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僵局背后

作者:徐菁菁

利比亚僵局背后0( 4月20日,利比亚反对派武装人员和政府军在米苏拉塔市中心展开巷战,图中反对派武装人员在运送受伤的同伴 )

4月27日,利比亚反政府力量称,他们在该国第三大城市米苏拉塔击退了效忠于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军队,该港口城市目前正处在反政府力量的控制下。据报道,利比亚政府军4月26日对米苏拉塔市东部港口发动了新一轮猛烈袭击,但由于遭到北约战机的猛烈轰炸和反对派武装的抵御,政府军被迫从米苏拉塔后撤了40公里。

利比亚陷入危机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在米苏拉塔这座卡扎菲上过学、办过报、开始革命的城市,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已经进行了超过40天的胶着争夺。在4月17日和18日,双方还曾在米苏拉塔市中心展开近距离巷战。米苏拉塔之战作为利比亚发生危机以来最为激烈的战斗成为整个利比亚战场上的核心。4月26日,英国国防大臣利亚姆·福克斯就利比亚局势与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举行了将近3个小时的会谈。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的几天,我们已经在米苏拉塔取得了一些进展,并且看到了有利的趋势。”

“虽然被赶出了米苏拉塔,但卡扎菲的部队依然在持续地从周边地区向该市发射火箭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北约可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攻击这些火箭弹上,但要完全遏制住进攻将很困难。”英国杜伦大学教授罗伯特·威尔逊告诉本刊,“如果政府军对米苏拉塔的围攻结束,这对反对派来说将是一个重大胜利。”

在过去半个月里,政府军对米苏拉塔的进攻一度将反政府武装逼至绝境。为帮助反政府武装拿下米苏拉塔并巩固占领,参与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西方国家全面提升了对反政府武装的支持,不但增加了可动用的军事资源,还扩大了轰炸目标。北约3月31日从美法英等国手中接过对军事行动指挥权后,4天后美国就退出了空袭行动。但本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授权动用“掠食者”无人驾驶战机在利比亚实施空袭。两天后,“掠食者”首次对利政府军实施空中打击。美国参议员麦凯恩近日访问反对派大本营班加西,并在4月27日呼吁美国政府向利比亚反对派提供武器。此前一天,奥巴马刚刚根据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建议,批准向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之类的“美国政府主要伙伴”提供2500万美元非武器援助。援助物资包括机动车、救护车、医疗设备、防弹衣、无线电设备和即食食品。而英国已派遣军事人员前往利比亚,帮助反对派改善其军事组织结构并为其提供后勤保障。法国总统萨科齐4月20日在巴黎会见利反对派领导人、“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时承诺在联合国框架内向利反对派提供帮助,“原则同意”访问班加西。

一直坚持本国战机不直接执行轰炸任务的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4月25日与奥巴马通电话后也改变态度,表示意大利决定参与空袭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参与轰炸特定军事目标。

此外,北约战机最近将轰炸目标从可直接对平民构成威胁的坦克等重武器,扩大到通信设施、指挥中心、供应链等设施,以削弱卡扎菲的行动力和战斗力。4月25日,北约战机更是轰炸了卡扎菲住所所在地阿齐齐亚兵营,将轰炸目标直指卡扎菲。

作为反对派占据的最后一个西部城市,米苏拉塔对于利比亚政府和反对派双方来说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米苏拉塔就像是利比亚的上海。”加拿大全球研究中心研究员马赫迪·达利亚斯·纳赞罗亚告诉本刊,“它是利比亚和整个非洲的工业和贸易重镇,一些非洲地区最大的公司都在这里,包括利比亚钢铁公司。许多利比亚国家企业都在这里或其周边地区设立了总部。同时,米苏拉塔还是利比亚主要的船舶港口。”

利比亚沿地中海北岸有一处内凹的海岸线,被称作锡德拉湾。米苏拉塔正是这个湾上的良港。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反政府武装之所以能和卡扎菲周旋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他们对这个港口的控制。控制米苏拉塔意味着拥有锡德拉湾,拥有锡德拉湾就意味着他们能够和外部世界保持联系,能有船舶为他们提供药品、食物、武器和弹药。这些支援反对派的船只主要来自法国、土耳其、卡塔尔等国家,在战斗最激烈时,这些补给也没有停止。

而对于卡扎菲来说,失去米苏拉塔意味着反对派和西方将得到前沿阵地,用做攻击政府腹地的平台。一些欧洲国家正在讨论是否建立一道连接米苏拉塔到班加西的海上走廊。如果西方决定向利比亚派兵,那么这个走廊将能用于部队的交通,对卡扎菲形成真正的威胁。

尽管通过了加强军事和后勤援助,西方帮助反对派暂时夺回了米苏拉塔,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反对派是否能顶住卡扎菲的反攻还是未知数。正如英国国防大臣福克斯的谨慎说法,现在只是出现了“有利的趋势”。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迪保拉4月19日说,在实施禁飞一个月后,“禁飞区”的作用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小。“通过轰炸摧毁反飞行器武器等早期空袭目标是很容易的,因为它们是固定装置,并且容易从空中辨别。”杜伦大学教授罗伯特·威尔逊说,“一旦最初的军事设施和指挥设施被摧毁,轰炸的主要目标就变成了坦克和其他小型的军用车辆。由于卡扎菲政府开始向人口密集地区部署坦克,北约和其盟友很难不误伤平民。而且反政府武装的军用车辆和卡扎菲部队的非常相似,很容易被误伤。”

