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工业时代的厨房生活
作者:李伟(
38岁的夏骏过着一种近乎退休的生活。他在微博上对自己的介绍是:“原IT‘精鹰’,现全职奶爸、厨子、老公” )
“奶爸”的意大利面
房门打开,夏骏站在玄关迎接我们。他的儿子添添在客厅里骑着小自行车玩耍,蛋挞的香味已经从厨房里飘了出来。
去夏骏家吃饭是在周五的傍晚。一场雷阵雨后,空气变得异常清新,弥漫着淡淡的泥土味道。夕阳钻出云层,余晖洒在城市的玻璃幕墙上。街上的车多了起来,周末的晚高峰即将到来。
前一天,夏骏家刚刚举办了一次聚会,来了11位朋友,喝掉了四五瓶酒。主菜中西合璧:牛排配蔬菜与炸薯条、香煎银鳕鱼、蒜蓉粉丝蒸扇贝、烤西班牙香肠、烤鸡肉串、三文鱼刺身和蔬菜沙拉。主食吃海鲜意大利面和自己烤的面包,汤是海鲜时蔬汤。这样的聚会,每个月都会有两三次。
这一天,夏骏为我们准备了三道菜:蔬菜沙拉、卤鸡胗和鸡肝、白灼芦笋。一锅猪骨蘑菇汤。主食是意大利面和烤餐包。甜点是蛋挞和芒果布丁。沙拉包括新鲜的生菜、黄瓜、胡萝卜和玉米。鸡胗和鸡肝使用家里自制的老汤卤过。芦笋是广式做法,清洗后下开水汆两分钟,断生后捞出,淋上调味汁,铺上葱段,然后烧一点热油浇上。猪骨蘑菇汤费时较多。头一天,他就将猪骨煮了十几个小时,然后下入牛肝菌、羊肚菌等蘑菇,几小时后再加入一只鸡炖,最后再下山药段。完成这锅汤大概需要两天时间。
( 准备好的食材 )
意大利面酱料有多种选择:炒虾仁、炒番茄酱、牛肉粒和蔬菜例。食客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口味添加。“我们一般把4种都放进去,你们可以试试看。”夏骏说。晚餐吃得很慢,窗外是望京购物中心,车水马龙,周末的夜晚格外热闹。
38岁的夏骏过着一种近乎退休的生活。他在微博上对自己的介绍是:“原IT‘精鹰’,现全职奶爸、厨子、老公。”每天早上,他把两岁半的儿子送到楼下的幼儿园。上午处理一下自己公司的事情,打打电话,收发邮件。午饭后睡个觉,17点钟去幼儿园接孩子,给儿子带一瓶鲜榨果汁。妻子朱婷婷在出版社工作,下班后两人晚上会陪孩子玩儿,去附近的早教中心游泳。
( 冰箱门上贴满了从世界各地搜集的冰箱贴 )
这样的生活只是近两年的事情。以前夏骏是IT公司的工程师,忙起来没日没夜,经常出差,一走就是三五个月。工作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夫妻之间的交流更少。“生活一塌糊涂,有时候想这日子还过得下去不?”朱婷婷说。
那时候,每个周末朱婷婷会和4位闺密一起爬山。这样的聚会往往都会发展为诉苦大会,每个家庭都面临相似问题。几年前,夏骏和朱婷婷买下了现在这套175平方米的大房子。“买这个房子也很勉强,有必要买大房子么?我们有时间在家么?”朱婷婷说。
( 夏骏从烤箱中取出做好的蛋挞 )
很多年来,夏骏并不是一个在意生活的人,读书、工作、成家,如同上了发条,一刻停不下来。虽然喜欢吃,但几乎不下厨房,吃的是现成的。结婚后也是甩手掌柜,按照妻子的说法是“没有生活能力”。每次出差,都是妻子整理好行李,拎上就走。厨房更是最陌生的地方。“如果我不在家,他可以一个星期吃饼干喝可乐。”朱婷婷说。
