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将改变日本吗?

作者:徐菁菁

灾难将改变日本吗?0( 3月16日,日本岩手县幸存者守在家园旁,美国救援队员正在废墟中搜寻幸存者 )

尽管次生灾害的高风险和核泄漏依然在持续困扰日本,菅直人政府已经开始着手重建灾区。14日,负责制订灾后重建蓝图的重建规划专家组“复兴构想会议”在首相官邸举行了首次会议。菅直人在会上称,日本能够克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5年来最严重的危机”,让日本重新焕发活力。

但菅直人本人未必能有机会领导日本的重建工作。灾难并没有像许多观察家预测的那样能够缓解菅直人的执政危机。最大在野党自民党总裁谷垣祯一拒绝了菅直人组建“联合救国内阁”的建议。他在14日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批评政府救灾不力,直言菅直人“已经到了决定是否辞职的时候”,并暗示,自民党可能向国会众议院提交针对菅直人内阁的不信任决议案或向参议院递交针对菅直人的问责决议案。而同为民主党人的参议院议长西冈武夫当日也说,菅直人未适当处理灾后救援事宜、应对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不力,应该辞职。

“在灾难发生前,由于民主党和自民党的竞争和民主党内部的分裂,日本政治已经陷入了混乱,日本政坛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菅直人是否能保住自己的职位,日本是否该举行新的大选。虽然灾难的到来让各党派间有了紧密合作的动力,但最近的地方选举再次暴露菅直人政府的弱点,重新将对抗摆到了团结之前。”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席威廉·格里姆斯告诉本刊,“我认为菅直人的表现是不错的。他的政府在危急时刻和救援、重建行动中保持了开放的姿态。政府机构和自卫队在巨大挑战面前高效运转。他之所以还是受到指责是因为核危机没能得到控制,但事实上,这并不能归罪于他。”

灾难并不能决定菅直人后继者的人选,未来的政党斗争将给出最终的答案,但危机给了日本政治家一次赢得政治资本的难得机会。美国乔治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席迈克尔·格林观察道:“在历史上,面对危机的时刻,日本的年轻政治家常常能够借此机会超越他们毫无头绪的前辈。现在也是如此。一些年轻的政治家在灾难发生后展现出了他们的果断和镇定。”内阁官房长官兼任外相枝野幸男将是灾后日本政坛值得关注的人物。现年46岁的枝野在政府发言人职位上日以继夜。在不少日本政治人物因大放厥词而广受批评时,他出言严谨、准确,屡次为菅直人的失言圆场,成功地塑造了自己兢兢业业的“国民英雄”的形象。从3月中旬起,日本民众自发建立了一个名为“枝野,去睡觉吧”的微博账户,在其中表达他们对其辛勤工作的赞赏和健康状况的担心。日本网民甚至发明了以他命名的新词——“枝野行动”。日文版“推特”如是解释这个词:“不眠不休拼命工作”和“上司无能而不得不独自努力”。“枝野幸男在公众面前表现得非常冷静和职业,他显著地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本钱,也许他本人并没有这样的动机,但这似乎已经使他步入了首相候选人的圈子。”斯坦福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专家丹尼尔·斯奈德指出。枝野幸男的祖父是被称为日本“宪政之神”的尾崎行雄。在世家传统盛行的日本政界,这无疑也是他未来政治前途的坚硬基石。律师出身的枝野幸男善于雄辩,是日本政坛中鹰派人物,对华态度强硬,曾在演讲中将中国称为是需要“对付着交往下去”的“恶邻”。

日本地震后,周边国家纷纷向日本施以援手,日本也一改阪神地震时的封闭政策予以全盘接受。但观察家认为,灾难对日本未来外交政策的影响尚不明朗。“在地震以前,日本在外交上有4个重点:保持日美军事和政治关系,加强和东亚地区的经济融合,降低中国的贸易投资障碍,在东海对抗中国。我并不认为灾难会从根本上改变方针。”格里姆斯说。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日美关系将会加强。

灾难将改变日本吗?1( 4月2日,日本首相菅直人视察在海啸中受到毁灭性破坏的岩手县陆前高田市 )

乔治敦大学教授格林指出,1995年阪神地震以后,鹰派政治家桥本龙太郎成为首相,力促了一系列国家安全政策改革,其中包括对日美防务合作指针进行前所未有的拓展,类似的变革同样可能在此次震后的未来几年重现。

