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在巴黎》,向19世纪浪漫主义致敬

作者:李东然

《猫在巴黎》,向19世纪浪漫主义致敬0

黑色动画

“作为一部2D的动画片,《猫在巴黎》呈现了并非完美却特立独行的风格。精美杂糅了多种艺术形式,使得动画本身妙趣横生。”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旗帜诞生、至今以批判性和专业性著称的《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对一部动画电影书写溢美之词,并不多见。较之更难得的是,《猫在巴黎》不仅已经在法国国内提名了本年度恺撒奖,而且在至今所参展的电影节上,各国主流媒体影评人众口一词般地在文章中频繁替换着诸如“魅力、风格化”这样的词语。自此次法国电影展开始以来,这部时长不过一个多小时的动画电影,打败了作为法国电影招牌、又新老明星云集的爱情片,成为最是一票难求的热门影片之一。

今年已经44岁、却看起来仍旧满脸“朝气”的导演兼编剧阿兰·嘎诺尔(Alain Gagnol)有些兴奋地告诉本刊记者,这部去年底开始上映的动画片,至今仍旧在法国电影院线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成绩已经让曾经担心电影上映不到一周就“下架”、无颜交差投资人的创作团队松了口气。“毕竟这是我们的第一部长片,前后整整花了5年半时间,如今算有了小小的胜利。我想,对于影院里绝大多数看迪斯尼、梦工场长大的观众而言,这样一部动画影片起码是新鲜的。”

也还是保留了儿童和动物搭档的动画片模式。女孩佐伊和身为女警官的母亲让娜一起生活,而父亲被臭名昭著的大盗维克多·柯斯达残杀,从此佐伊忧伤不语,让娜把自己的人生与仇恨扭结在一起。所幸,这对母女低沉的生活中,有一只名为蒂诺的猫,它是佐伊的体贴玩伴,会抓壁虎作为礼物送给佐伊。每到夜幕降临,蒂诺总要离家,与飞檐走壁的夜贼尼克行走在巴黎的屋顶上,共享刺激的旅程。终于有一晚,佐伊尾随着蒂诺离家,恰巧卷入了柯斯达团伙盗取内罗毕巨人雕像的犯罪中,蒂诺和尼克,为了解救佐伊,与柯斯达在巴黎圣母院的屋顶上展开了殊死搏斗。

结局竟是尼克打败了恶魔斯柯达,不仅救了小佐伊,也从此和佐伊、让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行侠仗义的小偷,跨越了正邪界限的爱情,甚至是柯斯达团伙内部,也会接连上演些诙谐幽默的闹剧。当观众被这些高速向前又疑云团团的情节兜转得有些眩晕时,导演却在影片内部构建了一连串毫无理智的“黑色”情节。虽然是动画电影,借用一个眼下时髦的电影类型归类,风格的确“Cult”。甚至比如尼克和柯斯达团伙对话的场景,似曾相识的台词、动作,完全不难让那些熟悉经典黑色电影的观众想起马丁·斯科塞斯《水库狗》、查尔斯·劳顿(Charles Laughton)的《猎人之夜》(The Night of the Hunter,1955)。搭配上细腻的爵士乐背景,显然,《猫在巴黎》不是纯粹拍给孩子的动画电影。

《猫在巴黎》,向19世纪浪漫主义致敬1( 动画片《猫在巴黎》剧照 )

成为动画导演前,阿兰·嘎诺尔曾是位业余漫画作者,写故事,又自己手绘,坦言为了谋生,才进入弗里曼,做起最基础的动画师。1988年起至今,他和让-罗普·费利乔利(Jean-Loup Felicioli)联合执导了不少主要是那种针对成年人的时髦而先锋的小品。注重原创性和艺术性,而不是以商业为目的,甚至完全不做商业发行,只是在法国有很多独立动画短片的电影节上播放。同时阿兰也是小说作家,创作侦探小说,题材总偏向于黑色幽默。

《猫在巴黎》就是源于阿兰·嘎诺尔心里一个转瞬即逝的想法。他告诉本刊记者:“猫本身也有很矛盾的地方,它是家养的动物,在家里待着。但另一方面,猫的性格又很独立,总是特立独行的。这种矛盾性特别吸引我,我想以此尝试一次长片动画。”

导演的初衷是用动画片的形式拍一部侦探片。“因为我特别喜欢美国的侦探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几乎是深受他的影响。他的小说,不会缠绕在过多的叙述上,一上来就是动作、行动,剧情发展很快,我喜欢节奏比较快的小说。因此最开始《猫在巴黎》完全不针对孩子,是给成人看的。但这个剧本写完后,我们并没有拿到预算,被制片人拒绝的主要原因是,在法国动画片的成人市场是比较狭窄的,投资人怕收不回成本。”

