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民再胜股民
作者:邢海洋2009年基金一哥王亚伟最后时刻扳倒银华核心价值优选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2010年底的基金排位战到了最后一周,看似铁定的局面也因为“一哥”的奋起直追而扑朔迷离。不过,对投资者,谁是第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近七成偏股基金实现了正收益,远超大盘指数,基民又一次战胜了股民。截至2010年12月23日,上证指数全年累计下跌12.87%,股票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为5.36%。
2010年指数沉寂,个股活跃,结构性行情发展到极端,这些都为基金的主动投资提供了用武之地。截至12月23日,七成偏股基金取得了正收益,处在第一方阵的基金,收益超过20%的不下30家;即便是第二梯队,收益超过10%的不下百家,占到可比基金的1/3强。而处于金字塔顶尖的基金,排名第一的华商盛世成长的收益率为41.71%,第二的华夏策略精选净值增长了36.23%,排名第三的银河行业优选基金收益率32.70%。当然,就如同炒股票可能碰到牛股,也可能遇到熊股,个别基金和股票不具备可比性,但在总体上,年度超出15%的收益,还是令股民对基民心生艳羡。
早在2010年中,基民和股民的差异化待遇就曾引起注意。2006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为2675点,3年零5个月后,再次回归到原点。其间股市两度大起大落,坐在过山车上,股民玩了一场零和游戏。可相对于股民的空欢喜,包括偏股基金和债券基金在内的214只可比开放式基金中,有20只基金取得了翻番的收益,121只、超过半数的基金收益超过50%。在这214只基金里,股票方向基金和混合基金的平均收益均高达65%,华夏大盘精选、华夏红利和大摩资源优选期间回报率分别达到360%、174%和142%。基金的优势如此明显,作为一个整体,很难用运气来形容。
基金的主动投资,为何如此有效?要知道,在海外,投资者是理所当然地把巴菲特当做特例,把基金经理比作向着报价板投掷飞镖的猩猩,战胜指数乃基金经理的第一目标。可我们这里,除了2009年等股市单边大涨的年份,基金因不可能全年满仓操作而略低于指数,其余的时日,基金全部大幅超出。同样是基金经理,海外基金经理受到的训练,实战经验,乃至成为一名职业经理所需迈过的门槛都要严格和高昂一些,海外经理却难战胜市场。问题的关键,也只有从海外和我们的内外部环境去寻找。
每一个基金的宣传册子里都会对基金的专业优势津津乐道。的确,基金都拥有庞大的研发团队,投入不菲的研发成本;作为一名股民,如果说尚有一点时间琢磨基本面,实地考察上市公司,研读报表恐怕就心有余而力不足。研发方面,股民已经输了一着。炒股票,抑或是专业投资,投资者的专业素养很重要,胜不骄败不馁,持之以恒。经历了长时间的培养,在行业中站稳脚跟,职业基金经理又胜一局。而散户,良莠不齐的一群人,整体水平上肯定没法比。制度保障上,虽则个别基金闹出过丑闻,但作为一个整体,基金公司拥有严密、规范、科学的投资流程,即便某个基金经理一时难以控制自己的人性弱点,也可以通过这个严格的投资流程最大限度地消除其危害;而股民呢,散兵游勇,单打独斗,只有自我管理的份,对多数人,人性的弱点在这里发酵膨胀。当然,基金小册子里还有一条,是他们不能说,但任何人都心知肚明的,那就是内部消息,是利益输送。在一个缺乏监管,违规成本甚低的资本市场里,基金经理处于信息中心,拥有资源优势。散户焉有可比性?
在海外,基金经理难道不也是具备散户无法比拟的优势?问题是,海外的基金,本身就是市场。成熟的资本市场,超过一半的股票为基金所持有,作为整体,基金自然无法打败自己。又因为参与者中,大多数都是专业投资者,研究机构众多,学术界和实践界的沟通非常完善,市场定价自然有效。并且,法律体系几乎密不透风,违规成本高昂,专业投资者也无法拥有超越普通人的信息源和资源优势。
这样一比较,股民的劣势也就突显出来了。进一步思考,股民整体亏损12.87%,甚至和基民5.36%的盈利有关联。基民代表的是先进的生产力,身处同一个市场,先进的事物成长壮大,而作为落后生产力的散户,自然是以自身的日渐衰败,为社会的进步做着铺垫。基金从零到2.5万亿元的壮大过程中,散户无时无刻不是充当着被蚕食的角色。而这一过程,也只有到基金规模占到市值的一半,市场成熟了的时候,才结束。■ 投资物语基金股民散户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