1995年曾是日美关系多年以来的最低点。苏联解体极大削弱了日本面临的北方威胁。生于战后的新生代日本政治家进入政府的核心部门。他们对日本的崛起深感自豪,不甘于日本在日美关系中的从属地位。同时,连年的日本对美贸易大额盈余和日本企业对美国市场的广泛渗透激起了美国国内的“日本威胁论”,两国之间贸易摩擦不断。1994年,日本首相咨询机构“防卫问题恳谈会”甚至在一份报告的初稿中对美国是否能够履行对日安全承诺表示怀疑,主张将联合国提升到与美国同等的安全伙伴地位。但在1996年,日美两国就在东京发表了“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这份宣言不仅再次确认了美日不可替代的同盟关系,还规定双方将进行亚太地区安全情报交换、防卫政策协商,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包括危机预防和解决冲突在内的政治外交领域合作。作为回馈,美国认可日本改变单方面接受美军保护的被动状态,允许日本自卫队不再完全服务于美国的战略部署,在美日安全框架下可以拥有“切实的防卫力量”,为自卫队的发展打开了绿灯。

灾难将改变日本吗?2( 美军驻日本冲绳普天间基地 )

客观地说,阪神地震并不能被视作日美关系扭转的关键助推力。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艾利斯·克劳斯告诉本刊,1995年日本政府在地震中的迟缓反应虽然导致了村山政府的倒台,为桥本龙太郎创造了机遇,但桥本的上台最终还是取决于自民党内部的协调。在阪神地震发生前的1994年,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助理约瑟夫·奈就判断,全球均势向亚洲倾斜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提升美日同盟已经是美国的首要任务;而彼时的日本也深感朝鲜和东亚邻邦崛起的威胁。但那场摧毁了神户地区的大地震显然也让日本上下的心态大有改观。日本防卫大学校长五百旗头真曾这样评价:1995年1月的阪神大地震和3月20日奥姆真理教的沙林毒气事件“从根本上动摇了战后日本社会安全神化的基础”。

与1995年类似的情况是,此次地震前的日美关系也正在低潮中徘徊。2009年,菅直人的前任鸠山由纪夫在竞选首相时许诺,要使日本在日美同盟中获得平等地位,再次重启了20年前就开始讨论的美军搬离冲绳普天间军事基地问题。他甚至提出将基地转移至冲绳县外或国外,并以此受到了冲绳人的广泛支持。鸠山上台后很快便骑虎难下。去年,美国的强硬态度和国内舆论的压力逼迫他数次改变原有基地迁移方案,但妥协的结果是:冲绳人认为他言而无信,美国也毫不买账。在美国看来,鸠山的提议将极大地损害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实力。美国民间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的日本问题主任迈克尔·奥斯林指出:“超过3.5万名美国士兵驻扎在日本,另有1.1万名士兵随着第七舰队游弋在这个国家周围。其中,3/4的美国军事设施都位于冲绳。没有日本对美国的支持,在中国军事实力增强的情况下,美军的军事前沿姿态将不堪一击。同样,失去日本的基地,还将大大限制美国对朝鲜的反应能力。”

“鸠山在普天间问题上激怒了美国。同时,他还以谈论在经济上向中国靠拢,收回在印度洋上支持美军行动的日本自卫队等话题威胁美国。”克劳斯说,“鸠山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出这样的三个表态令美国感到震惊而恼怒。菅直人和他的前任相比在这些问题上已经有所回收。”

美国对日本政府的压力足以令鸠山下台,民主党政府软化,但却难以左右日本民意。而现在地震提供了难得机遇。“在过去,国际社会对自然灾害的反应就是增进国家关系的有效手段,美国和印尼关系就是个例子。”波士顿大学教授托马斯·贝格告诉本刊。2004年12月海啸席卷印尼后,美国海军向印尼提供了不遗余力的援助。在此之前,印尼政府和美国的关系并不密切。但在海啸后的几年,印尼迅速成为美国在穆斯林社会最亲密的盟友。

