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铁调价
作者:邢海洋春运前夕京沪高铁实施浮动票价了,全程有升有降,总体涨多降少。成渝高铁也在加紧改造,不日时速将从300公里提速到350公里,以调价为名义的高铁提价潮或将到来了。票价浮动京沪高铁非首例,政策上高铁早就市场化定价了。价格市场化后,高铁的收获期会到来吗?
由于海外疫情的原因,大批执飞国际航班的宽体客机改飞国内航线,国内竞争异常激烈,今年高铁的客运竞争主要表现在与航空公司争客流上。中远程航线今年的飞机票异常便宜,在2000公里这个距离上随便查一查,北京到南宁、厦门、成都、昆明等,四五百元的机票几乎是标配。3个小时抵达目的地,这样的价格,和普通列车的卧铺价格差不多,更不用说高铁。长途旅行,高铁、动卧和航空之间有着一定的替代性,夕发朝至,睡眠与旅行两不误。北京到广州,动卧也在降价,稍淡的周六班次880元,周五和周日需求旺,价格为1000元,但和飞机的性价比仍是没法比的。正是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今年航空业大面积亏损。
有中短程垫底,今年铁路的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今年前三季度,京沪高铁实现营收172亿元,同比下降35%,净利润19.5亿元,同比下降79%。但仅就三季度而言,净利润是13.2亿元,环比增加11.1亿元。整个国铁集团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787亿元,较上半年大幅减亏,其中三季度实现收入2755亿元,当季扭亏为盈。处于长途与中短途节点上的京沪高铁是高铁“印钞机”的最好诠释。一年前,京沪高铁每天都能赚3000万元,在巨大的客流加持下,来往旅客的每一张车票里有四成能成为高铁公司的利润。只要客流如常,利润便会滚滚而来。
既然疫情是暂时的,疫苗来了,交通运输将恢复常态,调价还有必要吗?铁路运输兼顾服务大众的公共利益和铁路系统企业盈利两种职能,对于高铁的定价,每一次开通一条线路,公布一次定价,旅客们都是颇为敏感的。如同高速公路,高铁一旦修建,事实上就形成了这种交通运营形式上的垄断。早在10年前高铁陆续开通时,有关票价的讨论就颇为激烈。后来高铁和飞机一样,失信人禁止乘坐,高铁被赋予了奢侈品属性,讨论也就终止了。发改委的定价原则是,市场部分归高铁,公共利益部分由传统列车承担,高铁市场调节票价,传统铁路严格限价。这样泾渭分明,其实就没有了讨论的空间和意义。
可京沪高铁开通9年来没有调价,偏偏今年调整了,不能不说是借危机试探旅客心理。试探还发生在一条日进斗金的线路,面对的又是最有承受能力的乘客,这就不由得使人联想,高铁市场化定价会不会到来。一票一价,如同机票一样的市场化定价会否出现?
2017年底,我国高铁四纵四横规划完成,一个更为宏大的八纵八横中长期规划开始了。到今年年底,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3.8万公里,其中4.5万公里八纵八横高铁主干线完成了七成,但国铁集团的总负债也进一步从四纵四横时的4万亿元飙高到5.6万亿元。在这密如蛛网的高铁线路上,既有每天开行近40对的京沪高铁,也有北京至西安不足20对的高铁,更有兰州至乌鲁木齐的3对动车。大规模高铁网路和过低的高铁运输密度预示着重大金融风险,而化解风险的办法,就是令线路尽快盈利,用东部地区的盈利去平衡中西部地区闲置线路巨大的、“沉默”的资本,其结果必然是承受力更高的旅客,为中西部的铁路补贴票价了。 投资物语高铁京沪高铁高铁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