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珊的收藏
作者:李晶晶( 明正德 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盘 )
台湾台中市的那家中央书局是苏珊最爱去的地方。她清楚记得,高三那年,一次去书局,看到墙上挂着一幅齐白石的《宰相归田》,题记:“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可为盗,不肯伤廉。”苏珊很是喜欢,于是找到书局经理,提出能否出让这件印刷品。被拒绝后,苏珊并不放弃,又提议:“如果哪一天拆下的时候,可不可以再卖给我?”
后来,苏珊如愿地买到了这张齐白石的印刷品,将它挂在了自己的卧房里。她母亲常常笑说,等你以后有了钱,也许可以买到真迹而不必再挂印刷品了。从那时候开始,苏珊对齐白石的画作已经非常重视,会去看有关他的书籍,手里只要有点钱,就会拿去买画。当然,到现在为止,收藏的齐白石都是真迹了。说话之间已经相隔近40年。
六七十年代,台北有两条古董街,苏珊常会去那里淘宝。她曾买下一件“汉代绿釉”的陶器,拿去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部的好友吴处长看,处长摇摇头告诉她,这是广东新做的。苏珊说:“听完这话就跟浇了盆凉水一样,从头冷到脚,心里很难受。”之后,她陆续又拿了七八件东西给这位朋友看,没有一件是对的,她的自信心也差不多消失殆尽。直到有一天,她又带去一只大盘,朋友终于点头认可,并告诉她这是一件明朝的龙泉水仙盘。“如果还错,可能我就没有勇气继续买东西了。”苏珊说,收藏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在错与对之间积累起来。
对于苏珊来说,台湾是她收藏的入门之地,而香港则让她开始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其中渊源,不能不提她的丈夫——何安达。何安达是地道的英国人,受过传统的欧式教育,1960年到香港地区工作,后来成为一家总部设在香港的大型国际海运集团的主席,长期居住在香港。说来有趣,何安达也极热爱收藏中国艺术品,尤以青铜器、高古陶器、雕塑等为主。或许他俩的相识是这些古董牵了红线。
上世纪80年代初,香港的古董市场相对于台湾来说,已具有一定规模,加之那时的香港行家占据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点,可以接触到内地及欧美市场的各类古董,鉴赏水准也相对高于台湾。苏珊婚后来到香港,很快加入了香港东方陶瓷学会。这个学会成立于1974年,旨在为会员提供一个研究、欣赏东方艺术和文化的平台。学会有一个很受大家欢迎的活动叫“鉴赏晚会”,会员可以把藏品带到学会给专家学者品评和鉴定真伪。项目众多,包括玉器、陶瓷器、漆器、纺织品、青铜器和竹木器等。另外还有收藏兴趣小组织——求知雅集,每月第一个星期二晚上,会员都会聚集在尖沙咀顶好的酒家,交流收藏心得和鉴赏藏品。偶尔邀请一些学者做专题演讲。
( 清道光 粉彩描金苹果绿釉十二花神碗一对 )
苏珊说,最初去古董店的时候,看到一堆青花瓷器放在那里,觉得每个瓷器上的蓝色都一样,分辨不出它们的区别。可店里的老板会说,这个是康熙青花,那个是乾隆青花,又或是明代的万历青花。苏珊不甘心,会很仔细地去问它们之间的区别,回头再在学会活动时咨询专家。在苏珊看来,在那个资讯并不发达、出版物有限的年代,香港收藏界这种浓厚的学习和交流氛围,对大家鉴赏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她说:“有一天,我再去古董店的时候,看到那些放在高处的青花瓷器,我指着其中的一件说,请帮我拿下那个万历青花。所以,我常说,自己是在香港才真正学到如何收藏。”
正因为如此,苏珊向何安达提议,将收藏堂号起名“思源堂”。她解释道:“思源取意饮水思源。这有两个意义,一个就是我先生的父亲最初给了他一件青铜爵杯,他才开始对中国的古物有认识,进入收藏,所以我说你要饮水思源,记得你父亲。其二就是要感谢香港这个地方,因为来到这里,我们才开始真正有机会收藏到精品,学习到很多知识。”
