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改造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笔者所在城市正开展城市无障碍化改造。据了解,此次全国范围内的改造活动历时3年,现在已经进入收官阶段,但在我的观察中,似乎不少公共单位是在近两个月才开始这项改造工程的,比如一些办事处、银行、酒店等公共活动场所,不知道其他城市是不是也有类似突击改造的事情。我细想了一下,觉得尽管动手晚了点却总比没有好,但是仔细观察后发现,由于时间紧迫,赶工之下还是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我觉得,首先是改造者的立场需要转变。我所居住的社区街道办事处也于近日新建了轮椅通道,但是可以看到,坡道比较陡,旁边的扶手也不牢固,我想残疾人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在坡道上行进恐怕有困难,还不能真正达到无障碍的标准。所以我们在修建类似无障碍工程的时候,设计者还得抛开健全人的思维,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是你坐着轮椅上坡,或者视力不佳的时候,你希望脚下的路是什么样的,周围的设施是什么样的?从这个立场出发这个改造的效果才会更好。
其次,现在我们把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新建无障碍设施上,却忽视了对过去设施遗留下来的部分隐患的检查。比如,我在一个大型银行门口经过的时候,突然被绊了一下,仔细一看是一个凸出的钉子——原来不少大型单位门口前面都设有停车位,每个停车位都是用障碍物固定好的,现在障碍物拆除了,但是当时固定障碍物的膨胀螺钉仍然杵在那里。别说是盲人,就是正常人也会遭殃。
最后“无障碍”改造思路要广。我国的无障碍改造的确任重道远,尤其中小城市更是如此。除了道路,还有交通工具等,而现有的设施要保证能够正常使用,比如大街上的盲道,不要被随意占用。还有公交车的无障碍化改造,听说德国的公交车乘客上下车时车身便倾斜到跟人行道一样的高度,据说北京也有这种车,但常态并不如此使用,真希望有条件的城市也能尽快发展到这一步。
我也希望,在无障碍改造过程中相关部门能不断学习这方面的优秀设计和成功经验,不断反思既有的改造模式,同时也要有一个专门的监管机构对改造工程进行监督,向残疾人使用者征求意见,提升改造水平,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无障碍改造真正为残障人士出行扫除障碍。
(合肥 张伟丽) 无障碍改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