆一季也不种。但即使只种一季水稻,以往此时也正是犁耙水响一片繁忙的时候,而今年这个50多户人家的村子,只有3家播撒了一点水稻种子,其他的农户因为缺水一粒种子也没播,连花生、棉花都基本无人播种了。
笔者到一些塘堰看了一下,过去都是深不见底、绿水荡漾的塘堰现在几乎都见了底,严重的还出现了巨大的裂口。过去是渠道绕山转,田田都能灌,现在是渠道都不见,有水也会旱。今年更为严重,别说是种水稻,连地里的蔬菜都无水浇灌,吃菜都非常困难。农民们介绍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除了政府集中组织的一些活动外,村组的水利设施基本上无人过问。塘堰中的淤泥无人清理,通往田地的渠道无人修理,所以,一些塘堰变成了污水池,变成了蝶子底,装不了多少水,有时装了水也因无人管理而任其自流。渠道不是阻塞,就是损毁,离塘堰稍远一点的田地,水就无法送达。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没有水种田就没有粮食吃;没有粮食吃,日子怎么过啊,国家怎样发展啊?
但是,偶尔碰到的在外打工回家的年轻人,面对这样严重的旱情却是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态。一位20多岁的青年说没粮食吃就去买嘛。他还告诉我,现在种田划不来,也是没有能力、没有本事的表现,所以,没有哪个青年愿意在家种田。他还准备把家中的一头耕牛卖掉,永远也不种田了。
我们的社会经济该怎样更好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我们的农业政策该如何实现最优,如何保护和调动好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怎样保护我国的粮食安全,这些问题都需要妥善地解决。
(文 / 张沛灏) 水稻种植业三农农民旱情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