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第三个失去的10年?

作者:谢九

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存量和增量两个角度。从对存量经济的影响来看,地震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生命毁于一旦,以1995年阪神大地震作为参照,当时共造成10万亿日元(1264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和20万亿日元(2547亿美元)的间接经济损失,合计30万亿日元。假设这一次地震损失两倍于阪神大地震,意味着60万亿日元的经济损失,占日本GDP的比重约为13%。和地震对存量财富造成的毁灭性打击相比,更严峻的考验在于对增量经济的影响。

此次地震的重灾区大概占日本经济总量的8%,从产业结构来看,主要是钢铁、石化、汽车、工程机械和电子制造业等,基本上可算是日本经济的命脉产业。在经过地震、海啸以及核辐射的冲击之后,这些行业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震前的生产水平。另外,由于电力供应不足,日本采取了轮流停电的举措,这将进一步限制企业的生产能力。与这些工业行业相比,受到更大冲击的可能还是旅游业。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露后,短期内赴日本旅游的人数将会大幅减少,旅游业将会遭受重创,而近年来日本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在6%左右,可算是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而灾区民众在家园被毁之后,消费能力大幅下降,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日本经济的增长。以发达国家的标准来看,日本的消费对GDP的拉动一直不足,地震可能导致日本民众的消费水平进一步下降。

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地震之后的灾后重建工作将带来大量的需求,这有可能成为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新动力。1995年阪神地震之后,因为灾后重建的刺激,日本经济一度摆脱了连续多年的低迷,在1995和1996年实现了2%和2.7%的较高增长。不过,这一次日本经济想要重现当年因地震带来的经济增长,难度很大。

首先是此次受灾规模远远超过1995年的阪神地震。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日本政府追加了3.2万亿日元的财政预算用于灾后重建,此次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阪神大地震,灾后重建的资金需求也将远远超过这一水平,据日本国内一些机构预计,此次日本救灾所需要的资金从5万亿~20万亿日元不等。

与1995年相比,日本政府的财力已经大不如前。1995年时日本经济刚刚从顶峰回落,经济实力依然强大,政府的负债率只有60%左右,可以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灾后重建。但今天的日本经济已经连续失去两个10年,日本政府债台高筑,债务水平约为1000万亿日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00%,欧债危机时希腊的债务水平也不过120%左右。日本之所以在欧债危机爆发之际没有步入希腊等国家的后尘,原因在于其债务结构相对安全,主要债权人来自日本国内而非国际投资者,但是如果债务水平继续扩大,其安全性将受到严重考验。

不仅是灾后重建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即便是能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对于灾后重建带来的经济增长也并不乐观,因为这种增长只是短暂的昙花一现,并不能长期持续。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之后,因为灾后重建的因素,日本经济在1995和1996年出现反弹,但是也仅仅持续了两年,1998年就进入了负增长。即使是带来的短暂增长,其代价也足够巨大,那就是使原本沉重的政府债务更加脆弱。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从巅峰下坠,至今已经过去了两个失去的10年,对于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而言,这次地震只是一个插曲,不会影响日本经济的长期走势,但就爆发的时间点而言,可能刚好是日本第三个失去10年的开始。日本经济从“二战”后快速崛起,在30年时间里成为世界上最为富强的国家之一,回顾一下其崛起的历程,当年那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其实已经很难复制。

日本经济在战后的复苏始于1951年,这一年“朝鲜战争”爆发。因为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朝鲜半岛,入朝美军的大量军需品均由日本供应,特需订单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成为日本从衰退走向复兴的重要契机。资料显示,1952和1953年,日本的特需收入均超过8亿美元,占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60%;而且当时美国全部用美元结算,为日本提供了宝贵的外汇资源,使得日本将来大规模引进国外技术成为可能。

1955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起点,这时日本已经基本上回归国际社会,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在1952年先后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之后,1955年加入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并在次年加入了联合国,日本当年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著名的论断——已经不是“战后”。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高速起飞,直到1973年的石油危机将其中断,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日本经济保持了1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得日本经济在1974年出现了1.2%负增长,正是因为这一次危机,使得日本开始摆脱对石油资源的依赖,转而大力发展核电能源。从当时来看,这一转型战略为日本经济的继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成功抵御了随后而来的两次石油危机。不过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露之后,日本的能源政策又到了重新抉择的时候。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虽然没能保持此前10%的高速增长,但从石油危机之后到整个上世纪80年代依然有4%左右的年均增长,加之日本人口出生率下降,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实现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梦寐以求的赶超欧美的理想。

不到30年的时间里,日本经济从废墟中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既有日本自身优秀独特的竞争优势,也和当时全球范围内良好的发展空间分不开。上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之际,正好是中东陆续发现大油田的时候,充沛而廉价的石油为日本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之后,日本年均10%的高速增长也就此终止。日本在1955年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之后,以廉价劳动力作为优势,通过纤维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参与国际贸易,从欧美国家赚取了可观的贸易顺差。而此时,其他一些劳动力大国,比如中国和印度还游离在国际贸易之外,“日本制造”并没有遭遇太大的挑战。

从日本自身的努力来看,日本经济从1955年起飞几年之后,1960年,日本首相池田勇人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计划在1961到1970的10年间,将国民收入提高1倍。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带来了日本的消费革命,首先是以电视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迅速发展,随后就是汽车行业,这两大产业都在日后成为日本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日本大力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以及优秀的管理制度,尤其是美国人戴明(Deming)向日本介绍的全面质量控制(TQC,Total Quality Control)的理念,深刻影响了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日本产品也开始从价廉质次转向高品质。

随着日本经济登上顶峰,而美国经济相对式微,日本经济也开始被人们神话,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傅高义在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一书,对“日本模式”大加追捧,成为当年著名的畅销书。但在这本书出版11年之后,日本经济开始从巅峰坠落。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开始大幅升值,日本央行通过降息来缓冲影响,以股市和楼市为代表的资产泡沫开始滋生,日经225指数在1990年冲击40000点未果,随后开始大幅下跌,日本的资产泡沫开始破灭,日本经济增速也开始大幅放缓,迎来第一个“失去的10年”。

现在回头来看日本经济的衰落,表面上看是泡沫经济拖累了实体经济,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实体经济在高速发展30年之后,已经失去了新的增长点,大量资金在实体经济上无利可图,所以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进入了虚拟经济,制造出前所未有的大泡沫。在经济衰退之后,日本推行长时期的低利率甚至零利率,但即便如此,对于经济复苏也没有起到太明显的效果,原因还是因为经济缺乏增长点,企业即使在零利率下也不愿借贷,因为看不到赚钱的机会。在经历多年疲软之后,日本经济在2007年因为中国经济崛起带来的出口需求而一度出现复苏迹象,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复苏的苗头再次被扼杀。

对于今天的日本经济,不仅面临缺乏经济增长点的问题,多年来自身积累下来的种种弊端也看不到缓解的迹象。比如日本政府越来越高的债务水平,自从上世纪90年代经济陷入低迷之后,日本一直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加之日本的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已经超20%,大量的养老福利开支将成为日本经济的沉重负担,同时也意味着曾经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不出意料的话,大地震之后,日本的债务比例还将继续攀升,目前的债务水平已经超过200%,每往上攀升一步,就意味着距离债务危机的爆发更进一步。通常意义上,削减债务水平的办法无非是开源节流,开源意味着加税,这将明显压制日本经济的复苏;节流意味着紧缩政府投资,改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这同样不利于经济复苏,而且还将动摇日本长久以来的社会福利基础。■(文 / 谢九) 经济日本

下一篇: 万象灵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