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小城的面目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非洋不取,千城一面,高、大、全。”“两会”期间,建筑学大师潘祖尧对中国城市建筑提出三大隐忧。这隐忧不仅在大城市存在,在中小城市乃至县城都严重地存在着。
笔者所居县城,是一座有着很深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的地方。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县城内还存在着许多让当地人引以为荣的明清建筑、民国建筑,包括新中国刚成立时的一些建筑。那时候徜徉在这些建筑群里就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有一种文化的自豪感,外地来客也喜欢到这些地方流连。这些年,本地也掀起了一股大拆大建之风,在大拆大建中却没有注重自己的历史特点、没有考虑当地的文化传承,而是盲目地与外地攀比。比如,建筑时争高比大,开发时争宽比阔,十几、二十几层的大楼层出不穷,6车道、8车道的大街迭次出现。许多有历史意义、有纪念性质的建筑一夜之间就不见了踪影,剩下的几个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虽说避免了被拆除的命运,却避免不了被蚕食、挤压的命运——它们被那些新建设的高楼大厦紧紧地包围着、挤压着,显得破落而寂寥、局促而渺小,完全没有一点历史背影的记忆感,好像成了一堆被人遗弃、遭人鄙视的垃圾。而新建成的高大建筑,不说是“考虑文化、地理、风俗习惯、色彩、气候等多方面要素”,有的连最起码的配套设施、最基本的通风、采光、垃圾处理都没有考虑好,给群众出行、求医、就学、购物、锻炼等生活所需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轨迹,应该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这些记忆让城市的发展更人性化、更有人文气息,也更健康、协调、宜人。“高、大、全、洋”地搞城市改造,脱离了当地的实际,抛弃了当地文化的根,不仅在建筑上缺文化,在生活上不宜人,而且在发展上也没后劲儿。
(文 / 张沛灏) 面目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