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语文学习,离不开思维的训练

作者:曹文轩

曹文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们需要追问一个问题,高考时的语文是否就是平时所学习的语文?高考时的语文是否严格做到了与平时语文的对接?”高考结束一周后,曹文轩与我们聊了聊语文能力与高考时的语文成绩的关系。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容易回答,但他依然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如果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好的,那么他高考时的语文成绩大概率也会是好的。而语文能力的提升可以从广泛阅读文学、并有意识的进行思维训练而获得。

曹文轩是北大中文系的教授,也是国际安徒生奖的获得者。有人称之为“学者型的作家、作家型的学者”。作为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编者之一,曹文轩在各个场合谈及语文教育,总会把“阅读文学”置于很高的地位。

他以《意大利中小学语言与文学教育》一文为例,该文写道:“文学在意大利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度重要的地位。每一个意大利学生,从六岁到十八岁,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接触着文学。文学最重要的意义是,它帮助形成了一种民族共有的语言,这种语言被所有人理解并使用。”文学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相对于其他文类,文学作品中的动词、形容词的丰富性,也使得学生们认识到语言的神奇与魅力。

“一名私家侦探出门的时候总带着他的小儿子”,毛姆小说中的这句话打动了曹文轩,《草鞋湾》随之而诞生——在草鞋湾路的一百零八号,是神探沙丘克的私家侦探所,也是他和儿子沙小丘的家。曹文轩的工作重心是写作,写作离不开阅读。但是,如何阅读才是有效的?他提到,“过去语文是语文,作文是作文,被当成两回事。但我觉得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把一个单元讲完后就应该沿着这个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写作状态。”他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为例,老师在解读“轻”这个字的时候,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字词与存在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也能开启孩子创作的想象空间。

Q:阅读不仅仅是“读”书而已,您是否可以分享一些方法?

A:“阅”为默默地看,“读”为有声地念。只有漫读与细读相结合,才会产生节奏感。所谓细读,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咬文嚼字,从老师细致入微的解读唤醒生对语言的深入理解。但细读固然有必要,还应该与“漫读”相结合,漫不经心的读书,才会以兴趣反向驱动更多、更广泛的阅读。

Q: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各有其讲课的招数。这些实践本身是否有一定规律可行?

A: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方法是分级的。一级方法应该是哲学意义上的方法,是关于如何思维、如何认识存在、如何叙述这个世界的方法。而在分析一件作品时,老师则要告诉孩子这样一个道理——这个世界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从而使他们能选择不同的角度进入作品。

编辑/严岩 剪辑/张昊 设计/张慧

| 封面大使 |

《三联生活周刊》新刊《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我们关注了母语和语文学习之间的关系。封面各组文章中,我们探索“语文是什么”这样的大问题,也采访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一线教育者,探究他们心目中的优质语文教育的模样。

曹文轩:语文学习,离不开思维的训练0《三联生活周刊》每期都会邀请一位文化公众人物 / 明星来担任当期封面故事的引荐人(封面大使),以10分钟的音频形式来分享自己与封面专题相关的个人经历或知识、文化记忆。

点击下图,听到更多封面大使的声音 ↓ 

曹文轩:语文学习,离不开思维的训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