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李约瑟之问”,发挥人的好奇心和悟性是关键

作者:林毅夫

林毅夫,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20世纪50年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提出了一个引发全世界讨论的话题:中国在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何近代的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

在经济学家林毅夫看来,“科学革命首先必须要有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和很有悟性的人,这种特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数学模型的建构和实验室系统的试验加以验证的能力,后面这两种能力是后天学来的,有了科学革命才使得后来西方的工业革命成为可能。”

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重新回过头来回溯、思考这一问题,又有何新的意义?在林毅夫看来,我们现在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对中国来说,我们要了解过去的中国文明为何由盛而衰,才能知道如何由衰而盛,探索是否可能走出一条跟西方不同的道路。”

问:李约瑟在科学史上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对中西方文明史的交流与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在20世纪上半叶之前,西方跟中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当时的西方文明处于鼎峰状态,对人们来说,很容易认为西方一直都比中国强盛,对中国文化难免会有各种偏见。但是“李约瑟之问”在那种情况下提出,让大家了解到中国过去的科技成就,在很长一段时间是领先于西方的,这让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了信心,也改变了外国人的偏见。 

问:进入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中国是否还能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答:现在跟过去有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中国过去的大一统是靠儒家哲学经典的灌输和科举制度来实现的,这使得有好奇心有悟性的人失去了学习数学和控制实验的兴趣,因而科学革命无法在中国自发产生。但是如今学习科学、数学、工程等的制度性障碍已经消除,人的好奇心、悟性就能发挥出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研资源的投入,未来我国同样有能力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上和西方世界并驾齐驱,恢复历史的辉煌。 

(编辑/小朵,设计/靖惠,音频/张译丹)

| 封面大使 |

《三联生活周刊》新刊《再问“李约瑟之问”——一个科学史谜题的历史路径》带我们回溯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19世纪50年代提出的著名之问,让我们重新思考为何中国科技在古代对人类社会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在近代反而落后于西方社会。在这个节点,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思考?让我们在新刊中寻找答案。

林毅夫:“李约瑟之问”,发挥人的好奇心和悟性是关键0

《三联生活周刊》每期都会邀请一位文化公众人物 / 明星来担任当期封面故事的引荐人(封面大使),以10分钟的音频形式来分享自己与封面专题相关的个人经历或知识、文化记忆。

林毅夫:“李约瑟之问”,发挥人的好奇心和悟性是关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