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危局背后的“空海一体战”
作者:宋晓军( 空海一体战的主力战机F-35 )
2011年4月第一周海外媒体有关中国航母即将服役的炒作,对于中国的军事迷而言已经是旧闻了。因为炒作中有很多信息是来自他们几个月甚至一年前在论坛中的聊天内容。相反,他们似乎更关注4月5日美国《航空周刊》网站发表的一篇评价中国军力的长文——《真实评估中国的军事能力》。在这篇长文中,两位作者(Richard D.Fisher,Bill Sweetman)认为美国要真正客观评估中国军力发展,并依此重新整合去年军方正式提出空海一体战概念。那么在日本地震及核泄漏的损失结果尚未确定之前,中国的军事迷为什么对一向以严谨著称的《航空周刊》上的一篇提出思路的务虚性文章感兴趣呢?
与很多媒体记者和一般读者、观众只关心几艘航母是否来东亚不同的是,对去年美国以航母为核心、以美日军事同盟为基础高调重返东亚的判断,很多资深的军事迷是基于2010年2月和5月美国分别公布的《4年防务评估报告》和《201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首次提出的“空海一体战”概念。“空海一体战”作为一种作战概念,界定了美军未来作战目标的范围和打击手段的选择,它强调的是针对拥有对海上2000公里目标打击手段国家的一种“区域进攻性防御作战”。简单地说,一个目标国如果拥有对海上2000公里外目标的打击手段(比如战略导弹和常规潜艇),那就必然会威胁到美军在这个范围内的一线前沿部署基地的安全,因此美军必须先利用在二线基地部署的远程的隐身空中打击力量包括太空作战能力,先将这个目标国的这种远程打击手段摧毁或者致盲,然后再在一线基地集结海空军兵力对目标国实施进一步打击或封锁。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分析美国未来东亚的军事布局,正在遭受地震和核泄漏的日本无疑是美国这个新作战概念的一个关键支撑点。
2011年1月,中国成功试飞了J-20隐性飞机后,首先是中东局势发生了变故,紧接着日本就发生了地震、海啸和核泄漏危机。客观地说,如果没有这两个不确定变量的出现,即使中国试飞了J-20隐形战斗机和完成了第一艘航母的试航,美国军方和其背后的利益集团也绝不会放弃对“空海一体战”作战概念的游说。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军“空海一体战”作战概念强调的西太平洋盟友中,只有日本与澳大利亚。在这当中,澳大利亚由于距离东亚较远,只赋予了其作战保障职能。相反,日本既是一线前沿部署的基地,同时又要冒着风险承担美军分配给他们的导弹防御和海上反潜的重任。也就是说,当美军从第二岛链外使用防区外武器和太空武器对目标国的远程打击平台进行摧毁和致盲时,日本境内的目标很可能就要承受目标国的第一轮反击。而在这其中,日本必然要根据未来在这种作战概念中所充当的角色进行得与失的评估。2010年日本政局的变化,也反映了日本在评估中的纠结以及美国对日本的强力影响。现在日本发生了地震和核泄漏灾难,这样对其硬件条件损坏程度和其特殊的地质环境及难以改变的能源布局的评估,最终都会影响到日本和美国投资实现“空海一体化”概念的决心。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中、美、日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与上世纪80年代美国针对苏联提出并实施的“空地一体战”作战概念和“冷战”后针对沿海国家提出的“从海上”作战概念相比,美国对“空海一体战”作战概念的模型建立原本就很复杂,如果再加上美国金融危机后的政策调整、中东北非变局以及日本灾后恢复状况这些不确定的变量,对于美国最强大、最稳固的军工利益集团坚持要推进的“空海一体战”而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军事迷们发现,在《航空周刊》中的长文中,作者除了强调要加快发展几种美国正在测试和尚未定型量产的防区外打击武器、激光武器和无人机外,还特别提到了美、日正在联合研制的射高可达500公里的新型海基“标准-3Block IIB”反导拦截导弹。在这当中就有一个美、日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地震灾害发生前,日本的民主党政府在新提出的防卫费中,对研制该型导弹的经费留下了“视财政情况而定”的弹性空间。
那么日本会不会将因灾害造成的恐惧心理转移到军事上对中国的进一步防范上,进而更坚定地配合美国的“空海一体战”的实施呢?而这恰恰是很多资深军事迷跟踪日本地震与核泄漏危机及灾后重建的一个独特视角。■(文 / 宋晓军) 日本空海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