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陨石生命闹剧
作者:曹玲( 理查德·胡佛 )
轰动一时的研究
3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科学家理查德·胡佛(Richard Hoover)宣称,他在陨石中发现了地外生命的痕迹。他的这一发现被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报道,随后各大媒体跟进,于是很快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
胡佛是一位天体生物学家,专门研究天体上存在生物的条件,以及探测天体上是否有生物存在。他花了10多年时间对落在世界各处的陨石进行研究,曾在南极、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找到过碳质球粒陨石,这是一种相当罕见的陨石种类,全世界目前一共只发现了9块。
他对这些石块寄予了无限热情。他说他的研究领域很少有人涉足,因为“会有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不过他相信自己在其中找到了某种结构非常像蓝细菌的化石,“一定是某种地外生命的残骸”。他坚信,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将会“证明了生命的分布更加广泛,而非限定于地球一隅”。这个听起来了不得的研究,发表在3月4日的《宇宙学期刊》(The Journal of Cosmology)在线版。
陨石里的化石非常小,肉眼无法看到。胡佛将陨石切片,在实验室里用隧道扫描显微镜仔细观察,发现了很多细丝状的结构,看起来就像某种微生物。对此他很兴奋:“很多情况下它们是可以被辨认出来的,它们和地球上很多生物形式之间存在某些相似性。当时在显微镜下,我看到了一些我从未看到过的结构,于是我请来许多专家协助,但是他们也愣住了。”
(
理查德·胡佛从陨石里发现的丝状结构,疑似外星微生物 )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发现外星生命了。他于1997、2007年分别宣称在陨石切片样本中发现了微生物化石的痕迹,但是没有得到其他科学家的认可,不过从那以后他开始声名远扬。这么多年来,胡佛一直坚持认为陨石中可能存在奇迹,陨石是宇宙中传播生命的种子,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最初就源于地球婴儿期遭受的陨石撞击。
他的研究支持了“宇宙胚种论”。这种说法认为生命并非起源于地球本身,而是来自别的星球或者宇宙的“胚种”,它们通过搭乘陨石或者借助太阳辐射驾临行星。细菌可以在休眠状态下隐藏于陨石或小行星中进行超长距离的星际旅行,而当它最终落到一个新的行星上后,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便有机会再次复苏并实现生命之种的星际传播。此种看法在19世纪颇为流行,至今还有少数科学家坚持。例如,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等人,根据地球生物有统一的遗传密码,以及稀有元素钼(Mo)在酶系中有特殊重要作用等事实,推测地球上一切生物都是由数十亿年前某富含钼的文明星球的胚种发展而来。又如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F.Hoyle)根据某些细菌在高温、干燥或强辐射等条件下亦能生存的事实,也坚信“宇宙胚种”能通过种种恶劣环境而到达地球,并认为某些碳质球粒陨石实际上含有焦化的细菌和孢子。
( ALH84001显微镜下疑似生命体的化石结构 )
但是他们并没有找到任何证据。之前也不是没有相似的消息,但是最终基本都被证实是错误的。比如在上世纪60年代有一个谣言,说在一块陨石中发现有一个“胚种舱”,但后来被证明是有人故意粘上去的。最大的轰动发生在1996年。那一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约翰逊航天中心的大卫·麦克凯(David McKay)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在一块发现于南极的火星陨石ALH84001中发现了微生物化石。这一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强烈关注,占据了世界各地报纸和新闻媒体的头条位置。
但是接下来的10多年间,有很多科学家小组,数十位研究人员对此课题进行了反复研究,有关ALH84001陨石中生物化石的问题今天仍然极具争议性。发现者麦克凯认为,这种精细结构是生物遗骸形成的,但是他自己也承认,他拿不出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点。在这一点上,他非常坦率和诚实。ALH84001事件之后科学界表现得更加谨慎了,这次的新发现不会比1996年更加容易证明,或是证伪。
( 1996年,科学家在一块来自南极的火星陨石ALH84001中发现了微生物化石 )