于是阿兰·嘎诺尔在简洁激烈的钱德勒和趣味天真的儿童电影之间,寻找着一个看似不存在的平衡点。而他自己倒玩笑说,这是完成脑筋急转弯式的头脑冲浪,走投无路时难免放弃和妥协,但也有类似原则性的存在,支持着他完成了近20版的修改。“动画电影更注重剧本,这是我的观点。因为人物活在剧本里,活在故事里。剧本写得好,后期的视觉风格、动画设计才能跟上,达到电影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画得很漂亮、视觉风格很炫的动画电影,但整体电影看起来很无聊,因为剧本写得差,没有把人物情感或者人物的个性放进去,光靠动画片的画面来呈现是特别无力的。”

浪漫主义坚持

如果把剧本的曲折创作过程,看做是创作如何在不可回避地与商业迂回周旋,而后来的3年时间,用阿兰导演自己的话说,则是纯粹“浪漫主义”的过程。

佐伊和尼克,以及酷猫蒂诺,全部运用优雅纤长、充满韵律的曲线勾勒而来,尼克与让娜瘦长圆润的脸、纤长的颈、拉伸着的身体比例,无不显出从容不迫的气质;而到斯柯达的团伙为代表的反面角色上,蛮横的手,粗暴的身体,再次以人物身体比例上的变形得到很好的呈现。人物面部描写却全部平坦化,弯曲而极简的线条一笔勾出富有符号感的鼻子,杏子形状的眼睛,双眸里是大量的留白,看似空无一物,又似饱满着情感的堆积。

色彩的运用,尤其大胆而超越现实。作为主角的小猫蒂诺,竟是深灰和橘红相间,而橘色、棕色、粉色、绿色浓浓涂在画面上,不可思议地用来呈现出夜间的城市风景。铺陈大面积纯粹的平面化色彩,而较少地关注对空间和深度的塑造,也忽略掉物体质感的表现,从而使得画面富于象征和情感表现效果。

最使人惊诧的是,当包括法国在内的,整个西方动漫产业都已经完成这样的转变:除创意和设计外,其余环节均外包代工时,《猫在巴黎》每一秒钟的12格画面,却都是由阿兰在内的60人小团队,在法国本土,以纯粹“手工制造”的方式,一笔笔画在纸上。

“我们从很多古典的绘画中吸取元素,负责视觉部分的导演让-罗普(Jean-Loup)本身是一个画家,因此动画片中人物的部分,尤其女性角色的描绘深受意大利画家莫迪利亚尼的影响,有很强的致敬意味。而色彩上,高更、塞尚的经典作品对我们来说都是有启发性的,当然还有毕加索的风格。但这种借鉴和致敬并不是无序的,甚至可以很明确地定义,《猫在巴黎》是一部向19世纪浪漫主义致敬的动画电影。”

“与其说我们在视觉部分很好地借鉴了浪漫主义元素,不如说我们在沿用这种态度完成了整部动画片。比如那些让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所谓黑色情节,比如让娜(女警官)和尼克(夜贼)幸福缠绵,喜欢的人觉得是很幽默,不喜欢的人觉得情理不通。但实际上这些在我看来,根本上是浪漫主义的,甚至包括我们对整个手绘过程的坚持,同样是对浪漫主义的坚持。”

《猫在巴黎》画了5年半。有趣的是,恰恰这5年里,全球动画界,甚至电影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阿凡达》的横空出世,《盗梦空间》的火热上演,似乎,全世界的导演编剧们都被一种叫3D的电影技术迷得神魂颠倒。

导演阿兰毫不讳言自己也很喜欢美国的动画片,周末也去看那些3D动画,乐在其中。“我也明白影院里越来越少放3D以外的动画电影,何况法国的动漫产业也有这样的传统。大量的从业人员会得到好莱坞的邀约去美国,或者干脆就在法国为好莱坞工作。我自己的团队里也不断有年轻人选择离开,去尝试和学习新的动画技术,但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我对《猫在巴黎》的态度。我想,包括那些和我一样留下来的同事,我们都很明白自己做的并不是一件名扬天下的事情,只不过享受运用自己的点滴心智,去完成那些具有原创性和艺术性的过程。所以,与其说这是难熬不安的5年,不如说这是飞逝而去的5年,其中充满着温馨的回忆,以及旁人并不那么容易理解的乐趣。”■

(实习生芳婷亦有贡献)

(文 / 李东然) 巴黎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