尽管如此,西方国家对是否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显得犹豫不决。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曾在“禁飞区”问题上高声疾呼的诸国首脑不再大张旗鼓地呼吁新政策了。一些观察家感到,反卡扎菲联盟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利比亚战略。

前加拿大外交官、《毒品,石油与战争》《通向9·11之路》等书籍的作者、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彼得·达尔·斯科特向本刊指出,北约及其盟国在如何进行下一步行动,以及行动最终要达成的结果等问题上还存在分歧。在28个北约成员国中,只有一半国家为反卡扎菲联盟提供支持,土耳其甚至提出了一项允许卡扎菲保留权力的和平提议。而在反卡扎菲联盟中,也只有6个国家提供了轰炸机,德国和意大利只是做出了口头许诺。

但在加拿大全球研究中心研究员马赫迪·纳赞罗亚看来,分歧并不能解释反卡扎菲联盟目前的动向。“我并没有看出美国和它的盟友间存在重要的分歧。”他告诉本刊记者,“北约内部存在两极:美国和英国是一极,德国和法国是一极。这4个国家是布鲁塞尔真正的决策者。除了土耳其在凯末尔主义影响下保持相对独立的姿态外,其他国家基本上追随这4个国家的决定。一些人认为,德国和土耳其在反对美、英、法的决策,罗马可能还是中间分子,但这些国家的言行并不一致。由于德国舆论可能不会允许政府插手利比亚,柏林不能直接对利比亚进行攻击。他们所做的是,将更多的军事资源投向阿富汗,这样一来,北约的其他资源就可以流向利比亚。而土耳其本身就是对利战争的行动指挥部所在地,参与管理班加西机场,协助海上行动。”

更重要的是,在执行对利比亚行动的北约当中,“美国无疑仍是决定性的力量”,这意味着,分歧并不是一个真问题。“北约自己和五角大楼的指挥官都曾说,北约基本上完全是由美国军队组成的。换而言之,在北约,美国是唯一的主角,其他欧洲国家不过是陪衬。由北约来执行行动的事实就是美国在执行行动,其盟友提供政治、资金支持。麦凯恩参议员和美国参议员在几周前就要求北约为美国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买单。”纳赞罗亚分析说,“北约没有美国就根本不可能发起南斯拉夫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更别说在利比亚了。”

纳赞罗亚注意到,在反卡扎菲联盟中的各国政治家已经逐渐隐身在了北约背后。“美国在轰炸阶段担负了繁重的工作,但同时,它又躲在北约的多边主义形象背后,仿佛并没有做决策。华盛顿害怕公共舆论,这就是为什么当初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克林顿和国防部长盖茨在公共场合都表示美国反对禁飞区政策,直到最后一刻。”纳赞罗亚说,“不仅是奥巴马,英国首相卡梅隆、法国总统萨科齐都将自己隐藏在了北约之后。由于北约是国际组织,可以逃避任何形式的政治责任,并没有选民可以约束北约。各国可以持续数月轰炸利比亚,而后称这是北约干的,北约为此负责。这样在公众面前,政治家便逃脱了责任。”

在纳赞罗亚看来,目前兴起的种种僵局“恐慌论”背后隐藏的是精心的政治算计。自利比亚危机发生以来,对立双方的外交斡旋都从未中断。即便是在僵局中,“国家过渡委员会”近日还邀请法国总统萨科齐访问班加西。在政府方面,利比亚外交部欧洲司司长艾哈迈德·贾鲁德4月26日在的黎波里会见俄罗斯驻利比亚使馆代办,呼吁俄罗斯采取必要措施,促使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西方联军针对利比亚民用目标的军事打击,以及北约企图通过空袭杀害卡扎菲等问题。利比亚外长奥贝迪在4月27日还访问突尼斯,与突尼斯外长克菲举行会谈,争取突尼斯的支持。奥贝迪自担任外长后积极与外界接触,商讨如何实现利比亚各方停火。可见军事上的僵局并没停滞各个政治角色公开和秘密的磋商和博弈,而这种博弈对美国和北约未必是一件坏事。

“美国和北约希望在的黎波里的利比亚政府和班加西的‘国家过渡委员会’之间保持一种战略僵局,他们可以利用这种僵局同时控制双方。”纳赞罗亚分析说,“的黎波里和班加西越是绝望和疲倦,他们就越会转向美国和北约以结束这场冲突。‘国家过渡委员会’将可能与美国和欧洲做更多的交易,而的黎波里也可能做出让步以寻求战争的结束。僵局持续的一种可能就是利比亚双方都将依赖华盛顿和布鲁塞尔充当仲裁人。”纳赞罗亚指出,在班加西,美国和欧洲已经在帮助建立中央银行和新的国家石油公司。卡塔尔已经开始负责为新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合约。半岛电视台也在帮助“国家过渡委员会”建立媒体站。在合适的价码下,美国和北约未必不能接受利比亚东西分治的方案。“在1951年以前,美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曾经达成过将利比亚分成三个国家,而不是组成一个独立国家的共识。美、法、英曾经和苏联会谈,提议通过联合国,在利比亚建立三个托管国。昔兰尼加由英国托管,法赞由法国托管,的黎波里塔尼亚由意大利托管,而美国同时监管他们。但是苏联并不赞同这种想法,希望能够由自己托管的黎波里塔尼亚。双方的谈判破裂,最终在联合国的辩论之后,利比亚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文 / 徐菁菁) 僵局北约成员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时政外交军事中东局势美国军事利比亚苏拉利比亚战争卡扎菲

上一篇: 食品添加剂问题
下一篇: 邓秀琼案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