新生命的降临带来了生活的转向。北京奥运会的前一天,他们的儿子添添出生了。夫妻双方认真讨论了未来生活,他们想给儿子一个更温暖的家庭。最后,夏骏决定辞职,回家当奶爸。
( 3年前“笨鸟”开始自己种菜,她家窗外有一块三四平方米的小露台,正好利用起来 )
朱婷婷坐月子的时候,夏骏家请了位湖北保姆,很会做汤。她成为夏骏最初的烹饪老师。夏骏拿出了理科生“格物致知”的态度,一头钻进了厨房。为了做好面包、西点,他还买了全套的量具。为了做地道的叉烧肉,他去买40多元一斤的“梅头肉”(猪后颈肉)。“市场上十几元一斤的叉烧肉都不地道,而且会用很多添加剂,因为在自家是做不出那种颜色的。”夏骏说。厨艺进展神速,有时候朱婷婷在半夜醒来,闻到烤箱中的面包香味,忍不住要爬起来吃顿夜宵。
如同扳了一个道岔,生活就进入了新的轨道。夏骏常推着婴儿车去小区广场上晒太阳,他说:“小区的保姆都认识我,因为只有一个男人跟她们一起抱着孩子。”
( “笨鸟”学习别人的素食菜谱,慢慢开始自己创新,变着花样地寻找新的搭配 )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做饭、带孩子,一个30多岁的男人生活中就这两件事。“2009年,整整一年,我几乎没有任何工作上的事,生活得像个婴儿。”
新房子装修好后,夏骏有了一个更大也更现代化的厨房。他安装了嵌入式的微波炉、蒸汽炉和消毒碗柜。蒸汽炉很少有家庭用,但夏骏用它来蒸鱼,温度可以精确控制在最合适的85摄氏度。而且由于蒸汽的温度高,食物可以瞬间做熟,而不会损失营养。一个电磁炉上面放一口大锅,专门用来炖汤。
( 高润生做饭的动力一半在于“显摆”,喜欢听朋友的赞赏 )
水槽下装了软水装置和食物粉碎机。中西两套刀具摆在台面上,电子米桶打开一次可取二两,柜门里塞满了各种食材和调料。高筋面粉用来蒸馒头烤面包,低筋面粉做蛋糕,马斯卡帮奶酪做提拉米苏。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200多升的西门子双开门冰箱,门上贴满了从世界各地搜集的冰箱贴,他们一共积攒了200多个。最新的是朱婷婷刚从英国买回来的威廉王子大婚的纪念款。冰箱里面也是满满当当,常有朋友送来新鲜的食材。
( 每次吃饭前陈双琳一定要把菜的样子拍下来,放到微博上,存到网上的相册里,她想把为爱人做的每一顿饭都记录下来 )
回到厨房,这个家庭对“富足”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总觉得今年一定要比去年挣得更多。”夏骏说,而现在他们更喜欢和孩子玩一个晚上。“我刚工作时写程序就像在弹钢琴,非常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最快乐的,比如现在我每天和孩子在一起,我一直想去考蒙台梭利的证书,可惜只在杭州有。”
最后,我们吃了甜品——芒果布丁。材料很扎实,他用了3颗大芒果和一盒125克的淡奶油。“就是热量高了点。我前一阵慕名去香港的一家甜品店吃,但是很失望,分明是果汁调出来的,比我做得差远了。”夏骏笑着说。最近他又在研究香港西苑饭店著名的“爵士汤”。
素食主义者的春韭
