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理财(62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栏目插图◎豆角上台艺术工作室“退出”的纠结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4月4日表示,近期美国通胀率走高是由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致,不可能持续。他还指出,将极度密切监控通胀和通胀预期,因为“如果我的假设证明错误,我们当然就不得不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物价稳定”。费城联储主席普洛瑟则在4月1日表示,美联储可能必须在不久后加息,加息力度可能较大。分析人士指出,这是美联储正在试探着发出政策转向信号,也就是从原来的量化宽松转向紧缩,不排除在6月底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QE2)结束后会倾向加息。
与英国相比,美国的通胀还算温和。英国通胀率目前为4.4%,是英国央行目标水平的两倍多,也远高于欧元区2.6%的通胀率。可是,英国政府正在执行严格的财政整顿计划,且去年第四季度经济意外萎缩,英国央行一直在高通胀和低增长之间纠结。■
基于对市场中长期的看好,超七成私募准备以较高仓位迎战4月行情。低估值蓝筹股走强,周期性行业开始进入私募视线,低估值的银行股成为私募加仓的重点。
据统计,3月底近8成私募仓位在50%以上,其中,58.82%私募仓位在50%~80%,更有20.58%的私募仓位维持在80%~100%。另据调查,70.59%私募表示,4月仓位会维持在50%以上,其中50%私募将以50%~80%迎战4月行情,20.59%私募维持80%~100%高仓位,和3月基本持平。而低于30%仓位的私募有所增加,为8.82%。调查显示,就4月份而言,55.88%私募看好金融的投资机会,房地产和钢铁也各有14.71%私募看好。装备制造成为私募另一个重要选择品种,32.35%私募看好,估值和成长性是私募考虑的重要因素。■中式对冲基金
国内第一只宏观策略对冲基金——梵基1号刚刚募集完成。自2010年4月国内正式推出沪深300股指期货后,对冲基金即在国内资本市场获得了生存的土壤。基金、券商和私募基金等国内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纷纷试水对冲投资的操作。
国内资本市场上的阳光私募基金与海外对冲基金有着追求绝对收益的共性,并且具备相似的费率结构,因此其被视为真正意义上对冲基金的“雏形”。然而,信托机构投资股指期货的具体政策尚未出台,私募基金无法通过信托“阳光化”参与股指期货。国内第一只对冲基金并没有诞生在阳光私募基金业内。2010年9月,国投瑞银在“一对多”专户产品中加入股指期货投资,拉开了基金产品参与股指期货市场的序幕。私募仍不得不曲线参与对冲投资,甚至打起政策的“擦边球”,流行的是合伙制的私募低级形式。■
央行再次宣布加息,5年定期存款利率为5.25厘,虽较2008年时的5.85厘仍有距离,但已经可以为储户带来极为可观的收益,5年的累积收益可达26.25%,年化收益为4.77%。而截至2011年2月的5年累积年化通胀率也不过是3.43%,这意味着目前的5年期定期存款有很大的概率能够跑赢CPI。
定期存款利率上调,货币市场收益率亦上升。4月6日,最具指标意义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1年期利率上升0.0723个百分点至4.7347厘,3月期利率上升0.0528个百分点至4.2293厘。虽然加息理论上对国债是利空,但上证国债指数昨日却跳空高开,上涨0.04%,依然延续前期单边上涨的走势。债券普遍上涨,说明通胀面前,追求稳定保值的资金开始选择债券品种。■
基金一季度业绩也水落石出:上证指数上涨百点,在可比的422只偏股型基金中,却只有141只基金实现正收益,占比仅在三成左右;可比的217只标准股票型基金中,177只基金处于下跌状态,只有40只基金今年实现了正收益。
基金遭遇滑铁卢的原因在于一季度中小盘股票回调力度颇大。一季度上证指数上涨4.27%,沪深300上涨1.66%,中小板指数下跌6.32%。去年中小板恒强的状态下,基金被麻痹,多以成长股为投资对象。一季度表现前3名的基金分别为南方隆元产业主题,增长10.13%;长城品牌优选,增长8.63%;鹏华价值优势,增长7.82%。受市场风格转换明显的影响,重仓中小盘股票基金净值跌幅比较大,上海3家基金公司旗下4只基金净值跌幅超过10%。■季报中的机会
4月份来临,一季度季报进入披露阶段。今年前3个月的PMI指数稳中有升,工业经济呈现稳定增长的势头,意味着我国一季度上市公司的业绩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增长势头。但由于调控政策、经济转型和季节性因素,业绩分化会有所加剧。
一些上市公司的业绩又有望出现超预期的可能,比如说产品价格上涨的品种。如氟化工概念股的三爱富、巨化股份;钨、锑、锗等小金属的厦门钨业、章源钨业、辰州矿业和云南锗业等。一季度业绩飙升可能还体现在产能拓展的一些个股身上,此类个股下游需求旺盛,产能拓展会带来业绩的大幅走高,故2009、2010年上市新股的募集资金项目渐趋投产且行业属性乐观的新股可积极跟踪。■
一款名为“百瑞宝盈11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产品,以其高收益夺人眼球,其预期收益率为每年12.5%至23.6%,上不封顶。如此高收益的地产信托理财产品,意味着房地产业处于资金饥渴状态。据普益财富的统计,截至3月25日,2011年以来共发行信托产品592款,其中房地产信托为178款,占信托发行量的30%,且呈上升状态。今年以来信托产品的预期平均收益率为8.98%,房地产信托的收益则是名列前茅,高达9.75%。
投资房产信托,需要在高收益率和高风险之间找到平衡技巧。23.6%的年化收益率在过去几年的信托产品中非常少见。不过该产品12.5%至23.6%的年化收益率中,包括了基础收益和浮动收益,其基础收益为每年8.5%。其基础收益率也算合理,收益有保证,而23.6%的收益水平可能性小。投资房地产企业的信托项目存在一定风险,住宅项目的风险系数较大。■ 消费基金理财投资私募机构信托产品私募股票基金收益通胀率期货对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