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拆乌鲁苏木丹卡伦
作者:卜键特普钦奏准将乌苏里江一带山场开禁,招募人夫,群相保卫,杜外人强占之计(刘朔 摄/FOTOE供图)
抢占地盘也要付出惨重代价的,几乎所有殖民者都会经历起初的艰难,当初的涅维尔斯科伊如此,此时的状况也是困难重重。太少的人员,太大的地域,太严酷的生存条件,使哥萨克在侵占之地过得并不好:经过10年经营的庙街虽升格为滨海省首府,仍然不宜居住,地里长不出庄稼,马匹牛羊大批冻死;乌苏里的新移民状况更惨,饥寒交迫,连哥萨克最爱的小酒也没的喝了。军人与移民都在抱怨,穆督的宿敌开始飞短流长,除了在报刊上公开发文外,一些无头揭帖也出现在乌苏里地方。呵呵,强权人物多会有此类悲凉,屁股稍微一抬,底下就冒出一簇簇荆棘来。
亚历山大二世不是曾给他一个“禀性难移”的评价吗?的确如此,穆督仍是那种一贯的强悍风格,尤其在对付强烈否定《瑷珲条约》的清方官员时。他在海兰泡住了下来,督令左岸的俄军大张旗鼓地折腾,操练,演习,射击,搞得瑷珲城中很紧张。其实总督大人深知所属部队的薄弱,缺少弹药,缺少食品,士兵吃不饱肚子,心中同样紧张。“我们并不想真打”,老穆还担心英法两国的介入,在给卡尔萨科夫的信中说:“这件事我非常害怕,从来没有这样惧怕过。”真是大胆的吓唬小胆的,吃定了清军不敢对抗。
穆拉维约夫决心加大施压。瑷珲城对岸中国人村屯密集,穆氏下令在那里建房安炮,派人张贴告示,闯入民家强买粮食禽畜,搞得鸡飞狗跳。爱绅泰再次过河交涉,费半天劲才见到老穆,传达咸丰帝谕旨,穆氏勃然大怒,一通威胁,反过来提出上游左岸的乌鲁苏卡伦在俄方境内,要求清军将卡伦撤走。爱绅泰曾全程参与一年前的瑷珲谈判,是具体的谈判代表,冷静告知乌鲁苏卡伦设在那里已经170多年,即便依据《瑷珲条约》,也是必须予以保留的。穆督也不与争辩,只是一味强硬,声称:“如不拆去,我必令人拆毁。”闻听爱绅泰在布市的遭遇,新署任的黑龙江将军特普钦觉得会面已无必要,赶紧将其蛮横无理向皇上细述一遍,对“孤悬一隅”的瑷珲城表示忧虑,而对老穆提到的拆除乌鲁苏卡伦一事,并未采取防范措施。
乌鲁苏木丹,又作“乌鲁苏牡丹”“乌鲁苏穆丹”,位于瑷珲上游约300里江湾段喇叭口的左侧。由于崖岩阻挡,黑龙江水在这里转了一个葫芦状大弯曲,然后折回东流,号称“八十里大湾”。康熙年间进军雅克萨,前锋营于此设立卡伦,历朝沿承,成为上游唯一一座江畔卡伦。据此监视江上来船,即使侥幸逃脱,也可快速赶到另一侧等它过来。1854年沙俄船队第一次闯入黑龙江时,驻卡清军惊惶逃回,受到严厉惩处。此后守卡官兵一直比较忠于职守,见到俄船就会冲前迎截,虽说很难拦住,却也坚持登船查验;后来俄人不许登船,也会贴近检查,尾随监视;再后来俄国船舰实在太多了,那些小火轮也跑得太快了,卡伦官兵较难履责,但光是钉在那里,就令老毛子心里不舒服,多次催促迁走。