拉开窗户,“笨鸟”跳到了外面的露台上,手里拿了把剪刀。泡沫箱里的韭菜长得正旺,绿油油惹人喜爱。花猫“大肥”趴在边上,喵喵地叫了两声。“韭菜长到第三年了,越长越粗。去年底我出去旅游,没有浇水,以为死了,没想到春天又发出来了。”笨鸟说。她动手剪下了今年第一茬春韭,晚上吃韭菜炒鸡蛋。
大概是在2004年的初夏,笨鸟成了素食主义者。以前她是个无肉不欢的人。这一年她开始信佛,食谱也就变了。以前她不进厨房,经常在外面吃,做饭基本是老公的事。但为了吃素,必须自己动手了。开始时候,她学习别人的素食菜谱,然后开始自己创新,变着花样的寻找新的搭配。
吃了一段素食后,笨鸟发现自己身体开始发生改变。以前经常感冒,每次拖拖拉拉要两个星期才好,身体也常常疲惫,处于亚健康状态。现在她每天感觉神清气爽,步履轻盈。随后她就向身边的朋友推广素食。但不久,朋友向她抱怨,天天吃稀饭咸菜,太单调。“这其实是对素食的误解。”笨鸟说。于是她开始把自己研究的食谱与做法写成博客,图文并茂地放到网上。后来又有位叫“土豆泥”的素食朋友加入进来。没想到她们的博客大受欢迎,成为最热门的中文美食博客。
笨鸟把博客上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出版了两本食谱——《两个素食主义者的创意厨房》。每一本有200多种食品的做法,一共有近500种素食,选材广泛:蔬、菌、豆、果皆可入菜,主食、炒菜、点心、零食、汤水一应俱全。
笨鸟的素食理念有别于大部分素食菜馆,她强调的是简单烹饪,保持食材本身的味道。“很多素食馆做的是仿荤菜,还是模拟肉的味道,而且大量用大豆蛋白,油炸较多,用的盐也多。”笨鸟说。
笨鸟在一家网络公司做测试工作,每天下班后就在琢磨菜谱。她在家里支了一块小黑板,脑子里冒出来灵感,想到哪些食材可以互相搭配,就会记录在上面,有空的时候做出来尝尝。
笨鸟为我们准备的晚餐自然都是素菜。她用有机生菜、小西红柿、小黄瓜做了一个凉拌菜,除了加醋和盐外,她还调入了一些蜂蜜和核桃仁。热菜是干煸扁豆、韭菜炒鸡蛋和番茄炒冬瓜。汤是蘑菇汤,在里面煮了甜豆和一点米线,清爽可口。米饭则掺入了一部分糙米。番茄和冬瓜的搭配还是第一次遇到,番茄的酸甜混合着冬瓜丁的清香,味道绵软。
炒菜的时候加入一些坚果,比如核桃、腰果、花生,富含油脂,不仅可以增加口味的变化还会增加素菜的香味。做素菜汤可以用蘑菇做汤底,或者把西红柿剥皮后炒一下煮汤,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增加素汤的鲜味。做了六七年的素菜,笨鸟摸索出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办法。有些窍门是偶然发现的,比如有一次做炸酱面,锅冒烟后,顺手倒了一点橄榄油,结果做出的炸酱始终润泽,不会变干。
除了在炒菜上想办法,笨鸟还自己动手发豆芽、做豆腐、果酱、打芝麻酱。这些食品完全可以在家里搞定。比如豆芽就很简单。先把当年新鲜的绿豆用水泡一夜,沥干水分后装进一个水壶,每天淋三四次水,第二天就可以看到绿豆发出小嫩芽,到了第四天豆芽就很肥壮可以倒出来吃了。按照笨鸟的经验,发芽的最佳温度是25摄氏度,太热了容易烂,太冷则长得慢。水壶是很好的工具,不仅方便淋水,而且避光,否则豆芽容易发红。这些自己做的食材自然没有任何添加剂。