要证明胡佛发现的微生物化石是陨石自带的,而不是很久以前坠落地球之后被地球微生物“污染”的非常困难。他在论文中写道:“很显然,照片中显示的许多纤细结构确实是镶嵌在这个陨石的本身构架之中的。因此,逻辑上不能解释为是陨石落地之后被地球上的蓝细菌侵入而形成的。因此,可以认为这些结构是陨石自带的微生物化石,随陨石一同落在了地球上。”
很明显,胡佛认为地球生物的“污染”不太可能。但即便再不可能,相比外星生命的想法,陨石落地之后长期暴露于地面环境的情况下,受到地球生物侵入而“污染”的想法更容易让人接受。根据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定律”:当你有两个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但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那么简单的那个更好。在这里,显然后期的地球生物污染更容易被人接受,也因此显得更“简单”。
推波助澜的期刊和媒体
美联社就此问题询问了10多名科学家,无人认可胡佛的观点。陨石学家哈里·麦克斯温(Harry McSween)说,他研究过胡佛论文提及的样本之一,那份样本保存在巴黎一家博物馆,存放环境“非常恶劣”,显然受到污染。样本上现有一处裂纹,而先前照片上没有,表明样本受潮气侵袭。他说,样本受污染不意外,即使美国航空航天局密封保存的月球岩石样本也受地球微生物污染。“我们在确认是否是外星生命之前,必须非常清楚地确认这不是污染,抑或只是岩石的一种结构。对于任何的科学宣称,怀疑主义是必须的。”
《宇宙学期刊》的编辑知道这篇文章会引来很大争议,所以他们让100名科学家来审查这份工作,然而这份审查并未公布。
不过,在很多研究人员眼里,这个期刊本身就很不靠谱。创刊两年以来,仅仅发表了13篇文章,还有些“一派胡言”的论文,比如反对宇宙大爆炸的文章。这个期刊由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卢迪·希尔德(Rudy Schild)创刊,此中心支持生命起源于宇宙中的说法。该期刊相关负责人3月7日发布新闻称,该期刊将于5月份停止发行,原因是其他期刊压制其发布新闻。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物学家迈耶斯(P.Z.Myers)在博客上写道:“这根本不是一份严肃的科学杂志,而只是一群冒牌学者在一起组成的小团体,他们痴迷于地球生命源于太空的想法。这本杂志没有发行版,而只是一个粗制滥造的小网站,看起来就像是上世纪90年代从虫洞中时空穿越而来的一样。每次发表的都是一派胡言乱语,毫无编辑审核可言。”迈耶斯还称这份论文是“垃圾”。
3月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出来辟谣了。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任务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保罗·赫兹(Paul Hertz)博士对胡佛的报告做出了回应:“美国航空航天局长期以来都执行对媒体与公众开放科学与技术发现的政策,因我们一直将学术思想交流以及数据信息共享视为科学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美国航空航天局不能认可那些未经同业专家检验过的科学发现。该报告曾于2007年投稿至《国际天体生物学杂志》,但针对其同业评审至今仍未完成。此外,我们也没收到在《宇宙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评审报告以及相关论文的后续报道。进一步的问题应该由该报告的作者来回答。”
同业专家评议指的是,任何一项科学发现都需要经由其他同行专家对该研究报告进行评审,确保其科学研究过程的正确性以及结论与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只有经过上述操作,一份科学研究报告才能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然而,胡佛对陨石样本的分析报告并没有经过这一步骤。接下来,《洛杉矶时报》3月8日报道,剑桥大学《国际天体生物学杂志》当年拒绝刊用这篇文章。
麦克斯温说:“为什么该份报告的发布未经专业的同行评审,并且选择在新闻媒体而非美国航空航天局这样的平台来发表?这本身就是令人置疑的事情。”他对媒体上铺天盖地不加审核的科学新闻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这个故事像野火一样传开了。来看看那些标题,《美国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在陨石中发现地外微生物》,很多人读到这个故事就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结论性的科学发现。最近大型网络新闻媒体发布了很多没有经过任何真实核对的荒谬科学新闻,从小行星爆炸到星宿四爆发,很多所谓的主流媒体科学报道的质量急剧下降。科学的恶名就是这样来的。”■
(文 / 曹玲) 闹剧科学科普陨石生命火星陨石地球质量科技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