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泰利:海地的“乌里韦”?

作者:俞力莎

马尔泰利:海地的“乌里韦”?0( 4月5日,海地太子港,新总统马尔泰利在新闻发布会后向支持者致意 )

马尔泰利在竞选中高呼:“改变我们的政治惯例,改变我们的政治选择,改变我们的社会机构。”他还强调,如果当选总统,第一要务就是“让人们走出帐篷”。而这正是饱受地震、瘟疫、暴力和腐败之苦的海地所需要的。他的竞选团队组织了一场众星云集的演唱会来提升人气,还向支持马尔泰利的选民做出了提供工作等诸多承诺。这些选举策略成功地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追随者——这次选举中最重要的票源——令这位50岁的流行音乐偶像以67.57%的得票率战胜了其竞争对手、年届70的前总统夫人米朗德·马尼加。

马尔泰利正忙着四处感谢。支持者说,“是我们,海地人民”为他“创造了这67.57%得票率的胜利”。但是,与其说是“改变”的口号造就了一个“海地的奥巴马”,不如说海地政坛的混乱局势才是将马尔泰利推到前台的真正原因。美国“海地正义与民主协会”的专职律师尼克尔·菲利普斯向本刊记者指出,只有22%的选民参加了投票。相当于只有不超过15%的海地选民把自己的票投给了马尔泰利。

在去年11月28日举行的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中,马尔泰利的得票率屈居第三,本已与总统之位无缘。进入第二轮角逐的是来自民主进步联盟的米朗德·马尼加和来自执政党团结党的候选人汝德·塞莱斯廷。但是,执政党被质疑在选举中徇私舞弊。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冲突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骚乱,最终导致塞莱斯廷于今年1月26日宣布退出竞选。尼克尔·菲利普斯说:“有14个政党被排除在选举之外。包括最受欢迎的、由前总统阿里斯蒂德创立的拉瓦拉斯之家党。海地选民和国际人权组织要求的是重新举行大选。但是,美国、欧洲和加拿大为选举买单并支配了选举过程。美国甚至以停止给海地外交官颁发签证为要挟,迫使海地政府直接举行最后一轮对决。现在的选举被认为是为国际社会而非海地人民而进行的。”失望的选民不得不以弃权来表达自己最后的抗议。

虽然当前的混乱局势给了马尔泰利一个上台的机会,但是缺乏社会基础的新政府还是免不了要面临重重困境。尼克尔·菲利普斯认为:“为了实施震后重建计划,他们必然需要国民做出一些牺牲。人们不得不告别家园进行迁徙,也许需要忍受缺少水源、公共服务甚至食品等诸多不便,因为被摧毁的城市将被夷为平地,以新的方式进行重建。想要让民众做出如此之大的牺牲,政府要么是获得人民足够的信任,要么就得依靠武力维持秩序。在仅仅有小部分选民参与投票的情况下,新政府很难在短期内建立信任度。”

英国金斯顿大学教授、《筑坝防洪:海地、阿里斯蒂德及其遏制政治》一书的作者彼特·霍尔沃德告诉本刊记者:“马尔泰利需要寻求与公民社会合作,与他的政治对手尤其是那些被粗暴地排除在选举之外的政党合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民的大量流失暗示了刚刚结束流亡生活回国的阿里斯蒂德才是3月20日第二轮投票中的真正赢家。两名候选人都具有右翼的背景,支持过1991和2004年两次推翻阿里斯蒂德政府的政变,他们的竞选纲领中也有相似内容,最明显的就是要重建阿里斯蒂德于1995年解散的军队。”美国就曾经担忧,阿里斯蒂德在第二轮投票前回国可能引起政局动荡,影响选举结果。为此,奥巴马总统曾经两次致电南非总统,希望取消搭载阿里斯蒂德回国的航班。

与阿里斯蒂德合作绝不是马尔泰利想要的选择,他已经向美国发出了信号。4月5日,在大选后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马尔泰利信心十足地宣称自己“有一个哥伦比亚式的发展计划”。“一周之前,我与哥伦比亚外长进行了一次会面。”他特别强调,“那是一次友好的会面。”美国和平研究所海地项目主任罗伯特·裴理图告诉本刊记者:“哥伦比亚桑托斯政府的发展方案是坚持深化改革。那些改革措施有许多都是哥伦比亚前总统乌里韦在位时就开始实施的,将哥伦比亚变成了拉美商业氛围最好的国家。这种发展方案就是我们熟悉的、老生常谈的新自由主义。”尼克尔·菲利普斯也认为:“如果马尔泰利选择新自由主义的发展道路,奥巴马政府应该会支持他。”罗伯特·裴理图说:“乌里韦在执政的8年里成功地将自己变成了‘美国忠实盟友’的代名词。‘一个乌里韦’成了拉美的流行俚语,意为一个亲美的领导人。现在,已经有人开始这么称呼海地未来的总统马尔泰利了。”■(文 / 俞力莎) 马尔泰乌里韦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