日本地震发生后,奥巴马立刻表示,美国准备对日本提出的任何请求提供帮助。3月12日,美国海军两栖攻击舰“埃塞克斯号”就搭载第31海军陆战队远征部队从马来西亚出发前往日本灾区。在西太平洋海域的“罗纳德·里根号”航空母舰和常驻日本美军基地的“乔治·华盛顿号”航母,连同约两万名美军士兵也都投入了救灾。面对核泄漏事故,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沃尔什表示,美军管理核辐射的专家将与自卫队分享所有的经验。自卫队与美军在防卫省、美军横田基地以及陆上自卫队东北方面总监部分别设立了三个协调部门,由沃尔什指挥统率。此外,美国驻日本大使鲁斯和军方高层还亲自走访日本灾区,面对日本民众,鲁斯说:“我见到了人性中最好的一面,美国与你们感同身受,并为你们祈福。”

《纽约时报》这样描述日本接受美国援助时的场景:“在一个被摧毁的村庄残存的学校里,美国海军的直升机徐徐降落。幸存了的人们最初显得有些迟疑,但他们很快冲了出来,帮助搬运食物、水和衣服。……”克劳斯说:“一些投入救灾的美国军事力量就来自备受争议的冲绳基地,但现在,他们的作用将提醒一些日本人:美国的军事存在对日本也是有利的。”

不止于此,乔治敦大学教授格林指出,由于地震造成的重大损失和重建财政压力,日本每年略低于1%国内生产总值的防卫投入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大幅度增加,加强日美安保合作,协同美军将有助于日本在不多花钱的情况下获得更强的防卫能力。这对将战略重心向亚洲转移的美国不啻是一个好消息。

“现在还很难预测灾难造成的长期后果。从地区力量平衡的角度看,灾害的影响是有限的。3万人的死亡和近30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固然惊人,但相较日本的经济总量,这依然在可控范围内。”波士顿大学教授伯格说,“一些潜在的影响可能更为巨大。日本扩张核电的计划将遭遇新一轮的反核能大潮。”

福岛核电站危机对日本未来能源政策的影响值得瞩目。自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起,日本就开始力求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根据2006年的《新国家能源战略》,日本原计划在2030年将对石油50%的依存度降低至40%;并提出原子能立国战略,计划在2020年以前增加16~18个新型轻水反应堆,到2030年,原子能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30%~40%。“我想日本建造核电站的计划将会放缓。为弥补这造成的电力缺口,日本将扩大它对天然气和煤的使用。”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席威廉·格里姆斯告诉本刊。

俄罗斯对这一局面相当敏感。路透社报道,日本强震后,普京即下令加速发展远东地区能源项目,以应对日本今后的能源需求。20日,普京在一次会议上说,俄方将“向日本企业提供参与远东地区以及西伯利亚大型能源项目的机会”,日企可考虑购买位于东西伯利亚的科维克塔天然气田以及位于雅库特地区的恰扬达气田股份。同时他宣布,俄罗斯不久后将向欧洲联盟递交一份提案,根据提案,俄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准备将每日经由管道输送至欧洲的天然气增加6000万立方米,以使更多船只向日本运输液化天然气。俄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高管亚历山大·阿纳内科夫说,根据这一提案,日本每天可多获得4万吨液化天然气。他说:“俄罗斯和欧盟间这样一大笔交易将为日本提供切实援助。”

日本一直觊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资源,曾打算斥资70亿美元,推进俄罗斯安加尔斯科至纳霍德卡港约3800公里的输油管线建设,如果项目得以实现,俄将向日本提供其所需的15%的石油。虽然俄罗斯也热衷于吸引投资,但“二战”后遗留下来的领土纠纷成为两国间无法跨越的鸿沟。在地震发生前的几个月里,日俄双方正就北方四岛归属问题针锋相对。在乔治敦大学教授格林看来,日本将面对的能源紧张或许是日俄之间暂时搁置领土问题,推进能源经济合作的机会。但俄罗斯近年来通过能源贸易壮大国力之后,对外关系上一直比较强硬,使用能源手段实现政治意图的先例并不鲜见。“日本一直热衷于俄罗斯的资源,但日本不太可能为此在领土问题上做出任何让步。在对俄罗斯的交易中,日本的筹码并不多。”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普兰德拉·贾恩告诉本刊。此外,在美国战略重点向亚洲转移的同时,俄罗斯近年来不断试图加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在美俄的角力之中,日本的选择显而易见。■

(文 / 徐菁菁) 地震美军菅直人日本灾难日本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