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积蓄的消费狂欢

作者:杨璐

没积蓄的消费狂欢0(插图 阿哈)

年轻人深陷消费贷,是最近舆论讨论的热点现象。一方面,最近几年来,年轻人被认为是完美的消费者,他们会玩敢花,扛起了很多公司的业绩,是扩大内需的主力;但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有“负债者联盟”这样的公开群体,还有许多负债者互助微信群,里面都是被利滚利卷入债务洪流的年轻人。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也讲到了类似的观察和困惑:“年轻一代的储蓄率在明显下调,这有好的方面,有助于扩大内需,也有令人担心的方面,就是一些年轻人过多地靠借债来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将来是不是好事还不完全知道,但是总的来说储蓄率会进一步调整。”

中国社会变化太快,对于突然涌现的事物经常难以判断并快速识别出风险。这种一边消费一边借贷,部分人还会跌入债务陷阱的状态,对年轻人的人生和整个社会意味着什么?虽然还不能明确地下结论,我们依然想用一组稿件来讨论一下这个现象的关键点。

我们采访了一些深陷消费借贷的年轻人。他们有人是习惯了过“生活方式自媒体”所倡导的那种生活,可收入不足难以维持图片里的美好影像,只能借助于贷款;有人是被算法推送所绑架,每买一件衣服时,看到推送相关穿搭就会买整套;有人是渴望被关注、被认可,于是把钱花在给主播刷礼物和追星上,沉迷于在直播间里一掷千金获得的高光时刻等等。

如果跌落债务深坑只属于个人悲剧,是年轻人成长或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问题,那只跟一部分人的利益直接相关,可事实上,金融本质上是配置整个社会资金的使用,它就像人体的血液系统,一旦出了问题,对社会和经济造成的破坏力巨大。

特别是互联网涉足到金融领域的当下,它的业务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发生危机难以控制。互联网领域的创新模式还特别多,风险概率没有定论。比如互联网公司经营网络小贷的融资模式,很多环节可能出现系统性问题。资产证券化里,放贷机构把贷款打包在市场上发行证券化产品,它的利润是跟资产证券化的规模相关的,规模越大,利润越高。那么,它会不会对风险认真把控?联合贷款里,直接接触顾客的互联网公司是按交易量收费的,有没有可能为了提高交易量把一些信用比较差的用户推荐给银行,而银行是不掌握这些用户的真实情况的?

千丈之堤,溃于蚁穴,庞大金融体系的风暴总是从一笔笔坏账开始的。我们把消费拉动经济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的时候,也要考虑一下他们真实的购买力。在高涨的房价和大城市的生活成本面前,初入职场的毕业生也许并非想象中那么阔绰。消费主义和消费借贷行业为了利润增长鼓动年轻人消费,年轻人被各种缜密的商业手段挑动贪嗔痴,买买买时,都该冷静一下,想想消费能力和所能承担的借贷额度是多少?这既是跌落债务陷阱的个人问题,也关乎金融体系的安全、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消费金融借贷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