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丨曾焱

作者:曾焱

曾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三联生活周刊》第36期

 你有偏见吗:

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

(点击链接,VIP速听本期周刊)

主编推荐语丨曾焱0

 

你有偏见吗?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

本期《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正是有关“偏见”的话题。有意思的是,在我们本期截稿的前一天,8月29日出版的美国《新科学家》杂志的封面报道是关于无意识偏见,竟与我们不谋而合,这让我们感慨,这个话题或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

同《新科学家》杂志聚焦种族与无意识关联不同,我们试图封面故事里解读,什么是偏见,偏见是如何形成的?它与社会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希望讨论偏见的词源学和观念史,理解滋生偏见的土壤,同时观察互联网络时代为偏见带来怎样更为复杂的变化。

在封面故事中,硅谷的著名工程师崔斯坦·哈里斯表示,目前互联网上出现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源于技术的权力与人类心智的限制之间,越来越大的不对称性。在油管上排在最前面的4个高频关键词,依次是恨、揭穿、毁灭和破坏。

从偏见的词源学考察和关联词演变中,我们会对偏见有一个更深的了解。英文的偏见本源于拉丁语,但在17世纪启蒙时期才变得很常用。而其最初的本意是中性词初判,与我们现在对偏见的贬义理解非常不同,这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理性主义传统相关。。

认知科学中对偏见是如何理解的?

如何造成了偏见的算法?这或许可以解答一部分最近热议的外卖员的算法系统问题。

当偏见已经形成,人和人的沟通还有可能吗?

食物链的鄙视链又是什么?

……

封面故事之外,主笔刘怡撰写的有关“安倍晋三辞职”的报道,以及徐菁菁对于失独家庭心理健康重建的深度调查,孙若茜对作家莫言的专访也是本期周刊不容错过的内容。

在网络时代,我们如何避免因为无意识地偏见,成为乌合之众,本期周刊或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本期完整目录

| 封面故事 |

你有偏见吗?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陈赛)

“偏见”的观念史(薛巍)

四个有关偏见的心理学实验(杨雯)

算法,隐藏的偏见(陈璐)

算法是如何造成偏见的?(陈璐)

网络明星的“人设”与“黑粉”(苗千)

制造与被制造的“刻板印象”(达达)

几种常见的认知偏见,你有吗?(岳颖)

我肯定是错的(苗炜)

没有忌口:食物、阶级、鄙视链(黑麦)

科学家的偏见会较少吗?(孙欣)

德意志人和罗曼人的“地域黑”(陆大鹏)

| 社会 |

时事:安倍晋三辞职:“最长任职首相”的复杂遗产(刘怡)

调查:“哀伤是爱”:失独家庭心理重建调查(徐菁菁)

调查:一个十七岁女孩的抗婚故事(田钟灵)

调查:新西兰森林学校:大自然能教会我们一切(吴丽玮)

| 经济 |

市场分析:医保基金的收支压力(谢九)

| 文化 |

专访:莫言:小说有时候是会成长的,就像人会慢慢地成长一样(孙若茜)

音乐:刺猬乐队:仍然带刺(黑麦)

电视:规则下的“弯”与“直”(张月寒)

设计:崩溃的奶油堆与被折磨的鸡蛋(钟和晏)

书与人:婚姻里的印度(孙若茜)

| 专栏 |

邢海洋:消费股的真相

苗千:银河系与超新星

袁越:为什么胖子更容易得癌症?

张斌:后奥运焦虑症

宋晓军:U2侦察机到中国周边干吗来了?

编辑/天健 剪辑/天健 设计/侯子晗

主编推荐语丨曾焱1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偏见三联生活周刊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