3年前,笨鸟开始自己种菜。她家窗外有一块三四平方米的小露台,正好利用起来。她先去菜场收购了一些泡沫箱,然后向路边种树的工人要了一些泥土。把种子泡好后就种了下去。豌豆、萝卜、黄瓜、辣椒、韭菜、茼蒿、茴香……相继在笨鸟的露台上扎了根。
按照北京的气候,笨鸟会在清明节的时候播种,到10月份天气冷下来,一共可以收两季蔬菜。每一季的生长期大概3~4个月,比大田里的蔬菜要慢得多。为了让蔬菜长得好,她收集雨水灌溉,把变质的果汁稀释后作为肥料。
第一年播种后,露台上来了一只流浪小猫。笨鸟喂它猫粮,小猫在露台上定居了下来,与蔬菜为伴。猫越长越胖,朋友们就叫它“大肥”。蔬菜长起来后,又吸引来了蜜蜂、蜻蜓,甚至还有蜗牛。小小的露台,生机勃勃。毕竟没有用农药,虫子是不可避免的,秋天的时候会看到红色的大肉虫子从辣椒里面钻出来。当然这些菜满足不了餐桌,她在农庄订了有机蔬菜,每周送上门来。
笨鸟说,吃素后脾气就会变得很好,不急躁。去年冬天,她开始每天走路上班,单程要一个小时,“习惯了,就会很舒服”。
美食摄影师的黄花蒸鸡
“这是密云不老屯的泉水,尝一尝。”一进门高润生就给了我们倒了一杯水。然后他又从冰箱里拿出了两个鸡蛋,一个颜色发绿,另一个是树皮的颜色。“这是我从怀柔农村买回来的土鸡蛋,给你们煮熟尝尝。”高润生说。按照他的想法,因为鸡是不同的,自然生长的鸡,每个蛋也都不一样。
高润生的工作和美食有关,是一名摄影师,只给美食拍照的摄影师。他今年27岁,毕业于清华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最初的工作是在4A广告公司做设计,为了有时间画画,就辞职回家。闷在家里画画,难免寂寞。有一次朋友去给一家杂志拍美食的图片,找他客串助手。高润生也自己拍了一些,没想到效果很好。于是他就开始给美食杂志拍图片,有时候也给高档酒楼拍菜谱。一个月有一半的时间忙着拍片子,剩下时间就在家画画,或者出去玩。
与大厨接触多了,高润生总能讲出一些做饭的道理。比如,厨艺高低和厨房的整洁度紧密相关,越是大厨做晚饭厨房越是干净。或者,越是顶级的酒楼,做出的菜越像家宴,用料简单,干净卫生。
高润生小时候身体不好,容易拉肚子,所以对于吃就比较注意。高中时候觉得家里的饭做的不好吃,就开始照着菜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做饭的一半动力在于“显摆”,听着朋友们的称赞心里就高兴。每次聚会,他都希望朋友们晚一点走。
工作以后,时间比较自由,他就经常开车出去玩。一方面去写生,拍素材;另一方面,到田间地头找好吃的东西。于是就有了不老屯的泉水、怀柔的土鸡蛋。打开他的冰箱,还能找到搜罗来的“奶香蘑菇”和青蒜。他最近常去花鸟市场逛,于是发现鸽子蛋做熟了很好吃,“蛋黄永远是透明的,特别嫩”。
在农村跑多了,高润生逐渐有了自己的美食地图,知道去哪儿能买到最新鲜的食材。有时间的话,他还愿意跑到新发地批发市场慢慢逛着。“跟小贩打交道也有窍门,要买当地人的菜,比如不要买广东人卖的山东大葱。”
拍美食图片,讲究颇多。最核心的是通过食物把食欲调动起来,好看又好吃。高润生拿手的也是那些活色生香的菜:火爆腰花、油焖大虾、酱牛肉。
