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创新竞赛时
作者:邢海洋如果不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而旧事重提,大家已经淡忘了今年有两例发射失败,长征七号和长征三号各一次。长征五号的发射也曾一波三折,第一次发射未完全入轨,第二次发射失败,这第三次终于成功了。举头望苍穹,SpaceX的星链在天空闪烁,太空的竞赛味道渐浓,尖端科技的竞争从来没有这么激烈、直观。
特斯拉老板马斯克,这个乔布斯之后硅谷最有创新力的人,又宣布了一项让人瞠目结舌的成果,他投资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找到了高效实现脑机接口的方法,将在一年内进行人体试验。这种方法像微创眼科手术一样安全无痛地在脑袋上穿孔,向大脑内快速植入芯片,然后通过USB-C接口直接读取大脑信号,还可以用手机控制。原则上,该设备可以修复任何大脑问题,发布会上马斯克难掩兴奋之情,一度笑场。
这不是他第一次宣布让人脑洞大开,也不是他第一次信誓旦旦地宣布工期,也绝不会是最后的食言。但他每次出场还是让人心潮澎湃,虽然Model 3的交付一次次推迟,但毕竟这是第一款广为接受的电动车;尽管自动驾驶有很多提心吊胆之处,可特斯拉司机解放了手脚,谷歌的Waymo还在积累着试验里程;SpaceX的成功回收已经是4年前的事儿了,追赶者才有了点儿眉目,可马斯克的火箭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对一个“满嘴跑火车”的人,听众们还能指望更好的结果吗?所以每次他宣布了重大成果,我们只有跟着他一起“嗨”了。
当SpaceX的星链在天空中飘过,引起了天文学家们的集体忧虑和抗议。截至目前,人类总共发射了9000多颗卫星,4.2万颗“星链”将使卫星数目急剧放大,如此多的人造天体闪耀,虚假星光带来天文观测的大灾难。但反对归反对,似乎难以阻挡SpaceX一次次将60颗一组的卫星发射上去,只是今年3月的发射失败了。
星链称得上是无线通信的6G吗?4G的基站通常2.5公里一个,5G的基站就得500米一个,带宽越大,信号在空气中的衰减也就越快,故而需要更短的传输距离。于是很多人鄙夷,星链不是6G,连3G都比不上。卫星通信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视通,看不见是无法使用的,可用户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室内接打电话的,这意味着星链落地还需地面建立接收站。从容量上讲,即使按3G标准,一颗卫星也仅够2000人使用,4.2万颗卫星也就是八九千万人使用。卫星在太空中平均分布、匀速飞行,可地球表面却是70%的海洋,一半的人类聚拢在面积很小的大都市区域。凡此种种,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在国内的专家眼里一文不值。
可通信技术从1G发展而来,技术难道不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在升级?谁能保证马斯克届时会不会又宣布了某种黑科技,让坚信地面无线信息传输才是王道的我们措手不及。从太空利用的角度看,若未来的几年中地球的低轨道区域布满了星链卫星,我们的空间也会被挤占,本该共享的资源,成了一家企业的牟利工具。
特斯拉现在是美国市值最高的工业公司,SpaceX是全球估值最高的非上市公司之一。按照熊彼特创造性毁灭的观点,经济衰退期正是科技创新的孕育期,大量伟大的科技创新正是在这个时候萌发的。唯愿我们直视差距,在人才培养和创新机制上补齐短板,而不是如网络上流行的态度:一味叫好,对失利也极度宽容。唯愿我们的年轻人热衷于探讨深奥有趣的科技新知,不迷恋短视频里的插科打诨。实际上,他们对发射失败的礼貌式的宽容,表现出的是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 发射失败投资物语卫星航空航天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