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纸边角料中的乾坤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图 谢驭飞)
文/摇摇
婚后,雨滴重返师大上国画进修班,先生雨山是授课老师之一。雨滴去上他的工笔人物课时,他就遣她回家做饭等他,说在家专门教她,还有什么学不到的?雨滴莞尔,多年前雨山也画油画,她当模特,他画了一半,跑去厨房做饭。多年后她做饭上手了他才放手。
雨山常以大幅宣纸画大场景山水或仕女。裁下的边角料又用来画花鸟虫鱼小品画。雨滴也常捡他的边角料画人物小像。家有大师最大的好处是在她作画的全过程都有问必答;最大的问题是有个大师自始至终审视有加,来来回回提意见,画不了几笔就要改动,导致她眼高手低。
有一天,雨滴很郑重地起笔,画“桃花语”群女群主的小像,但雨山担心她未见过群主,即便画足姿态,也未必画得出韵味,坚持在一旁指点。可是“关心则乱”,雨滴用了一张边角料两张新纸连画了三张,雨山非但没有叫停,而且自己也赤膊上阵用边角料画了一张。结果,她觉得她画的姿态美,他觉得他画的韵味足。
节外生枝,雨滴很久都不敢再画人像了。恰好被派去支教,她走遍西北写生,画了一批彩铅风景回来首办个展。雨滴将几十张宣卡纸的中间部分裁空,做成画框,撂下一堆边角料。有天,雨山信手取过一张,画了一幅小小的风景,清新别致。灵感突如其来,他用那一堆边角料作画,有时画到兴奋,半夜起床画。诗句也汹涌而来:“远去的故乡/我曾无数次见证瓜果的滋蔓和那笋竹的勃发/我曾无数次牵手当年的小芳、小娟和小胖/在梦里/这一切的一切已经幻化成水墨的即景。”纸不够了,他又去买同款宣纸,裁成同样尺寸,继续画。一共画出了三百多幅《最美乡愁》,成为两个乡愁艺术馆的馆藏。一樵看展时说:“最美乡愁是纸边倩影。”三宝撰文:“别样的乡愁,直把他乡作故乡,氤氲出淡淡的来去,浓浓的别离。”易五感叹:“乡愁就是记在心里的边边角角的东西。雨山救活了这些边角料,圆满了乡愁,也成就了新画风。”
画家是可以与边角料销魂的,如同他对宣纸的爱那般丰盛、风致。雨滴说:“画美女是雨山的长项。”《乡愁集》之后,在边角料的小尺度上,雨山也画仕女,清秀佳人速成,眉眼清晰。若需微调,就看胭脂上匀否,身姿灵动否,手势优雅否?
露台上紫藤开得正艳。雨山说他要拍“春风有约”,调剂一下宅家已久的生活情调,娱己娱人。于是雨滴当模特,换过几身衣裳,趿着拖鞋站在紫藤旁,雨山又说他要拍出“人比花娇”才好。各种抓拍或摆拍后,他尽兴地收手,雨滴却意犹未尽,面对紫藤水彩写生。雨山照例指点、再指点,索性还提笔在边角料上刷了几下。这一刷,水彩画就平添了国画写意的气息。那天,雨山在朋友圈发了繁花美眷;雨滴发了题为《再等等》的紫藤联袂画。
我猜,“再等等”的题趣里,有可控的纸边激情,小中见大,呼应内心。雨滴说,那些名家把边角料变废为宝的逸闻,雨山大概转瞬即忘,他记得更多的是名家的风月事。 生活圆桌美术画画文化乡愁