为了准备晚餐,高润生特意跑了一趟北京著名的京深海鲜市场,买回了扇贝、花蛤和大黄鱼。晚餐有六道菜:焖黄鱼、蒸扇贝、辣炒花蛤、黄花蒸鸡、香椿炒鸡蛋和清炒苦瓜。重头戏是黄花蒸鸡。按照高润生的饮食理论,春天要多吃黄色的食物,比如南瓜、黄花;夏天多吃绿色叶菜;秋天多吃红色的,比如西红柿、胡萝卜;冬天则对应黑色食品,比如黑芝麻。所以现在吃黄花蒸鸡是最合适的。
他先将一只腌过的大鸡腿下油锅,把表皮煎成金黄色,出锅后剔出骨头。黄花、笋片用调料汁渍一会儿入味。然后将黄花、笋片和鸡肉放入大碗,上锅去蒸。中间要取出来,给鸡肉翻个身。这个菜的特点,除了有黄花、笋片的香味,就是鸡肉的味道与吉野家的煎鸡颇为相似。
阳台上,高润生种了很多植物。能吃的不少,有薄荷、青椒、西红柿、豆苗和向日葵。他还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猫。接下来他想画一批以食物为主题的油画,他想通过“那些漂亮的食物表现现代人心中的欲望”。
湘妹子的鱼汤
18点,崔人予会准时出现在城铁上地站,接女朋友陈双琳下班。早上7点20分,他们俩又一起出发,日复一日。
晚上,陈双琳做晚饭,崔人予都说好吃。他正在减肥,所以家里不做主食。两个人只吃菜。看着盘子里菜都吃光了,陈双琳就很高兴,很有成就感。但是动筷子之前,陈双琳一定要拍下图片,放到微博上,存到网上的相册。她想把为他做的每一顿饭都记录下来。
他们在一起有大半年了,陈双琳也记录了做过的100多顿饭。
他们俩也是因为吃饭认识的。俩人都是混“豆瓣”的吃喝小组,但几次活动并不曾碰面。后来崔人予发帖子找人吃饭,陈双琳就去了。大概十来天后,陈双琳就在家里给他做了第一顿饭。
陈双琳是个湖南女孩儿,现在北京的一家教育培训公司工作。以前在家里,十指不沾阳春水,几乎没做过饭,每天吃现成的。但妈妈在厨房忙活的时候,她喜欢在边上看着。几年前大学毕业,她到北京工作。最初和表姐租房住,房间很小甚至没有厨房,她们就用一个电磁炉做饭。晚上睡觉,被子上都有油烟和饭菜的味道。
俩人现在租的房子也不大,老式的公房,厨房很小,一间小客厅和一间卧室,还有个半层阁楼勉强可以睡人。桌子上插着一束百合,是陈双琳班上学生送的。房租在涨,这样的房子每个月也要3500元。不过好在有了单独的厨房,可以方便地做饭。
下班后,他们在路上讨论着今天的菜谱,然后去超市采购。回家后,陈双琳负责炒菜,备料和刷碗都归崔人予负责。有人爱做,有人爱吃,有人掌勺,有人刷碗,屋里总是热气腾腾的。经常在家吃,崔人予胖得很快。“因为开始常吃鸡腿、红烧肉,又不好意思剩下。”后来,他们尽量做得清淡,也取消了主食。
这天的晚饭有4个菜:凉拌豆腐、鲫鱼莲藕豆腐汤、蒜苗炒香肠,韭菜花炒米粉。香肠是自家做的,炒米粉也可以当主食。那份玻璃碗装的鱼汤是他们经常做的一道菜。方法很简单,先把鱼煎一下,放入调料和水,锅开后再加入莲藕、豆腐和面筋。有点类似大锅涮菜,内容是开放性的,想吃什么都可以放进去。有时候,他们还会自己做麻辣香锅,有菜有肉,围着锅吃。
春节回家,陈双琳想给父母做一顿饭吃。但妈妈始终不许。“她说,你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应该在家休息。给我们做饭,我心里始终会不安生。”陈双琳说。■(文 / 李伟) 夏骏美食工业时代厨房生活烹饪技巧海鲜蔬菜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