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来信(111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理赔的学问
国庆长假最后一天,忽然接到女儿的电话,她骑电瓶车加班,刚出门被一辆小车撞了。虽然伤势不重,但还是急坏了全家人。
肇事者是一名高校教师,跟女儿住同一个小区,因双双赶时间,忙中出错导致剐蹭。双方都没有处理车祸的经验,教师因为开学,匆匆留下手机号后一走了之,女儿独自打车一瘸一拐去了附近医院。好在有目击证人,事发街头有监控,她也及时拍了对方车辆的照片。我与太太当机立断,驾车前往女儿所在的城市,80岁的奶奶也放心不下,跟着我们一起过去。
到达医院时,女儿的片子已经出来,所幸骨骼没大碍,基本是一些皮外伤及软组织挫伤。打电话联系肇事教师,态度还比较诚恳,第一时间将医疗费用付了。接下来进入理赔程序,约定时间,当事人双方及保险公司业务员来到所属交警队,当着调解员的面谈条件,这才是斗智斗勇的开始。保险业务员拿着手机,对女儿所有伤情部位拍了个够,逐一细读医生开出的证明后,提出为节省程序,对此次事故造成的误工、营养、陪护等赔付,一次性协商解决。考虑到女儿的伤情不影响上班,也无需住院,按3天急症处理,支付金额1500元。
太太有过这方面的经验,知道下一步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于是请求医生开出复诊建议,指出不排除进一步住院的可能。跟业务员面谈时,提出要么将理赔金额增加到4000元,要么在复检住院后按实际支出结算。此招果然奏效,保险业务员再一次检查女儿的伤情,经电话请示,同意将理赔金额提高到2500元。接下来,太太提出电瓶车维修方案,双方你来我往展开拉锯,连老奶奶也加入讨价还价的行列。人多势众,业务员松了口,答应包括所有费用在内,将金额提高到3000元。太太又提出今后的车辆保险,包括自己的车辆保险,再投在该公司,最终赔付金提到了3500元。
一场车祸理赔,折射出人生百态。这让我想起每天收到五花八门的保险信息,在投保之前,业务员将各种优惠说得天花乱坠,一旦进入理赔程序,则顾左右而言他。在业务员与保险公司之间,理赔金额与个人绩效挂钩,有着很大的弹性空间。保险条款一大堆,里面多是套路,属于明码实价的没几条,也就决定了理赔过程的复杂变数;无论是投保者还是理赔者,只有平时吃透这方面的政策,才能确保自身合法权益。像女儿这样初入社会的职场新人,如果没有长辈引导,真不知要交多少另类学费。(读者 蒋平)
陪读生活
在我们这个配套齐全的小区里,周围都是住了十多年的邻居,彼此很熟悉。老杨以前住在我家楼下,三年前因为孙女小楠要读高中搬走了。孙女小楠作为他们家第二代独生子女,学习从来不用大人操心,懂事优秀,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
老杨和儿子一家三代人,住的是一套130多平方米的大三居,原本挺舒适的。但三年前为了让小楠能有一个好前途,老杨的儿子决定在市区购买一套学区房,就冲着它牛哄哄的本科上线率。学区房装修完了,本来老杨不打算跟过去住,只想让儿子一家三口搬过去。可他们搬去新居没过几天,儿子的求救电话就打了过来:爸,你们得来帮忙啊。
原来,小楠就读了这所重点高中后,学习上更是不敢放松,每天早上6点半出门,晚上9点半下晚自习。而儿子儿媳要上班,应酬多,天天要这么早起晚睡地接送,怎么吃得消?
就这样,老杨老两口和儿子一家又住到了一起。为了更好地给孙女“保驾护航”,老杨包揽了早晚接送的任务。每天一大早,老杨就和老伴儿起床忙活起来:一个做好营养早餐,将其摆好放凉,才喊孙女起床;一个帮她剥鸡蛋,洗水杯灌好开水,整理书包。看着孙女睁着蒙眬的睡眼洗漱,敷衍似的往嘴里塞着早餐,老杨总是不忍心,一再让她“多吃点啊,吃得好才有精力学习”。
虽然,从学区房到学校也就一刻钟左右的车程,但学校周围都是人口稠密的小区,一到高峰期,各种私家车就堵成了停车场。有一次,不知道什么原因,离学校还有几百米的地方就堵得动不了了。眼瞅着早读课的时间快到了,老杨只好让小楠下车,看着她背起书包,一路狂奔。
以后,为了确保不迟到,老杨总是提前10分钟出门。儿子小杨夫妻则是晚睡晚起,平时学校布置的网上安全教育作业和各种打卡活动,也基本由老杨代劳了。孩子没有时间做这些,每天的任务都安排得满满的。这样的陪读生活,一家人各司其职,日子过得充实而规律。
今年9月,小楠考上了南京一所大学,要离家住校了,一家人欢天喜地送走了她。可还没到一个月的时间,老杨和儿子儿媳的冲突就再也藏不住了。无论是看电视,还是三餐饮食,以前因为迁就孩子而一家和睦的氛围,再也没有了。这一次,老杨坚持要和儿子分开过,想“吃口舒心饭”,于是,老两口又搬回了我们小区。(读者 清风吴语)
敬老院的老人们
重阳节当天,我跟随一个公益组织去附近的两家敬老院慰问老人。
我们去的第一家敬老院比较特殊,一共28个人,基本都是生活失能的老人。其中,状况最好的也要拄着拐杖在护工的搀扶下才能行走,其余的都是需要坐轮椅或卧床不能自理的老人。
我们给老人们送上了节日礼物,并组织孩子们为他们表演节目。其中一位老人说,这样新鲜乐呵的日子对他们来说并不多,感觉就像在过年。还有一位老人也表示,平日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电视,护工们虽然照顾得都不错,但也仅限于生活方面。老人们身体不好,又离开了家和儿女,如果得不到关爱,时间长了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在活动中,我就注意到一位阿姨一直很沮丧。护工悄悄对我们说,阿姨今年75岁,老伴儿意外去世后,她很受打击,一年发生了4次血栓,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敬老院的领导为了照顾她,专门安排了一位乐观细心的护工,可阿姨依然笑不起来。她的两个女儿有时会来看她,但待一会儿就走了,起不到什么作用。
还有一位阿姨,她只能用拐杖椅小幅度行走几步。在志愿者与她的聊天中,她话里话外都是悲观的情绪,说自己现在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生活再没有别的色彩,就是困到这里,一直到离开世界。她的儿子极少来看她,来了也就是给她交钱。
表演结束后,几名志愿者便跟敬老院领导进行沟通,想和护工一起推着这两位阿姨到外面的小花园走走。边散心边聊天,两位阿姨都说,出来透透气,心情好了不少。
第二家敬老院里,人比较多,除了一些失能的老人,还有不少空巢老人。这家敬老院规定重阳节当天,所有老人的儿女必须带上祝福来探望老人。也因此,我们到达的时候,还没进门就听到里面的说笑声,大家聚集在大厅里看各家亲戚们录的祝福视频,老人们的精神状态看起来也特别好。
活动结束的时候,一位老人的女儿上台讲了话,说敬老院对老人们的生活照顾得很到位,帮了儿女们的大忙。但儿女们也不能因为把老人们送到敬老院就不管不顾了,必须经常陪伴他们,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呵护。这样,老人们才能安享晚年。
(读者 巴拉) 护工敬老院读者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