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燕:人人都是偏见者
作者:许燕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每个人是偏见者,同时也是偏见的受害者。”许燕在大学里教了三十多年的人格心理学,她告诉本刊,“偏见虽是一种社会行为,却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学术研究范畴,有一类“固着型”偏见者,他们很难被改变,甚至一旦形成信念,这类人就会对信念效忠,用一系列强大的认知偏见来维持、强化该信念;而大部分人则不属于这类偏见者,拥有一定的“心理弹性”,在意识到偏见之后,有意愿进行自我纠错。
偏见的本质是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负面的预先判断,它具有“习得性”的特点,会成为人们攻击性的武器,也是最具破坏力的社会行为之一。诸多观念中,对女性的偏见有“红颜薄命”;“凤凰男”等与社会经济地位挂钩的偏见也屡见于对男性的偏见中。当偏见成为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时,它就会根深蒂固地扎在人们的脑海中,人们若对此没有意识,就自然容易成为“偏见者”。
仿佛没有人可以逃过“被偏见”的现实,那么,我们是否就得接受“偏见”,并与之共存?还是,偏见是有可能被消除的?
Q: 人格心理学中有一些心理测量的方法被应用到企业招聘环节中,比如人事主管在筛选求职者时,可能会依照测量表格,优先录取外向型特质的人,这是一种职场的偏见吗?
A:企业招聘的筛选,如果是科学性的应用,就不能认为是偏见。这属于“人职匹配性”的范畴,一个公司在招聘推销员,最终选择外向型的求职者自然是对的。这里并不涉及招聘方主观错误性的态度和评价。
实际上,职场偏见最为常见的是对“性别差异”的态度,但这一方面的背后是社会资源的不足,这样一类系统性的问题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为“偏见”。社会行为永远都是受大环境影响的。
Q:那么,我们是否有能力消除偏见?
A:能不能消除偏见,取决于你的意愿。比如人际接触可以消除误解,你可以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不轻信,不妄加推论。另外,偏见会将人们认知类别化,忽视差异性,你可以通过找反例来反自证——比如,见到黄渤容易形成“不帅的演员都是演技派”的印象,若专门找一些具有颜值的演技派来反自证,就可以打破“假定相似性效应”。
# # 如果你还想听许燕老师为你解读生活中常见的心理机制的形成原因,可以关注她参与的精品课《这,就是心理学》,点击图片或文字即可跳转试听~
编辑、剪辑/严岩 设计/靖惠
| 封面大使 |
《三联生活周刊》新刊《你有偏见吗——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 偏见是进化种下的种子,是基于“我们”与“他们”的分类,也是对他者的恐惧和厌恶。封面故事在试图探讨,什么样的土壤会让偏见生根发芽?以及如何能够控制和克服。
《三联生活周刊》每期都会邀请一位文化公众人物 / 明星来担任当期封面故事的引荐人(封面大使),以10分钟的音频形式来分享自己与封面专题相关的个人经历或知识、文化记忆。
点击下图,听到更多封面大使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