清代边防的薄弱,还体现在边境卡伦的落后,完全不具备要塞性质,乌鲁苏也是如此:临江高阜上孤零零三间房屋,不要说壕堑,常连围墙也没有,而且入冬就要撤回,春天再过江执勤,属于季节性卡伦。时值隆冬,卡伦无人驻守,被俄军派人一把火给烧了。爱绅泰得报后,即派佐领鄂尔精阿过江质问。老穆已返回伊尔库次克,由阿穆尔防线司令布谢(清代档案中称“夷目布色依”)主事,倒也认账,说已就此卡与清方交涉过多次,一直未能迁移,穆督为此发怒,布谢司令只得命人烧毁。之后俄人又到瑷珲,以穆督的名义送了一些礼物,爱绅泰不敢闹翻,被迫收下。这位副都统出身满洲正红旗,生于齐齐哈尔,长期在瑷珲任职,深知老毛子习性,不再与之争执,命属下赶造了一个木头房子,从冰封的江面上千辛万苦地拉到乌鲁苏,安放于原址,并派佐领鄂尔精阿亲自带兵驻守。
特普钦闻知后迅即奏报朝廷,并对该卡历史和地理作了介绍:
该处卡伦系康熙年间设立,前锋营自力盖房三间,每年开江起轮,派官兵坐防水路,至秋末冬初,船只不能行驶时,即撤回在阿敦吉林地方防守……奴才等查该处卡伦,最为要隘。缘大江形势,自西北直向东南,顺流奔放,独至乌鲁苏牡丹地方,则水势委曲回抱,形若转环,始再向东南趋下。左岸陆地一区,如环之有口,原设卡房即修置其上。俄夷船只到此,顺流行驶,必须经日,方能转过湾环。卡兵乘高瞭望,由东北江口送信,瞬息即可渡江,随时防范。
特普钦还说该卡孤悬左岸,上下都是俄国村屯,防守不易,已下令在当地鄂温克村屯组织团练,以为后援。
俄方发现新安装的清军卡伦后,即派人过江交涉,要求将木头卡房移至右岸,否则就发兵强拆。爱绅泰当即拒绝,并于次日赶到海兰泡,向布谢提出抗议。布谢自觉理亏,先是推诿,说是奉穆督严令,接下来又装作头痛,躲入内室,让一个下属支对。爱绅泰强调“卡房已经修竣,派兵坐守,断难迁移”,却不知此刻乌鲁苏卡伦正在遭到围攻。30多名俄军带着武器赶到,还来了一些附近移民,威逼将卡伦拖走。鄂尔精阿等再三与之讲理,俄兵将刀枪对着他,愤怒的清军要向前拼命,鄂尔精阿怕事情闹大,喝令部下进入卡房固守。次日一大早,这伙哥萨克携带刀枪重来,用大斧将卡房砍毁,并将鄂尔精阿抱摔在地,清兵“拦阻不听,欲执器械向其交锋,复经鄂尔精阿喝禁,仍在卡房旧基防守”。不久后又有200多哥萨克骑兵赶来,连拉带拽,将十几名清军驱逐至右岸。
事已至此,爱绅泰觉得无力反击,提请暂将该卡官兵安置在江右。特普钦也是一筹莫展,奏称“若再敕令仍回原处,强与争执,亦恐互有戕伤。一经构衅,即须立起兵端”,建议“暂缓示弱,留待复图”。获知乌鲁苏卡伦被烧毁情形,咸丰帝曾两次作出御批:先是命特普钦密调鄂伦春、赫哲、费雅喀部族百姓,打一场人民战争,殊不知附近人烟稀少,而赫哲、费雅喀部落远在数千里之外;得知卡伦再次被毁、士兵被驱赶后,谕旨批准移至右岸,又说“自系一时权宜之计”。
就这样,有着近200年历史的乌鲁苏木丹卡伦,从左岸彻底消失了。“一时权宜之计”的意思不难理解,然也只是说说罢了,此后再无乌鲁苏。而特普钦奏折里所说的“暂缓示弱”,容易造成误读,真实意思是暂缓对抗,对敌示弱。(待续) 清朝清军俄国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