( 清道光 黄地绿彩龙纹梅瓶 )
说到这时,或许大家会比较耳熟“思源堂”这个名字。2010年9月16日纽约亚洲艺术周上,何安达委托纽约佳士得推出了“思源堂中国古代青铜器珍藏”专场拍卖。在收藏方面,苏珊和何安达会相互参考意见,对于一些重要东西的入藏会审慎商量,不过两人的收藏偏好有所不同。何安达仍以欧洲人的审美为主,对高古器物尤其重视。苏珊则从女性视角出发,更多偏向精美的小玉件、竹雕、文房用品等。
其中有一件清乾隆黄玉描金宫苑仕女图碗,以黄玉雕琢而成,碗内以金色绘纹加以装饰。在碗底中心部分绘一大圆作为轮廓,圆中左下绘有花卉两种,花朵竞相开放,花瓣肥硕,层次分明,花间以小叶点缀,呈现一片蓬勃的春意。花簇左上绘竹木数枝,竹叶茂盛。右侧空中绘飞鸾,凤首在下,凤尾在上,凤喙微张,双翅伸展,好似在空中回旋鸣叫。整幅画面构图精当,描绘生动细致,充满了勃勃生机。另有一对英国行家马钱特(Marchant)旧藏的,清道光苹果绿地粉彩描金牛郎织女盘,外壁以苹果绿打底,绘花果图,施蓝色、绿色、红色、黄色等多种彩釉,色彩丰富亮丽,且蕴含独特的西洋风格。内壁绘牛郎织女图,情意难掩。口沿及内壁底描金,一盘内壁饰各色吉祥云纹,另一盘内壁饰荷花水草等,盘底部所绘牛郎织女情境生动。
( 清乾隆 斗彩缠枝花卉碗一对 )
在苏珊的收藏中,这类颜色艳丽、画面故事动人的瓷器不在少数。她说:“这些都属于当时最高档的外销瓷,一般外销瓷没有款,但这几件都带款。三四十年前,这种外销瓷在国外卖得比我们所谓的雍正、乾隆、康熙官窑还要贵几倍。”“外销瓷”是一个意思多少有点含糊的字眼,既可泛指不同品质、粗糙精细兼而有之的陶瓷,如供应本土市场,随后也销往国外,包括唐宋时出口东亚、东南亚和西亚的陶器,也专指为国外市场生产的瓷器。明清两代,尽管景德镇是官窑所在,专为宫廷服务,但它在生产宫廷瓷器之余,也生产出口瓷器,这也是许多外销瓷品质优良的原因。苏珊说,这些外销瓷都是30年以前在英国国际艺术展,或者大的行家那里才可以找到。
80年代前后,去英国参加展销会,需要排队买东西,今天我们是无法想象的。苏珊说,如果展销会定在3月8日开展,我必须提前4天就付钱请伦敦的学生去那里排队,五六个学生得轮流排队。展销正式开始那天,10点开门前,你就可以看到门口已经排了五六十人。门一开,大家都是冲锋一般进去赶快看。当时收藏的人不多,购买的渠道没有现在丰富,古董商就是那些老面孔。
( 清乾隆 黄玉描金宫苑仕女图碗 )
对于苏珊来说,她现在希望逐渐散出青铜器或大件陶器,集中去收藏近现代书画和好的玉器。这次她将自己收藏的100多件藏品交由北京保利拍卖公司专拍。她说:“像青铜器这些大件东西,摆放和保护它们都有难度,我与何安达都不年轻了,要好好照顾它们并非易事,所以我们决定慢慢缩小收藏范围。英文有时候说‘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开始觉得‘少’怎么又会‘多’呢?就好比以前我有100多张画,一堆堆放在那里。整理后,只留下28张最喜欢的。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那28件每一件我都能清晰地记住它们,那我就真的拥有了这28件。而100多件不过是个数字。亲身体验之后才明白,当你有很多东西时,你并不会觉得它们珍贵。简单化了你才会真正去体会,去欣赏。”■
(实习记者谢济对本文亦有贡献)
( 清 竹雕韩湘子牧牛摆件
此件竹制摆件制作于清代,依竹根天然形状加以雕刻,所用竹材皮殻褐红,包浆润泽。作品描绘了八仙之一韩湘子坐于牛背上的风雅形象。人物颈部较短,窄肩,身着布衣,双手执神物紫金箫,一腿平放于牛背上,另一腿自然弯曲。全身衣纹款款,坐姿自由自在,无所拘束。所乘水牛牛角向上弯曲,圆眼、小耳、方鼻,鼻上拴有绳索;脖子向前伸展,线条流畅优美,皮肤皱褶栩栩如生。与人物结合来看,更添一分自然野趣。 )
(文 / 李晶晶) 苏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